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文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融入到現代的經濟體制中來,自然經濟在逐步退化和消失,農林牧副漁都已轉向專業化、規模化,即便是個農民在當代生活中,也只能生產一種或幾種食物,還遠遠達不到自給自足。在城市中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逐步加快,廚房已經不再是人們的必需品,市場上的熟食店、超市的半成品專柜和街道上的餐館越來越受市民的歡迎。
因此食品行業就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業,這個行業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滿足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同時也方便了市民。不需要通過親力親為去加工食品,而只需要消費食品。而我們對于食品的安全也忽略到了“眼不見為凈”的自我安慰狀態。我們首先要感謝“身體不在場”,沒有看到不安全的成分,然后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食品是安全的。
當下中國最熱門的丑劇要算是食品安全問題了。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上海染色饅頭又像一重磅炸彈引爆全國;隨后接棒的則有溫州毒饅頭、廣東墨汁粉條、遼寧毒豆芽等。常年風起云涌的食品安全事件,像一雙雙粗重的鋼琴手,一次次肆虐地撩撥人們敏感的神經。
《食品安全法》嚴格地規定食品在生產和經營中的種種行為。如果食品生產經營嚴格照章辦事,食品安全不會存在任何的隱患。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往往會因一己私利,不顧市民的健康,進行違法生產經營。以下幾條是在食品經營生產中常見的違法行為。
(1)生產企業的不規范。食品加工行業魚龍混雜,小作坊、小企業數不勝數,無證照食品生產窩點、非法經營食品更是屢見不鮮。尤其是校園、建筑工地、餐飲單位、市場周邊、旅游景區以及社區、交通樞紐等地區的無證照攤販、游商,很難保證食品的衛生標準和安全性。
(2)使用添加劑的不規范。添加劑目前在食品行業幾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不管是合法的添加還是非法的亂添。像乳制品、水產品、蜜餞果脯、膨化食品、糕點及面包等食品中允許有添加劑的出現,但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卻時常出現,如今最受關注的就是乳制品,“大頭娃娃”事件就是由于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造成的。
(3)批發、運輸過程中的不規范。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不嚴格,生鮮食品冷藏運輸和銷售制度、食品追溯、食品自檢都沒有一個嚴格的程序控制,食品是否合格,是否合法全憑企業自身的自律。還有批發市場、社區菜市場、小食雜店、農村集市等食品進貨渠道和質量安全檢查也沒有具體的檢查機構,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4)食品生物性的污染。針對豆制品、現場加工主食、涼拌菜、熟肉制品、糕點及面包、蜜餞果脯、炒貨食品、膨化食品、醬腌菜、餅干等容易受生物污染的,沒有嚴格監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等指標;針對水產品、速凍面米食品、糕點及面包、熟肉制品、豆制品、蛋及蛋制品等食品沒有嚴格監測致病菌等指標的。對于在餐飲夜市、“大排檔”銷售食品沒有質量安全監測,冷葷、涼菜受微生物污染現象時有發生。
(5)餐飲行業的隱患。餐飲行業的原輔料進貨渠道不符合標準,餐飲企業、集體用餐單位沒有嚴格落實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等各項管理制度;對餐飲單位食品加工環境,食品用工具、設備、容器,餐具消毒和從業人員健康證情況沒有依法達標的。使用劣質食用油、違法儲藏和使用亞硝酸鹽等行為。特別是露天餐飲經營行為,食品安全隱患最大,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
(6)不合格食品的處理。對于有問題的食品沒有嚴格下架退出制度。尤其是豆制品、水產品、肉制品、嬰幼兒食品、蔬菜、水果等產品對于發現不合格的食品,沒有做到即時地下架退市。
海底撈近期顛覆以往的宣傳口號,在官網上聲明白骨湯鍋底和鮮榨飲料均為勾兌而成。還解釋道,公司勾兌原料均是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正規廠家提供,相應的合格證明、票據一應俱全,操作也是嚴格按照統一要求標準化操作進行配制。食品法允許企業使用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添加產品,但產品的構成和制作過程必須公開透明,消費者對于產品的生產過程和主要組成成分有知情權。企業在宣傳中刻意隱瞞或謊話連篇,情節嚴重即涉嫌欺詐。
食品安全越來越泛濫,方式多種多樣,花樣層出不窮,使人們眼花繚亂、提心吊膽,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追其原因有三:
首先,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這種造假食品不僅有先進的科技支撐,還有完善的經濟體制做后盾。高科技可以提供“一滴香”使任何菜式更鮮美可口;也可以提供“瘦肉精”使豬能按照人的意愿去長,也可以使劣質肉看起來更新鮮;添加過三聚氰胺的毒奶粉檢測起來比真奶還營養。說白了,這都是科技的成果。
其次,就是監管環節,監管部門有的因為玩忽職守、以權謀私,還有的因為技術落后完全沒有起到監管的作用,再就是監管部門責任不清楚,部門中每個人的職責也不清楚,并缺乏有效懲罰機制等等,長此以往使監管部門出現“九龍治水”,遇事搪塞推脫的局面。在長達104條的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與追究相關行政監管部門失職責任有關的只有寥寥兩條,且對“失職”的具體界定也是語焉不詳,只指出需要“查明失職瀆職情況”;懲罰力度也限于行政性的,只有“記大過、降級、撤職或者開除”。即便如此,在一起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一般都是懲辦事件相關的生產和銷售人員,很少有監管領域的相關責任人受到懲罰。
最后,關于生產環節,物欲縱橫的社會,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使生產者為謀取私利而踐踏法律和道德,缺乏自我約束,致使社會風氣日下。
食品行業有一個特點:食品生產時受益的往往是當地企業、經濟、政府等;但食品有安全問題時,受害的卻往往多是外地或當地的消費者。而現行食品安全監管領導體系主要是由當地政府所屬的有關部門監管當地的食品生產安全,那么就比較容易受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響,不顧消費者的健康、利益,有意或無意地忽視食品安全監管,不去認真仔細地檢查,嚴格處理,以致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
在監管部門方面,存在著機構臃冗,分工籠統不明確,各個部門間很少合作,遇事推諉的局面。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就必須把各部門的職責范疇明確在立法上面,還要確定追究責任的程序,針對于食品安全,為了完善起見我們還可以建立跨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機構,這樣能夠統一管理各個部門和上下級之間協同作戰,以杜絕機構間的相互扯皮推諉的困境。最主要的還是要對監管部門的玩忽職守、失職瀆職進行明確的界定,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監管部門相關責任人也難逃其責,并且一定要嚴懲不貸。就像有的西方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大到衛生部長,小到地方部門負責人都因此事件而引咎辭職。
比如建立起專業、高效、統一,獨立于地方之外,直屬中央領導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同時加強派駐各地監管部門領導等的異地輪調,交流工作,盡量不受地方利益的影響,專心做好食品安全監管職責;設法加強一般消費者、媒體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監督,如每次食品生產安全檢查都須隨機抽選不同的幾名消費者陪同檢查,定期或隨機接受媒體全程跟蹤報道,等等。
雖說現在食品安全事件風起云涌,監管部門難逃其責,但面對著人員短缺的情況也是明晃晃的事實。就拿上海的有些地方來說,每個地區只有一個或幾個地方監管機構,區區幾十號人,而食品經營買賣卻遍地都是,數不勝數。對于這數以千計的企業來說,區區幾十號人是很難監管到位的,久而久之食品安全就不受監管的控制,更多的都是食品企業自己看著辦的結果。這就需要立法的嚴格和嚴謹,如果從法律上給違法的食品企業以致命的懲罰,比如說小的過錯傾家蕩產,嚴重的事故處以死刑,讓食品生產者聞風喪膽,讓法律的嚴懲成為食品生產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種嚴懲不僅針對生產企業,對于食品流通和銷售的主體也一樣可行。據了解,美國歷史上也曾出現一些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其應對措施正是使用重罰。
消費者對于現在的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協會存在不信任情緒,一再提倡的自我監管始終發揮不到應有的效果;另外一般民事訴訟法律都要求誰投訴、誰舉證的原則,普通百姓一般都沒有時間和精力放在舉證上面,所以監管效果更是有限。像環保、扶貧、教育等民間組織的成立,或多或少都能替老百姓解決點實際問題,因此,建立有關食品安全的民間組織也是有必要的。
不管是監管機構還是民間機構畢竟所能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我們更應該重視另一種群體,這就是媒體。媒體在當今社會無孔不入,并且它的傳播速度是任何一種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在監管方面的職能是不容忽視的,還有人把這種監督詼諧地稱之為“媒治”。通過媒體的傳播速度,不僅可以及時發布各種食品安全規則和信息,還可以對生產企業和國家監管部門進行實時的監管。
民以食為天。從食品安全到虛假宣傳,食品各個行業頻出問題。眾企業在大賺特賺的同時,消費者何時才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場中逐步形成的這種低成本高利潤的風氣,正肆無忌憚地侵襲著各行各業。這種潛規則的盛行使生產者利欲熏心,投機倒把僥幸心理助長,食品餐飲行業才淪為現在的混亂局面,這不僅是生產和監管部門的責任重大,作為消費者也有義務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