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集團醫院檢驗科(西安710077) 孫巨軍 張秀紅 王海寧 尹 陽 李 楠
急性心肌梗死(A MI)指冠狀動脈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出現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1],近年來A MI的發病呈上升趨勢,其早期防治至關重要。機體發生心肌梗死時常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本研究旨在通過聯合檢測血漿D-二聚體(DD)與心肌肌鈣蛋白 T(c Tn T)在A MI發病中的變化,探討其在診斷A MI中的價值。
1 一般資料 選擇66例經臨床確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院和美國心臟協會(ACC/A HA)關于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齡28~76歲,平均54.3±4.1歲。排除標準:陳舊性心肌梗死、近期發生腦血管事件、感染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同時選擇44例非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26~71歲,平均52.1±5.2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檢測方法 ①標本收集:A MI患者患者于入院12h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于EDTA-K2抗凝真空采血試管中,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于EDTA-K2抗凝真空采血試管中,3000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于-20℃保存待測。②檢測方法:采用乳膠凝集法定性測定DD,試劑由德國美創公司提供,取一滴試劑加入20μl血漿,混勻后靜置3~7 min,在強光下觀察凝集反應結果,出現乳膠凝集為陽性,為出現則為陰性。c Tn T測定采用ELISA雙抗一步夾心法,c Tn T檢測試劑盒購自德國Boehringer Mannhei m公司,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檢測結果≥0.1μg/ml為陽性,<0.1μg/ml為陰性[3]。
3 統計學處理 數據經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并計算指標的敏感度、特異性;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各組間檢測指標陽性率比較 見表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12h c Tn T、DD指標陽性率分別為87.88%、77.76%,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表1 各組間檢測指標陽性率比較
2 A MI組c Tn T、DD診斷效率比較 見表2。A MI組c Tn T單獨檢測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0.91%、90.96%。DD單獨檢測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2.31%、86.27%。而聯合檢測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9.30%、98.75%,臨床診斷正確性優于各項指標單獨檢測。

表2 A MI組c Tn T、DD指標靈敏性和特異性比較(%)
D-二聚體是病理狀態下機體發生凝血時,凝血酶作用于纖維蛋白,轉變為交聯纖維蛋白,再經纖溶酶降解形成各種FDP碎片,經γ鏈連接而成,其在體內水平升高提示體內存在頻繁的纖維蛋白降解,是反映體內凝血/纖溶系統功能的理想指標[4]。Ridker等[5]研究發現,D-二聚體與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缺血性心肌病的發生率隨著D-二聚體濃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D-二聚體水平升高提示有較高的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6],但不是一個獨立的預測因子。陳芳等[7]用ELISA法檢測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及行溶栓治療1周后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結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溶栓治療1周后D-二聚體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提示血漿D-二聚體可輔助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并有助于觀察病情和監測溶栓治療的療效。D-二聚體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D-二聚體升高在臨床上見于多種疾病[8],故其特異性不高。
c Tn T是僅存在于心肌細胞中的特異性調節蛋白,當心肌細胞發生壞死時由細胞釋放入血。發生急性心肌細胞損傷時,血液中的c Tn T水平可顯著升高,并且維持較長時間,c Tn T在骨骼肌和心肌中的表達分別受不同基因的控制,故特異性非常高,c Tn T將成為檢出心肌損傷的“金標準”[9]。c Tn T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高度敏感,并具有高度特異性,其于心肌損傷后2~8h釋放入血,12~24h達到高峰,可維持14d左右,其最大有效診斷窗口為2h~14d[10],c Tn T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有極高敏感性和特異性。此外,c Tn T在胸痛發作后超過48h的釋放不會受到早期冠狀動脈再灌注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檢測血液中c Tn T、DD指標陽性率分別為87.88%、77.76%,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A MI組c Tn T單獨檢測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0.91%、90.96%。DD單獨檢測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2.31%、86.27%。而聯合檢測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9.30%、98.75%,臨床診斷正確性優于各項指標單獨檢測,與于農等[11]及鐘海英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本研究中對照組測定D-二聚體的假陽性率為9.09%,其原因可能為本研究應用乳膠凝集法定性測定D-二聚體雖然簡單快速,但其敏感性較ELISA法低。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體、c Tn T水平與梗死程度、溶栓治療及預后的相關性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聯合檢測血漿D-二聚體與c Tn T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檢測方便、快速,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強,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率,并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防治提供指導。
[1]陸再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7.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3]鐘海英,周貞學.檢測血漿D-二聚體、FDP、TNT對心肌梗死病人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4):577-579.
[4]趙林漁,劉志偉,吳小來.D-二聚體定量測定的臨床應用[J].江西醫學檢驗雜志,2005,23(1):88.
[5]Ridker PM,Hennekens CH,Cerskus A,et al.Plas ma con-centration of cross-linke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D-di mer):the risk of fu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ong apparently healthy men[J].Circulation,1994,90(5):2236-2240.
[6]侯振江.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2003,15(1):63.
[7]陳 芳,劉 洋.血漿D-二聚體測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青海醫藥雜志,2010,40(1):51-52.
[8]王 瑩.D-二聚體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哈爾濱醫藥,2009,29(2):49-50.
[9]楊振華,潘柏申,許俊堂.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文件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應用準則[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3):185.
[10]Katus HA,Re mppis A,Neu mar m FJ,et al.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troponin T:measurements in A MI[J].Circulation,1991,83(3):902-912.
[11]于 農,金 欣,陳天寶,等.c Tn T快速檢測早期診斷心肌梗死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1):107-108.
[12]鐘海英,周貞學.檢測血漿D-二聚體、FDP、TNT對心肌梗死病人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4):5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