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商學院 滕達
2008年以來源于美國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造成了全球范圍內的需求萎縮、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以及較高的失業率,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啟動了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政府干預行為,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在刺激經濟表面增長的同時由于經濟的內生增長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導致的通貨膨脹的壓力居高不下,也使得寬松貨幣政策和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截至2011年7月,國內CPI保持了連續19個月的環比上漲趨勢。同時種種跡象和經濟統計數據也表明,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增長的均衡水平勢必下降,國內價格體系與國際市場的融合力度將進一步增長,最終會通過對外漲價和對內漲價兩種形式達到持平趨勢,總而言之,我國經濟運行的價格體系正處于快速上漲階段。
在這種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兩難的處境和矛盾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如何對貨幣政策的最優化目標和策略進行制定和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問題。一般說來,當經濟增長水平在低于長期均衡增長水平的低位運行時,應該采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以提升經濟發展速度,只要這個發展速度不超過長期均衡發展水平,通貨膨脹就會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和限度內,如果這種擴張性貨幣政策繼續推行,將最終損害經濟增長,長期內通貨膨脹水平會加速上升。并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工資和價格之間的齒輪效應,在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過程中通脹也將很難回落到起點。
目前貨幣政策在處理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關系上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來自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政策,宏觀調控政策在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做出權衡選擇,即在一定時期內以犧牲物價穩定和較高的通貨膨脹水平為代價獲取短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當通貨膨脹水平達到一定限度和警戒線時就會以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為代價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來控制經濟總量和總需求的增加。目前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實行了以通脹目標制的貨幣經濟政策,美國、歐元區國家和日本等實行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進行權衡的貨幣政策,我國的貨幣政策是多目標制形式,在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進行權衡。歸納總結起來,關于目前經濟增長中通脹現象存在的矛盾及其導致通貨膨脹原因和機制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通貨膨脹水平及通貨膨脹預期壓力長期居高不下且保持較大增長幅度,這與同期國外市場運行態勢和歷史經濟運行統計數據存在較大沖突和悖逆。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和菲利普斯曲線所揭示的規律,在沒有供給面帶來的巨大沖擊條件下,伴隨著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增速放緩,通貨膨脹的壓力也會舒緩,這一規律已經有美國商品調查局CRB對1948~2008年70年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與世界經濟增長周期的變化情況和曲線擬合度的值對比分析中得到了驗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意味著經濟周期處于波谷狀態,并且兩條曲線的擬合度取得了良好的統計效果。而我國目前經濟運行態勢和通貨膨脹水平及預期與CRB的調查統計數據曲線的走勢上看存在較大的離差,曲線的擬合度發生了較大的偏差和離心程度。
第二,關于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兩難困境的經濟學解釋主要從供給面的角度給予了分析,該觀點又可以分為供給沖擊說和成本推動說。供給成本說的主要代表人物魯政委認為造成2010~2011年糧食價格較2007~2009年上漲幅度較快的主要原因是這兩年頻發的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并且國際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的糧食危機等都導致了國際糧食市場供應量的減少;成本推動說認為產業鏈上游生產成本的慣性拉動導致即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價格依然存在上升壓力,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成本推動論的主要研究領域,勞動生產率率先提高的部門其工資水平在勞工組織的要求下會引起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部門的勞動者工資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和勞動力價格。該理論認為我國勞動者特別是低端勞動力價格的大幅上升是導致農產品價格提升的主要原因。
供給面理論對于解釋我國目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問題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但有其自身難以回避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事實,即農副產品價格上升導致了CPI上漲,但同時國內資產價格也上漲過快,供給面理論在這一點上就無能為力了,另外國內糧食總體上連續6年豐收,國家糧食儲備也比較豐足,這很難用供給理論解釋為什么價格會上漲。
第三,通過近年來我國通貨膨脹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的對比關系以及供給面理論對于這一兩難問題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傳統凱恩斯主義下宏觀調控政策及貨幣手段難以解釋和說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這一兩難現象。為此需要轉換角度和思維從需求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一問題,通過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三者關系模型的建立來解釋宏觀經濟長期均衡速度放緩與通貨膨脹的兩難境地,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三者之間的理論模型,通過中美兩國貨幣政策的對比分析來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效力和工具進行分析。
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兩難境地在傳統凱恩斯主義宏觀調控手段理論模型下已經難以得到有效的解釋和闡述,隨后出現的貨幣主義學說試圖從單一貨幣政策的觀點來解釋這一問題,雖然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其卻發展和探究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相互關系模型。下面就來具體分析和建立三者之間的理論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中美貨幣政策的對比分析來解釋目前的兩難處境。
第一,貨幣政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三者理論關系模型的基本假設。該模型圍繞經濟增長和通脹問題提出如下幾個假設,一是短期內由于人們對于貨幣存在的幻覺導致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某種相互抵換關系,即一定的通貨膨脹水平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一種表現,而經濟增長又會自然帶來一定的通貨膨脹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帶來較大的通脹壓力;二是長期內的通貨壓力會阻礙和停滯經濟的增長速度,通過下面幾個途徑實現,即伴隨通脹預期的儲蓄減少導致未來經濟的增長失去驅動力,通脹預期使得貨幣持有者的機會成本增加和資源配置扭曲以及經濟主體對于未來經濟運行風險的主觀認識水平提高;三是當經濟增長速度大于長期均衡增長速度時通貨膨脹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并且通脹壓力增加速度成統計級數增加。
第二,基于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三者理論模型的貨幣政策目標與最優策略。貨幣政策的目標在前面有所談及,不同國家的貨幣政策其目標不同,由此確立貨幣政策的目標函數,根據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即在經濟增長和防止過高的通貨膨脹率之間進行權衡,設立貨幣政策目標函數,其參數分別為目標經濟增長率和目標通貨膨脹率,貨幣政策目標就是為了實現由該參數構成的目標函數的最大值。
接下來是進行貨幣政策最優策略的規劃和設計,目標經濟增長率和長期均衡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數值對比關系是進行貨幣政策選擇的基本依據,當前者低于后者時應該采用積極擴張的貨幣政策來提高經濟的發展速度,這時的通貨膨脹水平和速度不會超出一定的范圍并且在可以接受的預期之內;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這時就應該采取緊縮和嚴格控制的貨幣政策來保持將通貨膨脹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內,但長期來看即使在經濟發展速度回落到一定水平之后,物價總體水平也很難回復到最初水平而表現為一定的剛性張力,這個時候就是所謂兩難境地,即出現目標經濟增長率等于長期均衡目標增長率的情形。這就得出了最優的貨幣政策即將目標經濟增長率確定為潛在平均經濟增長率,這時貨幣政策、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三者之間實現了均衡。
第三,中美兩國貨幣政策的比較。中美兩國在同樣的金融危機背景下采取了同樣的擴展性寬松貨幣政策,而美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卻沒有中國高,也未出現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兩難境地。究其原因是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機制及其起作用的內在機理不同,美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不但實現了0~0.25%的超低利率水平,還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用于銀行之間的拆借,從狹義貨幣供應鏈M2的增長水平來看其由2009年的7.9%下降到2010年4月的1.65%,而同時期我國M2的增長速度從最高峰時期的29.3%到緊縮政策作用下2010年4月的21.4%。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利率是銀行間市場利率,而不是我國貨幣政策通過直接影響信貸市場而起作用,其信貸市場利率水平體現了較強的內生性,并且通過這種內生性來實現利率的彈性調節作用,從而使其貨幣政策與我國相比具有更強的外生特征。這一貨幣政策作用機制的差別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我國通脹與經濟增長兩難境地。
本文在新時期經濟運行條件下,對于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處理上,提出了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要求要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長期均衡增長率相一致,根據貨幣政策運行條件和所需環境的分析,恰當地處理好相關經濟運行參數和數據。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宏觀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兩難處境和選擇,并以大量的統計學數據和經濟指標來實證了這種兩難的處境表現及其錯綜復雜的關系表現,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貨幣政策的目標和最優化策略,并分析了貨幣信貸擴張與通脹預期,最后對中美兩國貨幣政策作用及其運行機制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了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調整和優化機制。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新時期下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問題的有效協調。
[1]姚遠.中國貨幣供應、通貨膨脹及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9(02).
[2]鄭雨,李新波.我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J].技術與市場,2009(01).
[3]張蓓.通貨膨脹研究的國際新趨勢[J].中國金融,2008(02).
[4]張紅,章輝贊.通貨膨脹與商品住宅價格關系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