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樺、周興濤、曹永秀/文
檸檬作為安岳縣的主要經濟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僅孕育了優質的檸檬,也讓安岳成為了 “中國檸檬之鄉”。為了加快檸檬產業的發展,構建檸檬產業鏈發展戰略,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經濟發展,特對安岳檸檬產業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安岳縣地處四川省東部、成渝經濟區腹地,全縣幅員面積2700平方公里,轄69個鄉鎮,937個行政村,總人口158萬。安岳古稱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設普州并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安岳縣種植檸檬已有80余年,2009年,安岳已建成檸檬基地鄉鎮35個,基地村400余個,2000多萬株,種植戶10萬余戶,種植果農達30多萬人;種植業主400余戶,實現產值15億元,果農收入8億元。而到2010年檸檬產業對農民增收、財稅增加、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0%、25%、21% ,可見檸檬產業對安岳縣經濟發展的支柱作用。
(1)多數農民由于操作的不合理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主要表現在一些新從事檸檬種植的農民業主建園心切,一是先租地后育苗,租下的土地撂荒閑置,白白地浪費了一年租地費。二是圖成本低,定植的檸檬苗細小瘦弱,因此定植后長勢緩慢,遲遲不能投產。
(2)果民的園區基礎設施差。果民業主們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較差,水池、水渠、管網、生產用電、園區公路、機耕道及鮮果貯藏庫等沒能按生產需要配套,大多數的園區根本沒有鮮果貯藏庫。其中,勞動力奇缺是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本縣的青壯年農民大多數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一些50歲左右的老年或婦女,因此,園區的水、路等基礎設施無人建修,生產效率不高,生產成本增加。
(3)缺乏具有檸檬技術指導能力的人員。全縣種植檸檬的基地除了少數種植檸檬時間較早的鄉鎮以外,多數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農技干部對檸檬生產管理技術不熟悉,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指導生產缺乏實踐經驗。
(4)鮮果的品質及產量差距大。檸檬生產新區與老區的差距大、新農業主與老農業主之間的差距大。全縣總體看來,龍臺、姚市、云峰、偏巖、東勝、岳新、城南等種植檸檬時間較早地區的檸檬無論品質或產量還是經濟效益都要高于其他鄉鎮。其次是部分農民業主的檸檬園區管理差,技術、資金跟不上;有的農民不接受新技術,不善于交流和總結,聘請的技術員不得力,甚至有面積300多畝的業主每年才投入生產成本6萬多元,導致產量低、品質差、收益低。
(1)加工方面。檸檬次果的銷路主要是靠檸檬加工干片來解決,目前全縣有15家檸檬干片加工廠,年加工檸檬干片1500噸,每年可解決檸檬次果11000噸左右。但加工廠普遍存在著檸檬干片加工廠房簡陋、加工設備條件差、加工出來的檸檬干片產品質量沒有統一標準的問題,并且部分加工廠之間存在相互剎價的惡性競爭。
(2)銷售方面。一是品牌意識差,部分安岳檸檬的包裝箱上只印有檸檬兩個字的英文,沒有中文名字,更不打安岳檸檬的牌子。二是配套設施不完善,多數檸檬鮮果營銷者沒有冷鏈貯藏庫,每年3~4月份氣溫回升,檸檬發生病斑,甚至腐爛,營銷者不敢大量收購,造成果農賣果難。三是檸檬銷售市場開拓滯后。四是收購檸檬資金不足。檸檬收購人員一部分屬于外來進貨商,還有相當大的部分屬于本地檸檬產業做大做強后自行收購的農民業主,而這一部分檸檬業主營銷者由于缺乏有效資金,導致購果售果的周轉期緩慢。
安岳縣正在努力實施規劃檸檬產業“三百工程”,即以安岳為核心的檸檬種植區面積達到100萬畝、產量100萬噸、產值100億元。其中,2011年,全縣檸檬種植面積將達到50萬畝,輻射帶動周邊縣(市、區)種植檸檬10萬畝,產量30萬噸,年加工鮮果能力10萬噸,產值30億元;到2015年,全縣檸檬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輻射帶動周邊縣(市、區)種植檸檬15萬畝,產量70萬噸,年加工鮮果能力20萬噸,產值70億元;到2020年,全縣檸檬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輻射帶動周邊縣(市、區)種植檸檬20萬畝,產量100萬噸,年加工鮮果能力30萬噸,產值100億元,將“安岳檸檬”打造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以安岳為核心的中國檸檬種植加工區,帶動安岳縣全縣農民增產增收,走向富裕之路。
(1)宣傳力——加大宣傳力度,教育果農要轉變多年來的傳統生產觀念,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著手抓單產、抓品質,分批采果,分級貯藏。
(2)科技力——加強技術培訓力度。一是加強對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干部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技干部對檸檬生產的專業技術指導能力和輔導能力。二是加強對農民檸檬業主、大戶的檸檬生產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3)投入力——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各級政府要從財政預算中安排出一塊資金,專項用于檸檬生產基地建設的發展,特別要解決各級檸檬辦的工作經費和技術培訓經費,努力改善其工作條件,確保工作的正常運轉;二是農村信用社要認真落實小額貸款的政策,積極組織向檸檬種植戶發放小額貸款,對實實在在的檸檬營銷企業、大戶給予一定的貸款扶持,解決收購周轉資金不足的困難;三是要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業主進行承包開發,土地實行適度集中,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發展。
(4)扶持力——政府在對檸檬產業發展的扶持比重要有所調整。應該重點以抓市場開拓、抓營銷和抓加工來促進檸檬的生產。只要是種的檸檬能賣成錢,而且還能賣上一個好價錢,農民自然會提高種植積極性,使其能自覺自愿地發展檸檬種植。這樣才有利于安岳檸檬產業的持續發展。
(1)創造市場,由傳統“禮品型”市場向全面的“日用型”開拓。安岳檸檬制品的主要市場是禮品市場,主要是用于當地機關、事業單位、個人送禮之用,真正廣大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很少,屬于“禮品型”市場。我們應當廣開思路,大膽地創造和培育新的市場,通過營養專家、烹飪專家等的努力,將安岳檸檬變為飲料和烹飪調料中的必需品,使之成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從而創造市場。這一嘗試也為我們檸檬產業鏈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路。
(2)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樹立品牌。安岳檸檬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四川名牌、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綠色食品、四川省馳名商標、國優水果、泰國曼谷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等殊榮。由于歷史和自身的原因,安岳檸檬外銷大都是外地銷售商訂貨,安岳銷售者就是一個初級加工,只是一個“中轉站”,所以對渠道的控制力極差,也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因為往往并沒有以安岳檸檬的品牌銷售),只能搞貼牌,利潤率也較低。
(3)建立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由“傳統型”向“信息型”轉變。由于采用傳統手段,安岳檸檬的市場供需情況沒有一個精確的數據,大都是估算,所以市場行情全憑感覺,檸檬種植戶、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對此沒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外地的采購商對此信息也是少有所知。應當建立安岳檸檬市場信息網絡平臺,將安岳檸檬的種植、加工、銷售信息“一網打盡”,使之成為各方調節市場的參照物,保持市場平衡和健康發展。構建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由“傳統型”向“信息型”轉變。
(4)構建檸檬生產產業鏈深加工模式。企業和農戶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如可以采用訂單式栽種,由企業給農戶下訂單,規定生產規模,農戶按照企業的統一規定進行生產和加工,生產出來的產品必須達到企業的統一要求,再由企業按照雙方約定的價格回收成品進行銷售。企業還可以對農戶進行技術和管理指導,向農戶提供種苗、化肥、農藥等農資,提供倉儲和運輸服務,達到合作目標的協調和配合,構建產業鏈的縱向戰略聯盟建設。
(1)因地制宜。安岳檸檬產業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發展檸檬生態旅游必須根據安岳縣的檸檬資源、檸檬生產條件和季節性特點充分考慮安岳各農村的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安岳縣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安岳縣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檸檬產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檸檬產業和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檸檬生態旅游首先要安排在安岳縣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檸檬觀光要求強烈,交通比較便利,發展檸檬生態旅游產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安岳縣有檸檬種植地區的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檸檬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所以,在安岳縣的巨大機遇下,檸檬產業也會發展得更快,政府利用好惠民政策,積極支持農民的檸檬產業事業;農民也要加強自身對檸檬的文化意識素質的提高和改善,只要安岳人共同努力面對檸檬產業的不足和問題,安岳縣檸檬產業一定可以發展得越來越好,檸檬產業“三百工程”一定可以提前實現。改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農民會在檸檬產業的發展中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檸檬之都”安岳將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