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理工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 楊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陜南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發展紅色旅游有著良好的基礎。但與陜北紅紅火火的紅色旅游發展相比,陜南的紅色旅游相對滯后,從全省看呈現出明顯的“北熱南冷”的局面。如何開發與整合陜南的紅色旅游資源,并尋找出一條突破性的發展之路,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陜南,是一片被英雄鮮血浸染的紅色土地,是當年川陜和鄂豫陜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度成為當時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區域,在全國蘇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陜南,紅軍戰斗和工作過的革命遺址遍布各地,大小共有數百處, 陜南的紅色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其特點如下。
歷史上陜南作為川陜和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革命歷史發揮過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的革命斗爭風起云涌,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過很多犧牲和貢獻,因此留下了很多革命歷史遺跡。僅以陜西漢中為例,作為川陜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軍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漢中境內目前就留存有革命遺址、遺跡1800處,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近2萬件。[1]
歷史上,川陜革命根據地和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活動范圍比較廣闊,因此使得如今紅色旅游資源分布也比較分散,由于陜南地處秦巴山區,這一特點尤為明顯,如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華陽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駐地遺址,寧陜縣江口鎮的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位烈士紀念碑,鎮巴縣漁渡鎮青鶴觀川陜革命根據地中共陜南縣委和赤化區蘇維埃政府遺址,商南縣梁家墳鄉碾子坪村大西河口紅七十四師誕生遺址等都地處秦嶺深處;鐘家溝紅四方面軍司令部遺址則地處在巴山深處。由于紅色旅游資源分布比較分散且相對偏僻,對其開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困難。
川陜革命根據地雖然是毛澤東曾經贊揚過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但是,由于張國燾的原因,川陜革命根據地一度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公正的待遇,因而,使得其文物遺跡保護缺失,很多文物遺跡因此而未能保存下來,但這絕不意味著陜南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并不重要,更說明在這片土地上開展紅色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之后,全國的紅色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尤其像革命圣地——井岡山、延安等地紅色旅游的發展更是勢不可擋。但是,在滾滾“紅”流中,陜南卻顯得異常平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陜南三市的旅游主管部門和經營主體對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大都認為陜南的優勢在于“綠色”而不是“紅色”。因此,陜南并未推出專門的紅色旅游線路,也沒有推出的打算。可見,當前在紅色旅游開發中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尤其是主管部門和經營主體要提高對發展紅色旅游重要性的認識。
陜南的紅色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紅色旅游新產品比較單一。大多紅色旅游景區展現在游客面前的主要就是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碑等等,游客除了觀看一些靜態的圖片、物件、模型以及相關的影視片外,缺乏參與性與互動性。另外一些紅色景區,對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內涵挖掘不夠,甚至相關資料不全,比如:漢中市洋縣的華陽景區,雖然留存有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但是這里沒有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參謀長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鄭位三等主要領導人的相關介紹;雖然建有人民英雄紀念碑,但是紀念碑上除了刻有228名烈士名字外,游客再也看不到有關烈士們的其他任何資料,這些烈士到底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抑或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為什么犧牲的? 這些相關情況一概不清楚,諸如此類缺失的資料是應該及時補全的。
陜南紅色旅游景區絕大多數都地處貧困山區,這些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目前,通往各個紅色旅游景區的道路主要以鄉村及部分縣道為主,除了離縣城較近的一些景區外,其他景區可進入性差,許多景點不能達到“快進”、“快出”、“慢游”,嚴重匱乏的交通體系成為阻礙地方紅色旅游業發展的瓶頸。[2]另外,配套服務設施不足,甚至一些基本的設施如洗手間、垃圾桶、停車場都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更缺乏能留住游客的晚間文化類旅游項目,造成游客停留時間較短。
早在1932年,川陜蘇區就被毛主席評價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據不完全統計,陜南三市被定為烈屬、紅屬的約9萬多戶。這里有著光榮的斗爭歷史,但外界對陜南是革命老區這一事實卻知之甚少。[3]多年來,由于對于陜南革命史的宣傳十分薄弱,許多人只知道陜北是革命老區,根本不知道陜南也是革命老區。即使陜西省的省級機關和西安市民,知曉陜南是革命老區的也不多,更不用說外省的游客。加上紅色旅游講解人員文化素質不高和歷史知識的欠缺,不能生動地進行講解并吸引游客, 難以讓游客滿意,也影響到了陜南紅色旅游的發展。
早在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這表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紅色旅游。而陜南各地都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因此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陜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為此,陜南各市各縣應該把紅色旅游作為一個地方的支柱性產業,認識到它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應該組織文化、城建、民政、教育等部門及相關人員對陜南現有的紅色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普查,了解現狀、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盡快制定發展紅色旅游的詳細規劃和實施意見。根據規劃,統籌安排,先易后難分階段推進,以便能使陜南的紅色旅游上一個新臺階。
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它所富含的精神價值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更值得推崇。發展紅色旅游是弘揚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工程。因此,陜南各地應該利用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努力滿足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他們在紅色旅游的參觀、參與過程中,學習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陜南的紅色旅游資源在陜西的三大板塊中無論從數量上、等級上,還是從品質上來看都不占優勢。在這種狀況下,陜南的紅色旅游如果單純以“紅”為宣傳點的話,必然沒有吸引力。但是,陜南具有豐富多樣的綠色生態資源和秀麗動人的自然風光。另外,陜南的漢水流域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里有大量兩漢三國歷史文化遺存,如古漢臺、拜將臺、武侯祠、張良廟、古棧道、石門石刻等。那么,陜南的紅色旅游如何尋找出突破性的發展之路呢?曾有專家建議,應該用紅色旅游的元素來豐富綠色生態旅游線路。誠然,陜南的紅色旅游如果能巧打“紅”、“古”、“綠”三色牌,即以紅色歷史文化為主,以綠色生態資源、古色歷史遺存為輔,對三種資源進行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整合,就可以豐富旅游產品,更多地吸引省內外游客來陜南旅游,更好地促進陜南紅色旅游的發展。
首先,要加快紅色旅游道路建設。應盡快打通陜南與關中、陜北三大板塊之間的紅色旅游道路,并進而打通陜南與相鄰省區之間的紅色旅游道路。其次,民航在增強咸陽國際機場樞紐地位的同時,應該加快延安、榆林、漢中、安康等地支線機場的建設,以方便游客快捷出行及轉程。最后,要重點加強景點的吃、住、行、娛、購等配套設施建設,使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開心。總之,要重點做好景區的總體規劃,加大投資,加強景點的吃、住、行、購、娛,以及安全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保證建設質量。并通過和川渝紅色旅游的有機結合,對接聯通,形成整體,使陜南紅色旅游更上一個新臺階。
一是要利用已有的節慶活動,及時宣傳陜南革命老區。比如漢中油菜花節、西鄉櫻桃節、城固桔子節、洋縣梨花節等,以這些節慶活動為載體,以“唱紅歌、傳紅言”為主要內容,利用這些節慶資源,把弘揚紅色文化和加大老區宣傳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宣傳陜南革命老區,提高革命老區的知名度。二是要利用廣告、網絡、電視等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宣傳;學習并借鑒國內各地紅色旅游開發的成功模式,采取校企聯動、社區參與、紅色演出、參與體驗等模式來加快陜南紅色旅游的宣傳促銷。三是要利用文藝作品來宣傳陜南革命老區。請作家、藝術家編寫創作以陜南革命老區為題材的電影、小說、散文、詩歌、舞蹈、音樂、書畫等形式的文藝作品來宣傳陜南革命老區,營造全社會關愛支持陜南老區的氛圍。總之 ,通過多種宣傳形式、多種開發模式、多種營銷方式,加大陜南紅色旅游市場的推廣力度,不斷開拓其市場潛力。
[1]席岳婷.對增強陜西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展示的思考[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
[2]徐仁立.閩北紅色旅游發展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12).
[3]王國星,梁瀟.陜南如何實現旅游產業的成功突圍[N].陜南瞭望,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