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和中國—東盟中心、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一局、香港投資推廣署聯合主辦的,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支持的2012(第二屆)中國市場大會于近日召開。大會主題為“筑市場之巢,引產業之鳳,促經濟繁榮”。會議集項目展示、交流洽談、高端論壇、合作簽約于一體,整合商品市場的上下游資源,推動實現中國商品市場的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營、品牌化推廣和國際化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志剛,名譽會長何濟海,以及有關地方政府和商會、行業協會負責人等出席大會。
姜增偉副部長、張志剛會長等領導同志分別致辭,中商聯商品交易市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駱毓龍作了《中國市場發展報告》,會上宣讀了《中國市場“百市萬億”增長宣言》,表彰了中國市場領軍人物和優秀商戶、中國優秀市場管理機構、中國優秀示范市場,并舉辦了中國市場發展論壇——市長與市場對話論壇、國際合作論壇、展覽洽談會、合作項目推介會、中國市場“百市萬億”增長計劃簽約儀式等。全國各類商品交易市場的500多名企業代表參加會議并進行業務交流和項目洽談。
常務副主任駱毓龍在《中國市場發展報告》中指出,要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必須深層次地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發展商貿服務業、疏理流通渠道、擴大內需來實現增長模式由外部取決向內部需求的拉動轉變。
首先,中國市場發展空間的擠壓亟待釋放。目前8萬多家市場分布在全國各地城鄉,僅億元以上的5000多家規模市場年交易額就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發展基礎。但中國市場在發展中受到的四個“擠壓“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缺失的擠壓。即缺規范、缺標準、缺體系、缺保障、缺發展環境的優化、缺組織推進的標準等,這些缺失限制了商品市場拓展的空間。二是不平等的擠壓。農村的泥腿子和城鄉的待業大眾及下崗員工們構成了市場從業人員的主體,他們在貸款難的情況下,自籌資金甚至借高利貸入市經商,在沒有勞保、福利、醫保等情況下還要艱難地跨過高稅收、高物價、高消費、高能耗、高運營成本的“坎”,不平等的待遇擠壓著中國商品市場發展的基礎空間,經營者負重慢行。三是出口企業轉內銷的渠道擠壓。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間的貿易保護筑起了圍堵中國商品進入的高墻,中國出口企業遭遇渠道的瓶頸,大批量且源源不斷的產能開始擠入內需市場,內銷渠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與沖擊。四是流通業的總體稅負的擠壓。中國商業聯合會的力作《加強流通業發展的政策建議之二》指出:“我國流通業的總體稅負,按照商務部幾年前測算的數字是26.4%,比房地產業稅負水平高4.6個百分點,比金融保險業高5.8個百分點,比信息通訊業高13.6個百分點。”
其次,中國市場可持續增長的模式亟待創新。可考慮以下三種基礎性模式:一是持續發展的實體經濟基礎性模式。即培育與發展以品牌率和科技型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在這一基礎經濟上再佐以適度的虛擬經濟,以發揮潤滑與調節的功能與作用。二是巨大的產能呼喚渠道擴容的基礎性模式。中國億元以上的5000家商品市場已經達到了年8萬億元的銷售規模。本屆大會提出的百市萬億增長計劃五年翻一番,達到16萬億元的增長目標,但僅憑現有的市場渠道基礎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擴容”這個基礎打好了,“百市萬億”增長或再翻番的容量就有了。三是現代流通服務業配套的基礎性模式。主要體現在五化建設之中,即標準化的服務業基礎性推動;品牌化的服務業基礎性打造;現代化的服務業基礎性提升;體系化的服務業基礎性建設;國際化的服務業基礎性拓進。
再次,實施“百市萬億”增長戰術。主要內容是:組織并梳理好100家城市的市場群,爭取5年從原來的年銷售8萬億元增長到16萬億元的增長目標;成立全國市場行業與區域百家“百市萬億”增長計劃領導小組,促進增長計劃的深入與實施;對百家區域內的市場群進行一次全面的市場調查統計,摸清家底,把握市場脈搏,確定增長目標;以百城區域市場群為基礎,組建中國市場合作聯盟,充分發揮市場的流通作用和體系化的連鎖作用;培育區域市場與流通企業在流通領域中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百市萬億”增長計劃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第二屆中國市場大會上,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白溝新區、河南省信陽市、浙江省紹興市、四川省德陽市、遼寧省法庫縣等六個市、區、縣與中國商業聯合會商品交易市場專業委員會簽訂了“區域千億增長計劃”;天津市南開區、德陽中國西部國際商貿城、山東臨沂市、信陽中國汽車博覽城、白溝和道國際、山西太谷國際養生品產業園、安徽宣城文房四寶產業園區、天津新南馬路五金城、上海禧徠樂投資集團等八個單位與中商聯市場委簽訂了“區域及重點培育市場百億增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