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張蕾
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文化與經濟交融日益增強。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使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產生了新的經濟形態。其中,藝術品產業正是這種新型經濟中一面多彩的旗幟。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業態,我國藝術品市場達到了空前繁榮,藝術品產業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拍賣業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目前已發展到5000多家各個類型的大中型拍賣公司,每年的成交量均在數百億元。拍賣公司的出現和壯大,可以說直接導致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端。近幾年,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以及社會穩定、人民富裕,藝術品市場已逐漸成為許多普通老百姓投資理財的新場所。
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演變成除紐約、倫敦之外的新的熱點市場。它的表現已經遠遠好于股票、黃金甚至是房產市場。
但是,根據目前我國藝術品市場的競爭機制、藝術品價格的發現機制、投資模式等并不健全的現實來看,市場與產業的發展僅僅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在吸收了本土資金和境外資本后,我國藝術品市場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面臨一次重大的整合嬗變。然后才能向著更高、更完善的層級發展,以順應市場潮流的演進歷程,并促進藝術品產業鏈的發展走向更大的繁榮。
18世紀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的出現是以較早發生的商業革命為基礎,因此,產業化從發端之日起就是以商業和市場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的。商業是商品交換的發達形式,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產物,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如今,現代商業已經演變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系統,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產業化在世界范圍的不斷延伸,市場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了,也就是說產業化過程就是一種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市場與產業具有極為密切的內生關系,這種內生關系正如英國經濟學家阿林·揚在其論文《遞增的報酬和經濟進步》中所闡述的:“在那使現代世界與幾百年前相差如同天壤之別的持續經濟演進中,把主要作用歸于任何單獨因素都是危險的。但是,是否有任何其他因素能比對市場的不斷探索更有資格發揮這種作用呢?沒有其他假設能把經濟史和經濟理論結合得如此一致。”由此可見,市場對現代世界的產業發展具有壓倒一切的優勢。比如:市場發展狀況決定著產業的實現速度,市場規模制約產業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市場需求決定了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向,市場為產業化的實現提供供給條件,以及市場為產業化的實現提供競爭機制等。
一方面,市場的發展和繁榮的確使產業的發展得到不斷提速,另一方面,產業也能反過來極大地促進市場的大發展、大繁榮。比如,拍賣提升了藝術品的價值并加快了藝術品的流通速度,而身價倍增的藝術品則需要高額的保險來保證它在運輸、展出等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同時,藝術品的增值和保值,又吸引著大量的投資者,從而又伴隨著出現了一大批投資基金的產生。如此的循環往復,這個市場就變得越來越大,而變大的市場又不斷地刺激著產業的升級和擴張。
對于處在后金融危機時期的中國,面對藝術品市場如今的態勢,作為當代人應該更有切身的體會。如今,藝術品拍賣市場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藝術品競拍價格不斷攀升,天價藝術品屢屢出現,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把投資的目光轉移到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經濟產業中來。一些企業與個人越來越意識到,投資的單一,是在危機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們會選擇轉變與分散投資,比如許多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房地產企業等等,都將強大的資本注入到了藝術品市場。有限的資源得以被充分利用,不僅規避了風險,而且增加了投資的收益率。
長遠來看,為了使藝術品市場能得到健康而有序的運轉與發展,就必須借助宏觀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作用,進一步規范藝術品市場,將新興的藝術品產業也逐步納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尤其對于中國這樣后發的國家,更應使各產業部門間均衡、協調、有序地發展,通過相應的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競爭力政策等來趕超其他先進國家。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確定文化產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路徑,確保中國經濟穩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使文化產業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這不僅從政策上、制度上給予藝術品市場巨大扶持、創造了發展空間,更是催生了大量藝術品產業。產業順勢得到巨大的發展,反過來也刺激著市場的不斷壯大。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市場體系逐步健全,以及藝術品市場進一步規范,我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空間會更加廣闊,從而促使藝術品經濟這條產業鏈日益壯大、日益成熟、日益協調發展。
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更好地抓住機遇,利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文化產業方興未艾的大好時機,有必要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實際情況、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我國政府制訂合理、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不斷強化和推進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進程,并采取具體的措施組建相應的機構,出臺積極的藝術市場政策,激活參與者的創新創意能力,培育出更多有一定競爭力的藝術市場主體與金融市場主體。
具體措施:明確藝術品市場的定位;大力推廣藝術品經紀代理模式;加強藝術品經營從業人員培訓認證;結合當地文化建設和城市建設發展各地美術展覽產業;在各地市倡導有特色的規模經營,積極引進資金開發具有地域藝術特色或民間特色的藝術品經營,使之成為當地標志性文化項目,逐步改變企業散亂小差、經營結構原始、銷售攤販式、藝術家自產自銷和行貨假貨泛濫的狀況,努力走集約發展之路。
由此,中國藝術品市場及產業的發展趨勢就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年實現跨越式發展,逆勢而上,確保國家經濟與社會安全趨于穩定。
除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之外,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持續增加使資產迅速升值。因此從微觀環境來看,中國文化與藝術在全社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30年來中國藝術市場培養出了許許多多有經驗的收藏家、經紀人、管理者等文化產業人才以及龐大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市場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在這種情勢下,收藏觀念和需求在形成,中國藝術品不僅得到了中國大眾的青睞,而且也吸引了眾多國際人士的關注。作為世界三大投資領域之一的藝術品產業,隨著投資熱點的不斷增多,數量的劇增,使更多的人開始也介入藝術品收藏和投資領域,勢必在適當的時機拉動藝術品市場走向新的高峰。中國人逐漸理解了“投資”的概念。尤其是近幾年,藝術品不斷地浮出水面,行情也在不斷看漲。投資者在尋求降低投資風險的同時,將目光鎖定在投資藝術品領域。藝術品市場經過半個世紀左右的沉寂,以不可阻擋的氣勢發展壯大起來。
對于藝術品投資來說,現今藝術品保值、增值的潛力要比股票、債券、黃金、房地產等這些有價經濟商品強,因其投資風險小,所以藝術品作為投資商品更容易誘發人們的投資欲望。那么除了這些藝術珍品的價值會越來越高之外,中國藝術品經濟產業還應該有它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注收藏、藝術品投資與金融資本間的關系,藝術品投資與經濟條件密不可分,如果我們能把兩者有效的結合,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能實現文化興國的夢想。未來藝術市場金融化的趨勢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潮流。
伴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活躍,藝術品產業鏈逐漸形成。事實上,完整意義上的產業,不僅指文化產品本身,而且還應該包含圍繞其核心產品所產生的產業鏈,只有這樣文化產品才能做大做強。
對于藝術品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來說,它們的藝術產品從一開始就比較注意產品的開發和拓展,藝術品一旦成為了商品進入市場,許多與之相關的產業,比如藝術品保險、藝術品基金等也相繼推出。有些藝術品產業的發展空間與前景很有可能還要好于藝術品本身。有資料顯示,近期我國到期的藝術品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很高,其中由民生銀行開發的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最終清算的年收益率已達到12.75%;去年,全球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高達300多億歐元。由此可見,藝術品產業能創造出如此巨大的價值,完全依賴于強大而完整的產業鏈,從藝術品收藏、藝術品拍賣帶動了藝術品保險、藝術品基金的發展,從而不斷挖掘新的產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根據我國藝術品市場與產業的發展,我們既不能脫離國家體制也不能忽視民間的巨大能量。
首先,解決好我國藝術品市場主體建設及其市場體系建設的一系列問題,站在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去認識與展開相應的工作,這不僅是市場化問題,更是關系到中華文化利益與文化安全的問題,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地得到發展。
其次,從市場的供求關系入手,在對藝術市場進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去不斷地擴大我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從而更好地解決市場供給面過于市場化而需求面難以市場化的局面,把提升對藝術品的需求作為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點。
再次,我國藝術品市場的人才需求問題已然成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瓶頸。作為高端市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需要有高端人才隊伍的參與才能使市場更趨向專業化。例如,合格的專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藝術品鑒定師、拍賣師、估價師、藝術品投資咨詢師、藝術市場分析師等)、專業經營人才、專業藝術經紀人、專業策劃人才、專業理論人才(藝術市場學專家、藝術市場評論家等)、以及藝術法律人才等,都是我國藝術品市場急缺的人才。進行高素質藝術品市場的人才建設,才可以正確地引導藝術品消費、客觀評價藝術家及藝術品、合理解釋藝術現象、協助投資者正確選擇投資方式。
2010年,對于我國藝術品市場與產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轉折年。因為我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此次調整后進入了發展的恢復時期,而在即將到來的2012年,來自民間的藝術資源與民間資本會不斷涌現,促使藝術品市場迅速成長起來,迎來新的高峰。
[1]祝合良.現代商業經濟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2]唐晉.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文化產業發展戰略[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3]秦春榮.藝術品投資[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