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臣攀 高立軍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商學院)
根據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陜西省政府決定設立專門設置了西咸新區。自新區設立以來,堅持以工業經濟為主導,以電子通訊、汽車制造、現代冶金、生物醫藥為重點,積極推進現代化工業基地建設。同時充分發揮航空港優勢,以現代物流、商貿、金融、旅游、會展為重點,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共同推進,互促互動的產業格局,因此也成為中國拉動區域經濟的“第四極”。西咸新區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現實,以此為切入點,對其高技能人才需求與陜西高技能人才培養進行互動性研究,以期對目前陜西各大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能有所啟迪和幫助。
目前西咸新區基本形成了電子通訊、現代冶金、機械制造、生物制藥、食品加工、航空制造幾大支柱產業。在這幾大支柱產業中,電子信息業增加值是增加最快的產業,是第一大產業,航空業是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正是由于新區工業支柱產業的快速發展拉動了新區工業的整體發展,使新區工業規模不斷擴張,工業總產值從213億元增加到2364億元,增長了十多倍。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已成為拉動西咸新區工業總產值不斷增長行業。
在西咸新區,支柱產業迅速發展,帶動了地區產業的發展,漸漸地形成了以這些支柱產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為調整和提高西咸新區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效應,陜西省針對各個區位的特點和優勢,規劃出了八大功能區,分別是:先進制造業產業區、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陸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中心商務商業區、休閑旅游區、臨港產業區。這些功能區的定位,為產業群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和資源配置,助推了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西咸新區在著力發展高水平先進制造業的同時,把現代服務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出臺鼓勵政策措施,實現高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高產業整體質量。西咸新區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創造了大的客觀環境,同時關中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新的產業集群的形成又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此外,快速發展的港航業和保稅物流園區為現代物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城市化步伐整體提速為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為新興服務業發展增加了市場需求。2010年西安市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7%,增幅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0%。
在陜西省經濟發展布局中,陜西省委提出堅持以結構調整為戰略主線,以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體系為發展方向,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以建設高水平大項目好項目為主要支撐,調高調優第一產業、做強做大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隨著新項目不斷落戶西咸新區,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等具有“三高”特點的優勢支柱產業正在迅速崛起。“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工業結構初具雛形。2010年全年電子信息、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32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8.6%,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3444.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8.4%。全年完成新產品產值3887.34億元,增長27.0%。
西咸新區是陜西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是最有潛力和實力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三資企業的集聚區,也是新型產業和行業的孵化區,也是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的積聚區。但由于企業規模、所有制結構、所屬行業分布等不同,人力資源結構分布極不平衡。
在從業人員中,按照學歷為大專以上、職稱為初級以上、從事管理、技術崗位工作的人才統計標準,兩區人才總量為13.53萬人,約占從業人員的40%(其中開發區人才總量為11.35萬人,占開發區從業人員的44%。保稅區人才總量為2.18萬人,占保稅區從業人員的27%)。
頂級人才占人才總量的1.2%;具有各類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有3.79萬人,約占28%;經營管理人才達到3.35萬人,約占25%;技術技能型人才達到45%左右。
開發區、保稅區控股公司系統主要企業中,中層以上經營管理人員、生產和技術管理人員、生產工人的比例分別為8.6%、30.3%、61.1%。生產經營和技術管理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占65.2%,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占33.8%;生產工人中,具有中技、職校及以上學歷人員占50.8%,具有高級工(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及以上職業資格的占11.6%。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從事生產經營一線人員的學歷層次、職稱層次、技能層次普遍偏低,高素質的人員在一線嚴重缺乏。這是和這個區域的高速發展極不匹配的。
高技能人才專業知識扎實、操作技能熟練、創新能力較強,在對西咸新區支柱產業大中小型企業走訪與座談中,普遍情況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缺乏,尤其是一些專業技能突出的高技能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其中某些制造業的操作人員學歷較低,多是高中及以下學歷,大多來自工廠或農村,能吃苦,肯出力,但專業知識相對較差。
隨著本市列入全國服務外包重點示范城市,三區相繼成立了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或服務外包園,政府對該產業加大投入。但是,諸如客戶數據庫管理、客戶售前售后支持等服務外包人才始終處于緊缺狀態。
不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不論是電子通訊產業還是生物醫藥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呈上升趨勢,各種高技能人才仍然是企業招聘的重點。調查發現,雖然目前企業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相應的會影響到人才的招聘計劃,但是緊俏崗位招聘人才的數量仍然不在少數。目前企業比較需求的崗位人才種類是建筑類、化工類、計算機類、管理類、財務類、營銷類、工程類以及保險類。
隨著西咸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新的產業群不斷出現,職業技術崗位對技術含量的要求不斷提升,技能型、技藝型人才將大量需求,電子通訊、機械裝備、航天等產業化項目,以及金融、商貿、中介服務、會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都將是急需從業人員的領域,尤其是具有職業資格三、二、一級的高技能、技師、高級技師和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人才。
根據調查,在2009年二季度中,西安市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仍然是人才需求的重點,尤其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所占畢生達到了57.67%,超過了總需求的一半。同時統計顯示,商務服務業的應聘者中,應屆畢業生占40%,因為商務服務業中不少崗位,如文秘、客服等一般不需要工作經驗作為支撐,是求職者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起點。銷售行業也在2009年二季度出現供求兩旺,求職人數首次接近、在部分月份甚至超過招聘人數,一改過去銷售崗位乏人問津、單位用人滿足率低的窘境,這一變化將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入這一行業。但一些人力資源專家也說,目前上海市的客戶服務類招聘崗位主要分為“銷售型”和“事務型”兩大類客戶服務類崗位,雖然入職門檻相對較低,但也并非人人都合適,平均崗位流動率在30%以上,無論從事哪類職位,都要求從業者能全面掌握企業、行業的相關信息,準確判斷客戶的需求,有效解決客戶問題,并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做一名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才能穩固勝任這一工作。

?
以上這些數據進一步說明西安市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人才市場中商業和服務業人才需求,是西咸新區經濟發展的引領。
在西安市,6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來自于職業教育的各類院校。隨著西咸新區的深入發展,西咸新區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高技能人才成為企業需求的重點。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隨著經濟發展而調整完善,為社會提供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方面,西安市教委鼓勵和引導學校依托行業和企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按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通過校企合作辦學,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推進“訂單式”教育,讓人才接收單位提供實訓條件。同時,通過與企業的聯合,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并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調整專業,培養人才。在教學上,實施“實踐導向”課程模式,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轉變。
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主要區別是,高職教育要加強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就必須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計劃,以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先進科技水平為標準,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素質。專業方向定得好,畢業生未必就符合企業需求,還要通過實際訓練,實現“理念上超于企業,標準上接軌于企業,設施上同步于企業,技能上適配于企業”,打造出符合企業要求的“實干人才”。
職業教育一定程度上是針對就業的教育,這種教育要求的是學生畢業時熟練掌握技能,進行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工作。為促進學生掌握技能順利實現就業,西安高職院校在教學上也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學制調整,有的院校推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在學習期間休學創業或務工,有的學校是按照“寬基礎、活模塊”的方式培養學生,第一學期不分專業,第二學期起進入專業分流。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選擇成長方向,即就業或升學。這種教育模式改變職業學校“適齡學生”的概念,擴大職業教育的受眾面。
西咸新區作為上海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企業不斷增加,經濟高速發展,人才需求旺盛,如何讓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符合企業的需求、符合職業的要求,必須考慮到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這就需要學校的專業設置上對接企業需求,對接經濟發展。也就是說職校教育“教什么”必須與市場“要什么”緊密掛鉤。“區域性推進職校教育”是西咸新區在全省乃至全國首創的一種模式。今后,新區每年都將打造一批新專業,為西咸新區提供充足的基礎型后備人才。
[1]陳建華,龐燕.運用“流程”培養模式,打造物流專業人才——高職物流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究.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6).
[2]王薇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3]王克富,陳端海.“模塊驅動式”教學在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探索.2006,(12).
[4]黃俊,武智慧.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高職高專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探討.經濟師,2007,(1).
[5]鄧永勝,陳智剛,馬俊生.高職高專物流類應用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研究.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