寧建輝
(陜西省涇惠渠管理局 陜西 三原 713800)
李儀祉紀念館是為紀念我國近代水利先驅李儀祉先生、展示三秦水利文化、促進文物保護及水文化研究交流而修建的一座綜合性水利紀念館。建設李儀祉紀念館是弘揚儀祉精神,打造陜西水利文化品牌的迫切需求,也是貫徹省委、省政府建設華夏歷史文化基地的重要舉措。
紀念館依托位于涇陽縣王橋鎮社樹村的原儀祉墓園,通過修整、新建展館及配套設施,形成了以館為主、以園為輔、園林路相配套的總體布局。展館建筑面積2127 m2,框剪結構,三層設計,兩側新建兩個廣場。紀念館規劃設計突出水文化特色,內部展示內容包括以鄭國渠文化為代表的古代水利、以李儀祉水文化為代表的近現代水利、當代水利發展成就以及水利科技四個方面。該項目還對陵園墓冢區進行綠化整修,并完善部分管理設施。
李儀祉紀念館工程位于涇惠渠總干渠北岸,場地地貌單元屬涇河左岸二級階地。根據設計單位提供的《建筑物地基巖土工程勘察任務書》及擬建建筑物平面布置圖可知:擬建建筑物主要有紀念館、管理設施和貴賓接待室,其中,紀念館為3層框剪結構,基礎埋深為2.5 m,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基底壓力PK為150 k P a。勘察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場地穩定性、建筑適宜性;查明黃土濕陷性質、確定場地實現類型和地基濕陷等級;查明地下水埋藏條件和對工程建設的影響;評價水環境、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判定建筑場地類別,評價場地地震效應;評價地基穩定性,提供地基承載力等參數;提出地基處理措施建議;提供基坑開挖和支護的建議方案和巖土參數;提供不良地質現象防治措施建議和巖土參數。
按照勘察要求規范、規程要求,共布置勘探點14個,其中鉆孔9個,探井5個。勘探點間距20.0 m~25.0 m。鉆孔最大深度為25.0 m,探井最大深度為15.0 m。場地地形開闊平坦,勘探點坑口高程498.74 m~500.15 m,地面最大高差1.41 m。場地地層在25.0 m深度范圍內主要由耕植土、人工填土、黃土狀壤土、細砂、卵石地層構成。場地無不良地質作用的影響,地基基土穩定性好,適宜于工業與民用建設。勘察場地屬自重濕陷性黃土,等級為二級,土層承載力特征值為150 k P a;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 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 s。設計地震分組屬第一組,相應的地震基本設防烈度為Ⅶ度。場地地下水最大埋深30.0 m,屬潛水類型,對混凝土結構及結構中的鋼筋均無腐蝕性。場地標準凍結深度為0.45 m。
地基基礎處理建議首選擠密樁法。
李儀祉紀念館工程地基基礎設計采用2∶8灰土擠密樁基礎。灰土樁長9.3 m,成孔直徑 400 m m,樁中心距為 900 m m,樁排距780 m m,設計樁數4635根。樁頂部滿鋪50 c m厚的3∶7灰土墊層。
土料:采用新鮮粘性土,土內有機質含量不得超過5%,土料必須過篩,要求粒徑不超過15 m m。
白灰:采用新鮮白灰,消解1天~2天后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5 m m,且不得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及其他雜質,也不得含有過多的水分。
嚴格按照設計配合比要求進行拌和,拌和均勻,隨拌隨用,嚴禁隔夜使用,灰土固結。
施工前,根據設計基礎平面布置圖及樁位圖,通過坐標控制點,準確定出每個施工樁樁位點,并做好標識。經檢驗無誤后,再進行施工,并做好記錄。
具體操作如下:由于坑內樁位數量較大,為方便施工操作控制成孔、成孔量統計、資料收集整理,綜合現場情況,樁號采用分區域,以排為單位編列,即:
由西向東依次1、2、3……N,順序確定編號;
每排上得樁均由北向南編號依次1、2、3……N。
并及時報甲方、監理審核復驗,然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灰土擠密樁總根數4635根,成孔直徑400 m m,回填時夯機用汽車式重錘,錘重不小于1.5 t,提錘高度為5 m,夯填前,先重錘空夯3次,樁體分層回填,夯實。逐層以斗車定量向孔內下料,每次不大于0.12 m3(高度800 m m~1000 m m),依次填至樁頂。首先提錘高度2 m,輕擊2次,然后提錘高度5 m,錘擊7次(樁頂部夯擊對提錘高度,可增加夯擊次數,以增加3次為宜)。設計圖紙要求:樁體壓實系數不小于0.97,樁間土擠密系數不小于0.93,成孔后直徑不小于550 m m。灰土拌和采用拌和機拌和,回填樁孔時應由專人按照規定數量填料。
放線—定樁孔位點—成孔—成樁—0.5 m厚3∶7灰土墊層。
隔排隔行,間隔2孔跳打,成孔后立即回填,以防鄰孔之間互相擠壓造成相鄰孔縮孔或震動坍塌。當夯擊處理時宜由內向外進行,局部處理宜由外向內進行。
3.5.1 施工順序
遵循設計、規范要求,采取隔行隔樁跳打,順序如圖,總得施工順序原則是:從里向外,隔行隔樁跳打,分四個層次進行施工。

圖1 隔行隔樁跳打示意圖
3.5.2 成孔施工
成孔分為四遍完成,在填完第一遍孔后再進行下批成孔施工,操作要點如下:
(1)鉆機對準孔位中心,入孔后,正常沖擊取土,一般不宜多用高沖程,以免引起塌孔。
(2)操作人員必須準確控制松繩長度,既要小松、輕松,又要免打空錘。
(3)經常檢查鋼絲繩磨損情況,卡扣松緊程度、轉向裝置是否靈活,以免突然掉鏟。
(4)鋼絲繩上應有長度標記,隨時觀察和掌握樁孔深度。
(5)每班成孔量需對應圖紙樁號,即時填報施工記錄,做好資料統計整理。
3.5.3 填料夯實
夯填機就位后保持平穩,夯錘對中樁孔,并能自由落入孔底,同時校驗孔深、孔的傾斜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孔內填料時,由專人按照規定數量填入,避免盲目亂填,每次填入量控制在1000 m m以內,然后夯擊,交替進行,即:夯填孔底→填料→夯實→填料……→封頂→夯實。
為確保設計樁頂部位的樁頭質量,每孔需超填夯實不小于50 c m。
為保證樁孔的填、夯施工質量,對實際填料數量、填入次數、填料的質量、含水量、夯擊次數、提升高度都做好詳細的記錄,對完工的樁號、排號、樁數逐個與施工圖對照檢查,發現問題立即返工、補打補填。
3.5.4 質量保證措施
灰土擠密樁為隱蔽工程,只有按照全面管理的辦法對施工全過程、所有工序進行管理,通過編制施工工序管理表,做到每一道工序進行自檢、并經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后才能進入下道工序施工,才能保證工程質量。開工前對施工班組進行技術交底,提高施工人員的質量意識。并制定質量管理制度,實行獎罰措施,確保各工序質量。
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成孔、填料及夯實施工均按設計和規定的參數進行。
檢測用深層環刀取樣法,在工程樁施工過程中,每施工100根取樣數量不少于2根,利用體積為100 c m3的環刀取樣。取樣部位為最后一層回填夯實后的下半部分(約虛樁頂下1.2 m左右),測定其干密度,根據擊實試驗所得的最大干密度來計算出壓實系數,確保壓實系數不小于0.93,保證有90%以上的土樣復合設計要求。當天施工不足100根時,至少取2根進行試驗。
根據設計要求,灰土擠密樁施工完成需要檢測內容包括:評價樁間土的濕陷性,樁身灰土的壓實系數,樁間土擠密系數及符合地基的極限承載力。
工程樁施工結束后,委托陜西新星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對紀念館2∶8灰土擠密樁進行檢測,結論如下:
(1)靜荷載試驗12組,均達到200 k P a的設計要求。
(2)濕陷性滿足設計要求。
(3)樁身擠密系數介于0.95~1.0之間,平均0.97,滿足設計要求。
(4)樁間土擠密系數在0.90~0.97,平均0.93,滿足設計要求。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