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美“亞冷戰”:特征、成因及中國的應對

2012-07-21 08:39:20劉建華
現代國際關系 2012年11期
關鍵詞:戰略

劉建華

自胡錦濤主席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提出“努力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以來,學界開始關注和探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及如何構建等問題。但是,在構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之前,有必要先認清當前中美關系所處的狀態。自冷戰結束以來,學界比較普遍地使用“非敵非友”、“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壞也壞不到哪里去”、“既競爭、又合作”等詞匯來描述和界定中美關系。這些描述雖然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中美關系的基本面貌,但未免過于簡單和抽象,不能給予中美關系狀態以準確的定位,對于深刻把握中美關系的現狀沒有實際意義。例如用“非敵非友”來定位中美關系并沒有揭示兩國間關系的特性,因為美國除了與中國“非敵非友”外,其與越南、柬埔寨等國也是“非敵非友”關系。只有對中美關系的現狀進行細致的分析,我們才能深刻把握中美關系有別于其他雙邊關系的內涵和特征。筆者認為,自美國“重返亞太”以來,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美關系正走向一種“亞冷戰”狀態。

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地將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狀態按照非“戰”即“和”進行簡單的兩分,而是將“戰爭”與“和平”這兩個變量進行程度上的細分,亦即將“戰爭”細分為“熱戰”和“冷戰”,將“和平”細分為“熱和”與“冷和”,那么,我們就得到了國與國之間在“戰”與“和”上的四種關系狀態:熱戰、冷戰、冷和、熱和。這四種關系狀態在身份定位、互動戰略上各有自己的特點。(見表1)

表1 國與國之間的四種關系狀態

由表1可知,本文所探討的“亞冷戰”屬于“冷和”狀態,是“冷和”狀態中趨向或接近“冷戰”那一端的一種關系狀態。如果說在“冷和”狀態下兩國彼此間的身份定位是亦敵亦友,互動戰略是既競爭又合作,雙方特別是實力較強一方的戰略假想敵除了另一方外可能還有其他大國,那么,處于“亞冷戰”狀態的兩國則是敵大于友,競多于合,雙方尤其是實力較強的一方將另一方視為主要假想敵。

處于“亞冷戰”狀態下的中美關系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戰略互疑增長。與熱戰、冷戰狀態下國家間完全不信任、熱和狀態下國家間彼此信任相比,處于“亞冷戰”狀態下的國家間信任少,懷疑多。當前中美關系雖然總體上可控,但兩國彼此猜疑卻始終存在,相互信任未能建立。近年尤其是美國“重返亞太”以來,兩國間的互信缺失不僅沒有改觀,而且還在增長。①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March 30,2012,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2/3/30%20us%20china%20lieberthal/0330_china_lieberthal.pdf.(上網時間:2012年5月12日)如果不是雙方政府有效管理和刻意淡化,則有可能陷入消極螺旋。②David Lampton,“Power Constrained:Sources of Mutural Strategic Suspicion in U.S.-China Relations”,The NBR Analysis,No.93,June 2010,pp.5-25.美方認為中國制度不民主、壓制人權、決策不透明、未來發展不確定,因而特別“關注中國力量的崛起及其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③Thomas Christensen,“The Advantages of an Assertive China:Responding to Bejing’s Abrasive Diplomacy”,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11,Vol.90,No.2,pp.54-67.中方則懷疑美國通過武器及高技術產品出口控制、對臺軍售、在遠東打造遏華“小北約”、攪局東亞合作、介入南海及東海爭端搞亂中國周邊秩序、逼迫人民幣升值、濫印美鈔稀釋外債、擴建反導體系引誘中國與美展開軍備競賽等措施來阻止或遲滯中國崛起。中國也顧慮美國在解決了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伊朗等問題之后將矛頭對準中國。盡管中美都意識到彼此之間缺乏戰略互信,認識到建立戰略互信對發展穩定的雙邊關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共同努力采取了一些建立戰略互信的措施,但由于兩國之間的戰略互疑植根于彼此迥異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因而難解。

第二,競多于合。如果說熱戰狀態下的國家間只有你死我活的武力較量,冷戰狀態下的國家間是近乎零和博弈、極少合作的戰略性競爭,熱和狀態下的國家間是合作多于(非戰略性)競爭,那么處于“亞冷戰”狀態下的國家之間則是戰略性競爭多于合作。中美雙方竭力采取多種戰略手段來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或縮小與對方的差距,尤其是美國總喜歡拿中國作競爭靶標。如奧巴馬在2011年《國情咨文》演講中10次提到中國,列舉中國在科研、教育等領域取得的領先于美國的種種成就,并告誡國人要有危機感,否則美國在未來競爭中有落后之虞。④Chris McGrea,l“Obama’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US Must Seize‘Sputnik Moment’”,The Guardian,January 26,2011.當前中美之間的競爭涉及經濟、軍事、地緣政治等各個領域,而且競爭的態勢越來越激烈。在經濟領域,奧巴馬政府正大力實施重振美國制造業的“再工業化”戰略,將競爭矛頭直指“世界工廠”的中國;中國則鑒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低端出口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圍剿”,加緊實施“戰略新興產業”政策,努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在軍事領域,為維護領土主權、海洋權益、日益擴展的海外利益和實現國家統一,中國軍費開支連續多年呈兩位數增長,在打造現代海軍、開發先進戰機、增強陸基彈道導彈發射的機動性等方面均取得明顯進展;而美國則以“空海一體化”戰略應對所謂的中國“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通過繼續維持高額軍費開支、增加太平洋軍艦部署、開發激光武器、空天飛機、全球即時打擊的隱形轟炸機、高性能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等來維持與中國的武器代際差距。在地緣政治影響方面,中國在東亞通過與東盟的自貿區建設積極參與和推進東亞多邊合作機制建設,以及通過維持對朝鮮、緬甸、柬埔寨等國的援助來穩定周邊秩序和擴大影響,而奧巴馬政府則通過全面介入東亞各種多邊機制、派要員頻繁訪問中國周邊國家等舉措來增加美在東亞的存在,“平衡”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增長;在中東敘利亞問題上,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心想通過復制利比亞干預模式迫使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垮臺,中國則與俄羅斯聯手挫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企圖;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正在上演(中美)爭奪原材料、經濟資源、政治影響力和軍事立足點的競爭”⑤Simon Tisdal,l“China syndrome dictates Barack Obama’s Asia-Pacific strategy”,The Guardian,January 6,2012.。中國通過大規模的貿易、投資和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拓展非洲市場和影響力,美國則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借此離間中非友好合作關系。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影響力競爭甚至蔓延到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國。中國近年來通過對南太平洋島國的經濟援助和政治往來擴大在該地區的存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先是在2011年3月美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聽證會上作證說“我們在與中國競爭”,誣稱中國“時時刻刻嘗試用一切手段”把美國從該地區擠出去,①“Clinton says China seeks to outflank Exxon in Paua New Guinea”,Reuters,March 2,2011.接著于2012年8月31日率團訪問南太平洋島國庫克群島。希拉里此次突訪意在表明美國對這一地區的長期戰略承諾,遏止中國在南太平洋小島國家影響力的增長。

就合作而言,兩國更多的是議題式合作,總體上“消極合作”多于“積極合作”。“消極合作”指雙方通過刻意挖掘、尋找合作點來培育共同利益,以此來維持雙邊關系的大局穩定,因而合作的主要意圖是為了減少糾紛和避免沖突。由于缺乏戰略互信,兩國擔心合作會產生不利于己的相對收益,因而在合作時提防對方,從而導致合作破裂(如敘利亞問題)或難以深入(如新能源領域),而且美國還不放過利用合作的機會向中國施壓,即實施“合作型施壓”②王帆:“不對稱相互依存與合作型施壓”,《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12期,第31-53頁。,迫使中國對美方的要求讓步或妥協,借合作塑造中國的行為模式和發展方向。

第三,敵大于友。與熱戰、冷戰狀態下國家之間互為現實敵人而非戰略假想敵,熱和狀態下互為朋友相比,“亞冷戰”狀態下的國家則視對方為主要戰略假想敵,雙邊關系“敵大于友”。美國現已將中國視為其“主要假想敵”。③朱鋒:“奧巴馬政府‘轉身亞洲’戰略與中美關系”,《現代國際關系》,2012年,第4期,第1頁。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戰略假想敵不斷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是日本、德國,90年代中期起則是中國、俄羅斯。“9·11”后美國對中國是其戰略假想敵的身份有所淡化,但奧巴馬上臺后,美國重新評估其全球戰略,將國力蒸蒸日上的中國視為其“主要假想敵”,主要標志是2012年美國新軍事戰略點名稱中國和伊朗是美國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鑒于伊朗與美國國力相差甚遠,中國自然成為美首要戰略競爭對手或戰略假想敵。奧巴馬在2012年的總統競選辯論中毫不掩飾地稱中國為“敵意性的對手”(adversary)。

美國大張旗鼓地宣布“重返亞太”,并采取了許多針對中國的行為。如自2010年以來美國與其盟友或伙伴國在太平洋的軍演包括美日聯合奪島演習、美菲、美越聯合軍演等,除極少數針對朝鮮、海盜外,絕大多數是以中國為假想敵,其規模、程度和頻率都前所未有。在南海和釣魚島問題上,美國放棄了先前的“不介入”立場,表面上稱自己在中國與其鄰國的島嶼爭端上“不持立場”,實際上明顯偏袒與中國對抗的菲律賓、越南和日本。在中菲黃巖島對峙期間,美國又是通過與菲律賓聯合軍演為菲壯膽,又是向菲律賓提供漢密爾頓級巡邏艦。在中國設立三沙市后美國務院單獨將中國拎出來進行指責。希拉里在其數次亞太之行的講話中含沙射影地指責中國對越、菲等南海主權聲索國“脅迫、恐嚇和威脅”,呼吁東盟國家團結一致對付中國,警告中國勿在南海問題上對東盟搞“各個擊破”。④Victoria Nuland,“Daily Press Briefing of U.S.Department of State”,August 28,2012,http://www.state.gov/r/pa/prsldpb/2012/08/196986.htm#CHINA.(上網時間:2012年10月8日)美國還通過“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訪問越南金蘭灣、美越聯合軍演等舉措支持越南與中國對抗。在日本政府“購島”引發中國強硬反制后,美國采取了一些使日本有恃無恐的措施,如緊急派遣兩架F-22隱形戰機進駐日本,宣布在日本部署第二個陸基X波段預警雷達用于防御彈道導彈,不顧沖繩居民的反對執意在日本普天間機場部署高性能魚鷹飛機,還在關島與日本舉行聯合登島和奪島軍演、向東海派遣兩艘航母等,還乘勢將核潛艇部署到中國南海。這一連串行為讓中國不時感受到美方的不友好或敵意。

第四,表里不一。熱戰、冷戰狀態下國家間交往比較直率,熱和狀態下則比較真誠,無需用美好的詞匯來掩飾兩國關系的實質,也無需用過多的外交辭令解釋針對對方的行為。但在中美“亞冷戰”狀態下,經常出現高層會晤時所言與雙邊關系實際不符的情形。每當中美領導人會晤時,雙方總是用美好的外交辭令來描述兩國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美好詞匯經常出現在中美年度戰略與經濟對話、兩國領導人會晤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也出現在外交高官在特定場合的講話中。如在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時,美方重申“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中方則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努力”。希拉里在2012年3月7日美國和平研究所紀念尼克松訪華40周年的講話中說道:“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國對中國有利。”①“Remarks at the U.S.Institute of Peace China Conference”,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2;03/185402.htm.(上網時間:2012年3月15日)除用美好辭令描繪雙邊關系外,中美高層見面時客氣,對話時和氣,但見面、對話后雙方、特別是美方針對中方的不友好動作不斷,然后美方傾向于用好聽的外交辭令來安撫中方。如美國防部長帕內塔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堅決否認美國將把60%的戰艦部署到太平洋是意在制衡中國;美國防部常務副部長卡特強調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不針對中國,不以遏制中國為目的;美國將其在中菲黃巖島對峙敏感時期的美菲聯合軍演解釋為例行軍演;希拉里否認其亞洲之行對華施壓,等等。上述美好詞匯、對話時的友好氣氛與頻繁的外交解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緊張的作用,但也給兩國和國際社會造成中美“假裝是朋友”的印象。②閻學通:“對中美關系不穩定性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12期,第29頁。

第五,雙邊關系頻現緊張。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的加深和戰略互疑的增長,導致雙方對彼此間的國力消長、競爭與合作從相對收益、甚至零和博弈的競爭角度來解讀,由此采取相應的制衡、對沖或反制政策,這種互應邏輯導致兩國之間的“安全困境”加劇,雙邊關系呈現不斷震蕩的態勢。自奧巴馬上臺以來,在金融危機、美國“重返東亞”的背景下,中美關系較之冷戰后其他幾位美國總統執政時期更加不穩定,表現為摩擦、緊張時間延長,緩和時間減少,波動周期呈現縮短之勢。老布什總統任期內中美關系是“一波兩折”,即由“六四事件”和1992年美售臺F-16戰機事件帶來的波動;克林頓8年任期內中美關系是“一波三折”,即由克林頓上臺初誓言將人權與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掛鉤、1996年的臺海危機和1999年的炸館事件引起的波瀾;小布什兩屆總統任期內中美關系則是“一波一折”,即由撞機事件引發的動蕩。而奧巴馬上臺后不到4年,中美關系即經歷了三次起伏。奧巴馬剛上臺時,正值金融危機肆虐,美方有求于中方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并期待中國在氣候問題、伊核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中美關系呈現高開高走之勢。然而到2010年,美國在西藏、臺灣、互聯網自由、人民幣匯率、“天安號”事件、南海等問題上對中國全方位發難,中美關系風云突變。2011年初胡錦濤主席訪美,扭轉了兩國緊張對立的政治氣氛。兩國“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確立建設性互惠合作關系”,從而使中美關系復歸平靜。隨后,奧巴馬總統訪問亞洲首次參加東亞峰會、國務卿希拉里訪問緬甸、美國決定在澳大利亞達爾文港部署海軍陸戰隊以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啟動,中美關系在美國“重返亞太”的腳步中再度呈現緊張態勢。在此背景下,2012年2月習近平副主席對美展開深化“合作伙伴關系”之旅,提出中美要構建一種“前無古人,但后啟來者”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該提議得到希拉里國務卿的積極回應。隨后雙方共同決定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三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會議機制均以“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題,這意味著中美關系再度緩和。然而,隨著中國與菲律賓、越南、日本在南海、釣魚島問題上的爭端加劇,美國選擇偏袒菲、越、日,指責中國設三沙市惡化南海局勢,明確宣布美日同盟條約適用于釣魚島,中國對美國國務院在南海問題上偏袒性的聲明提出強烈抗議,在安理會再度與俄羅斯聯手否決美國為首的西方推動的敘利亞問題決議案,反對美國將美日同盟條約適用于釣魚島,中美關系復歸緊張。隨后,希拉里在2012年9月2日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時發表講話,稱“太平洋之大可容納中美”,有意為處于緊張狀態的中美關系降溫,為其下一站訪問中國緩和氣氛。繼她訪華后,美國防部長帕內塔也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激化之際訪問北京,向中國表示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持立場”,希望中日和平解決爭端,至此,兩國緊張關系又趨于緩和。但隨著中日釣魚島之爭僵持不下、中東新一輪反美浪潮平息和美國總統競選進入最后沖刺階段,中美關系又出現趨于緊張跡象。

第六,危機管控常態化。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重要一環是“平衡”中國實力的增長。“平衡”的目的即是防范和牽制中國實力過快增長對美國亞太霸主地位的挑戰。奧巴馬政府在安全、外交、經濟領域針對中國采取的一系列“平衡”舉措不僅導致兩國關系頻現緊張,而且導致東亞地區危機四起。在克林頓、小布什總統時期,東亞地區的重大危機主要發生在中美兩國之間,大多因美國對華直接施壓而起,如臺海危機、炸館事件、撞機事件等。奧巴馬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后,東亞地區的危機則大多由第三方因素引起,如“天安號”事件和朝鮮炮擊延坪島所引發的朝鮮半島危機、由菲律賓軍方抓捕中國漁船引發的中菲黃巖島對峙、由日本政府“釣魚島國有化”引發的中日釣魚島危機,等等。上述危機雖然不是直接發生在中美之間,但卻將兩國關系卷入其中。此外,美國雖不是上述危機的直接“肇事者”,卻是引發危機的重要誘因。在美國“重返亞太”的“魔棒”攪動下,日、菲、越等中國周邊鄰國聞風而動,紛紛在領土爭端問題上對中國示強、挑釁,隨后中菲在黃巖島緊張對峙、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激化,東亞局勢因美國的“破壞性介入”而失去了往日的相對安寧。然而,中美雙方均不愿意看到兩國關系的緊張狀態失控,不愿意看到南海和釣魚島的主權之爭失控,在局勢緊張時采取“預防性外交”措施,安排軍方高層突訪與溝通。例如在中日釣魚島危機可能失控之際,美國防部長帕內塔、常務副國務卿伯恩斯以及由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阿米蒂奇、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組成的“準官方”代表團先后訪問東京和北京,希望中日雙方冷靜解決爭議。在美國“重返”東亞導致東亞危機呈現并發、此起彼伏的態勢下,危機管控越來越成為中美關系的日常議題。

當前中美走向“亞冷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美實力差距明顯縮小但仍嚴重不對稱、美國“重返亞太”突出對華遏制的一面、兩國利益深度交織的格局仍在進一步發展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導致中美“亞冷戰”的形成。

中美“亞冷戰”主要源于兩國實力差距明顯縮小但仍嚴重不對稱。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9.9%的增長率快速發展,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且與美國的差距大大縮小。2000年,美國GDP是中國的8倍,2010年已不到中國的3倍。①黃平、何興強、王瑋:“美國力量的變化:十年來的一些軌跡”,黃平、倪峰主編:《美國問題研究報告(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76頁。這使中美之間的關系模式由十年前的“超-強”關系變成了“老大”與“老二”的關系。

然而,中美差距明顯縮小更多表現在以GDP衡量的經濟總量上,在綜合國力的其他方面,中美實力差距并未明顯縮小。無論在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還是在制度創新力、文化吸引力、國際號召力等軟實力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依然很大,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或不對等。在經濟領域,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經濟總量一直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3左右,具有絕對優勢。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8-2009)》指出,美國經濟競爭力優勢明顯,居于世界前列。②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8-2009”,October 8,2009,http://www.weforum.org/en/initiatives/gcp/Global%20Competitiveness%20Report/index.htm.(上網時間:2009年12月8日)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便于美國對他國進行戰略性投資和收購、在危機爆發后輕松發行國債刺激本國經濟而同時能維持國內物價穩定、通過弱勢美元政策稀釋對他國的債務,等等。美國在軍事領域的優勢更加明顯。美長期保持占世界軍費支出總額近一半的巨額軍費開支,擁有最先進的軍事技術、不斷更新換代的頂級武器裝備、豐富的作戰經驗、遍及全球的軍事基地網絡,等等。美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其得以控制世界主要石油產地和國際能源運輸的戰略通道。從外交資源看,美國擁有遍及全球的聯盟體系和伙伴關系網絡,豐富的外交資源使美國經常對他國實施以多對一的多邊施壓。美國還憑借國際制度創始國的優勢用“規則”來約束、塑造、引導后來融入國際體系的中國。美國的強大、富裕及活力吸引了世界其他國家的大批優秀人才移居美國創業。美國的制度鼓勵創新,其大眾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青少年頗具吸引力。美國東西兩大洋、南北皆弱鄰的優越地理位置更是周邊強鄰環伺的中國難以企及的。美國年輕人占多數的人口活力也讓面臨老齡化的中國相形見絀。按照兩國現有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總量可能在未來若干年超過美國,但僅此而已,中國綜合實力將在相當長時期內與美處于不對等地位。

中美實力差距的顯著縮小但仍嚴重不對稱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中美“亞冷戰”的形成。一是加深兩國原本因意識形態迥異導致的戰略互疑。從深層次根源講,中美在戰略上互不信任源于兩國在社會制度、政治體制和價值觀上的截然不同。盡管中國早已放棄對外輸出意識形態,主張不同文明、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國家應和諧相處,但美國仍堅持按意識形態劃線來決定國家間關系的親疏,并一直試圖“西化”中國。中美在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差異除影響兩國關系定位外,還影響了雙方對國際事務的不同看法和外交主張。

表2 中美外交主張的差異

在兩國原本因意識形態迥異導致互不信任的前提下,中國經濟保持了長達30多年的快速增長,美國實力則因海外兩場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失利和金融危機的重創而相對下降。中美實力此消彼長所產生的“權力轉移”效應,加劇了“守成大國”對“崛起大國”的不信任。隨著中國迅速崛起為直逼自己的“老二”,美國越來越感到中國是唯一有能力挑戰自己霸權的競爭對手,進而從戰略安全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對外投資、政治訪問、公共外交等行為,賦予中國發展模式和對外交往活動以與美競爭或對美挑戰的含義,如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視為“國家資本主義”,認為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會給西方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帶來顛覆性破壞。例如,在2012年2月15日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就“中國國有企業和國家資本主義”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衛理法律事務所(Willey Rein LLP)合伙人、美國喬治敦大學兼職教授和“工業與貿易咨詢委員會”(ITAC)委員蒂莫西·布萊特比爾(Timothy C.Brightbill)就抨擊中國建立的國有或國家控股企業破壞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競爭秩序。中國國企的海外投資和經營迫使美國公司直接與中國政府在美國國內和海外市場競爭,這種不公平競爭使美國工人和私人企業深受其害,呼吁政府加強施壓迫使中國遵守國際規則。①參見:Witten Statement of Timothy C.Brightbill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Hearing on Chinese State-Owned and State-Controlled Enterprises,February 15,2012,http://www.steelnet.org/new/20120215.pdf.(上網時間:2012年3月15日)與此同時,實力對比變化導致的美國防范和牽制中國的行為也使中國越來越懷疑美國有意要阻止中國的和平崛起,兩國戰略互疑的加劇使雙方建立彼此信任的“熱和”關系更加困難。

二是影響了兩國對彼此的戰略心態,激發了兩國國內要求對對方強硬的政策取向。對于美國來講,兩國實力差距的縮小導致美國對中國的非理性恐慌油然而生,并由“霸權自信”轉為“霸權焦慮”。很多美國人將想象當成事實,夸大中國實力增長及其對美國的威脅。例如2009年的皮尤調查報告顯示,44%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全球最頂尖的經濟大國,只有27%的美國人認為美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的領航者。2010年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報告顯示,有43%的美國受訪者認為,未來十年中國的發展將對美國的重大利益構成關鍵性威脅。②“Global Views 2010,Constrained Internationalism:Adapting to New Realities”,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2010.與此同時,兩國實力對比的嚴重不對稱使美國不愿正視雙方實力對比變化的客觀現實,從而將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海外利益的正當訴求和行為(如發展海權、宣布南海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等)斥之為“傲慢”、“過于自信”、“不負責任”等,說到底是在中美綜合國力差距并未實質性縮小的情形下,美國不愿放下“唯我獨尊”的霸權架子,還沒做好容納中國崛起的心理準備。不僅如此,實力對比的嚴重失衡還使美國戰略精英認為應趁中國尚未崛起到與自己平起平坐之前加強對中國的防范、牽制和引導,以防止崛起的中國對美國霸權形成挑戰。例如美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奧巴馬政府防務政策委員會成員羅伯特·卡普蘭就不斷撰文夸大中國崛起對美的威脅,主張美將全球戰略重心東移亞太,防范中國崛起對美霸權的挑戰。①Robert D.Kaplan,“How We Would Fight China”,Atlantic Monthly,Vol.295,No.5,June 2005,pp.49-64;“Fear of China”,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April 21,2006,p.A14;“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Foreign Affairs,Vol.89,Issue 3,May/June,2010,p.22.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認為中國對奧巴馬總統宣布對臺軍售、接見達賴的反應不符合中國外交“韜光養晦”、“低調內斂”的一貫風格,主張美國“丟掉改變中國的幻想”,“另起爐灶”。②James Mann,“Behold China”,The New Repubulic,April 8,2010.

從中國方面看,中美實力差距明顯縮小在導致中國國際影響力顯著上升的同時,也催生了中國部分民眾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所謂“中國不高興”、“中國必勝”的虛驕心態。這種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僅干擾中國在周邊領土主權問題上的理性決策,而且成為美國戰略精英認為中國外交隨著國力增長變得日益自信、強硬、甚至“傲慢”,因而需要“平衡”的口實。例如先前比較務實地看待中美關系的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就認為,金融危機后中國民眾誤認為美國處于終結性衰退中,中國應該更加自信,尤其是在南海主權伸張方面。中國政府也誤將奧巴馬在其執政第一年高度重視與中國合作的政策視為美國變弱的跡象。因此,奧巴馬“轉身”亞太對中國強硬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抑制中國因實力增長而滋生的“武斷”性外交。③Joseph S.Nye,“Obama’s Pacific Pivot”,December 6,2011,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obama-s-pacificpivot.(上網時間:2012年1月5日)

三是引起了兩國對彼此不切實際的期望,而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或要求時,就滋生對對方的不滿、怨憤或對抗心態。例如美國希望實力大增的中國在控制全球氣候變化、恢復全球經濟、阻止伊朗制造核武、帶頭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等方面扮演“領導者”角色或盡“負責任的大國”義務。而中國則認為自己的實力不夠,不應承擔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義務。當中國在相關議題上的表現讓美國的預期落空時,美國對中國由失望而生挫折感,由挫折感而生怨憤,由怨憤滋生對華強硬。例如奧巴馬2010年初宣布對臺軍售、在白宮接見達賴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不與美國配合的回擊。同樣,中國也期望美國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尊重中國在臺灣、西藏、南海、朝鮮半島等問題上的核心利益或重大利益關切,但美國的所作所為讓中國的期望落空,中國由此滋生對美國的憤懣、對抗心態,表現為“中國民眾對美敵視情緒增長”。據總部位于華盛頓的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10月16日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民眾對美國的態度越來越“趨于負面”。與兩年前的調查相比,認為中美之間屬于“合作關系”的中國人比例從68%直線下降至39%,認為兩國處于敵對關系的人則從8%上升至26%。④“Pew survey:Chinese Worried About Inflation,Food Safety and Corruption”,October 16,2012,http://youxie.ca/pew-surveychinese-worried-about-inflation-food-safety-and-corruption.(上網時間:2012年10月25日)

中美“亞冷戰”關系的形成還緣于金融危機后美國全球戰略和對華政策的調整。奧巴馬上臺后推出“重返亞太”戰略和加強對華遏制是導致中美“亞冷戰”形成的直接原因。中美綜合國力對比的嚴重失衡決定了美國在雙邊關系中居于強勢、主動、進攻地位,中國則處于弱勢、被動、防守位置。作為實力強大一方的美國擁有設置中美關系議程的能力,表現在中美互動中基本上是美方首先拋出議題,陷中方于被動;或主動挑起事端,給中方制造麻煩。前者如美國將自己的失業率上升歸咎于中國的匯率政策,反復拿人民幣匯率說事;后者如美國在2010年夏高調介入南海問題,讓中國猝不及防。中美實力對比的嚴重失衡還導致美國近乎隨時可以在人權、西藏、臺灣等問題上向中方發難,中方只能被動應對。因此,在兩國關系中,美國對華戰略或政策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兩國關系的面貌或狀態。奧巴馬上臺后,鑒于美國反恐戰爭取得重大進展、亞太經濟持續繁榮及中國在亞太的快速崛起,奧巴馬政府調整美國全球戰略部署,將戰略重心東移亞太。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雖然沒有改變對華“接觸+遏制”的總體戰略,但更加突出對華遏制的一面,加大對華遏制力度,使“硬的更硬”。如在軍事領域,美國推出并加緊落實針對中國的“空海一體戰”計劃,頻繁舉行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軍演。在地緣政治方面則“破壞性介入”南海問題和中日釣魚島主權糾紛,明顯偏袒與中國對抗的菲律賓、越南和日本。在強化對華遏制的同時,美國還利用與中國的“接觸”和合作加大對中國施壓力度,使“軟的變硬”,表現為在兩國最容易合作的經貿領域對華施壓。在金融領域,美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接二連三地對華施壓。在貿易領域,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乘用車和輕型貨車輪胎、無縫鋼管、鋼制車輪、太陽能電池板等諸多輸美產品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雙反”調查,這使奧巴馬成為冷戰后對華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最多的美國總統,也使中美經貿摩擦呈現高頻度、高端化特征。不能不指出的是,自奧巴馬上臺以來,美國將經貿問題安全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表現為:美有意挑起人民幣匯率之爭以“迫使中國經濟減速,維持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①[英]約翰·羅斯:“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全球通貨膨脹,不利經 濟 復 蘇”,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rmb/hqcj/20100401/1998274.shtml.(上網時間:2010年4月8日)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中國企業投資美國戰略性產業領域,如對華為、中興公司進入美國通信市場設限,封殺三一重工子公司對美國風電站的并購案;力推TPP,借此攪局中、日、韓、東盟業已開展的“東亞共同體”建設,主導亞太經濟合作,從經濟源頭制衡中國;通過詆毀中國對非投資和援助、推動大中東“民主革命”、對伊朗石油出口施加金融制裁等手段來擾亂中國對外投資和貿易的外部環境,增加中國從海外市場獲益的政治風險和不確定性。奧巴馬政府對華全面施壓導致中美競爭加劇,雙邊關系在震蕩中運行。

然而,美國對華強硬升級雖然導致兩國關系緊張頻仍、將兩國卷入的地區危機頻發,但并沒有引發中美之間的“新冷戰”或熱戰。在美國加強對華遏制的同時,中美兩國利益深度交織的相互依存仍在進一步深化,但兩國在經濟、安全、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仍在進一步發展。經濟上,目前美國已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②“EU and Chinese leaders meet in bid to solve trade row and debt crisis”,The Telegraph,Septerber 20,2012.中國則是美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連續多年成為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逐漸增大,中美在貿易上相互依存的不對稱性呈縮小之勢。金融上,中國繼續增持美國國債。在安全上,中美在朝核、伊核、反恐、能源、環境等全球性、地區性問題上繼續開展合作。文化上,據美國國際教育學會年度報告,2010-2011學年中國留美學生人數比上一學年增長22%,總人數近15.8萬人,中國連續第二年成為美國國際學生的最大來源國。同期,美國赴中國留學人數增長2%,接近1.4萬人。與此同時,在美國學習漢語的學生突破20萬。奧巴馬政府還出臺了擴大對華簽證業務的政策。中美在經濟、安全、人文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和利益深度交織催生了兩國全方位、多層次的交往或接觸機制。如今中美已建立60多種磋商機制,涵蓋外交、經貿、金融、能源、環境、執法、人文和安全各領域。特別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兩個高級別機制,對雙方加強溝通、增加相互了解、避免雙邊關系惡化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美之間這種利益深度交織、彼此接觸頻繁的狀況使中美關系有別于冷戰時期只有少量經貿往來和社會接觸的美蘇關系,從而有助于避免中美關系因意識形態迥異和實力差距縮小而走向冷戰。

此外,中美均為核大國,中國對美核威懾能力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發展③Paul Friddian,“China Reports DF-41 ICBM Test-Launch”,Armed Forces International’s Lead Reporter,August 29,2012,http://www.armedforces-int.com/news/china-reports-df-41-icbm-test-launch.html.(上網時間:2012年9月2日)。兩國間的相互核威懾從根本上制約了中美在臺灣、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爆發熱戰。

綜上分析,中美實力差距明顯縮小加劇了兩國原本因意識形態對立而產生的戰略互疑,使兩國更難建立起互為朋友、彼此信任的“熱和”關系。實力差距縮小但仍嚴重不對稱還滋生了兩國對對方強硬、對抗的心態。在此種情形下,在雙邊關系中處于強勢一方的美國將意識形態與西方迥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視為“主要假想敵”,毅然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加緊對華防范與遏制。美國對華全面施壓導致中美戰略性競爭加劇,雙邊關系頻現緊張,東亞地區也由此而危機四起。然而在兩國關系緊張加劇的同時,中美在經濟、政治、人文、軍事等領域的接觸、合作、交流、對話仍在繼續,雙方在經貿領域的高度相互依存和多種接觸機制使兩國避免了全面對抗的“冷戰”。同時兩國在一定程度上業已形成的核威懾均衡也使“熱戰”不能為彼此接受。就這樣,中美關系自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以來,演變成了一種既非“熱和”、又非“熱戰”、也非“冷戰”,而是一種“冷和”狀態中競多于合、敵大于友、接近于冷戰的“亞冷戰”狀態。

“亞冷戰”狀態增加了中美雙方對抗的風險,中美有可能均不情愿地卷入由第三方因素引致的沖突,中國當前所處的戰略機遇期因而縮短或喪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鑒此,中國一方面應做好適應中美“亞冷戰”仍將持續一段時期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應努力促使中美“亞冷戰”向中美和解方向轉化,特別是要防止中美“亞冷戰”滑向更具沖擊性、破壞性的“新冷戰”。

首先,中國應對美保持戰略克制,努力擴大和加強與美合作。中國外交正進入“多事之秋”,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和周邊環境,中國仍應立足于國內發展與穩定,在外交上謹慎克制,多與美國周旋,勿對美的遏制行為做過激反應,避免以硬碰硬。中國應繼續與美國開展軍事交流,夯實防止兩國因誤判而“擦槍走火”的預警防范機制;繼續與美在經貿、人文、地區安全、全球治理等領域合作;深化和均衡化兩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以求進一步增大雙邊關系破裂的代價。

其次,在周邊熱點問題上,中國要“戒急用忍”,勿讓爭端失控。中國周邊熱點問題的爆發往往為美國增加前沿軍事存在、強化其東亞同盟體系、拓展對華施壓的伙伴關系網提供契機。因此,中國應盡可能防止周邊熱點問題失控,以免招致美國的深度介入或干預并進而導致兩國軍事沖突。在中美關系中最重要的臺灣問題上中國尤其要“戒急用忍”,維持臺海現狀,繼續走漸進統一路線。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在繼續發展與東盟經貿合作的同時,加大對柬埔寨、老撾、泰國與緬甸等非主權聲索國的經濟援助和政治友好往來,讓它們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以此挫敗越南、菲律賓等聲索國綁架東盟集體對付中國的圖謀。對越、菲、日的挑釁應主要運用有強大軍事威懾力做后盾的準軍事力量加以遏制。與此同時,中國應大力開展對美預防性外交,提升兩國管控第三方挑起的危機的能力。一旦中國周邊熱點升溫,中國有必要派政府、軍隊高官突訪華盛頓,或試探美方態度,摸清美方底牌,或向美表達中國在相關問題上不容妥協的堅定立場和政策底線,逼美國約束其盟國,或向美國闡明自己的相關應對措施,以打消美方疑慮。

第三,加強對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疏導和引導,凝聚國民理性應對經濟增長放緩和周邊安全環境復雜化甚至惡化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勿讓狹隘、偏激的輿論沖擊、左右國家在相關問題上的理性外交決策。

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適當加速提升對美軍事威懾力。伴隨美國緊鑼密鼓地“重返東亞”,中國周邊領土主權爭端趨于激化,中美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增大,美國又具有壓倒中國常規及核力量的優勢,近來還宣布要在東亞擴建反導系統,因此中國應在提升對美軍事威懾力方面有緊迫感。雖然中國不能跟著美國的步調與美展開軍備競賽,但應意識到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大力提升對美軍事威懾、尤其是核威懾的重要戰略價值。只有培育起強大的軍事威懾力才能讓美國真正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使美國在援助其挑釁中國的盟友、伙伴時有所顧忌,而且還可減少其盟友或伙伴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挑釁中國的沖動。

此外,中國在國際上要加強與俄羅斯、埃及等國的戰略合作,善于利用歐洲、中東地緣政治的變局實現戰略轉圜。○

猜你喜歡
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實施農村“黨建護航”戰略的創新實踐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56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戰略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解放戰爭戰略考
軍事歷史(2002年4期)2002-08-21 07:47:44
清代初期兩次對臺作戰的戰略指導
軍事歷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精品国产www| 国产另类视频| 亚洲va视频|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一级黄色欧美|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无码不卡网| 色综合综合网|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福利一区三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538精品在线观看|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a在线看| 国产一二视频| 免费高清毛片|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亚洲香蕉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成年人国产网站|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lhav亚洲精品|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91精品亚洲|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色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婷婷伊人五月| 五月婷婷欧美|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a毛片在线|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免费|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福利国产| 天天摸夜夜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