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洪彬
教材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基本材料,也是一個學科得以發展的邏輯起點。旅游學作為一門探索旅游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其教材能否適應旅游研究和旅游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這是該學科實現科學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旅游學科有限的教材資源,使優秀教材脫穎而出,就有必要對當前出版的眾多相關教材進行剖析,查漏補缺,為教材編寫的科學化打下基礎。為此,筆者以可資查閱的329種旅游類教材為樣本,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從而對當下我國旅游學教材的發展狀況作出評估,以為今后的教材出版提供借鑒。
為了順利開展本項研究,筆者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圖書信息中心可資調閱的329種旅游類教材為調查樣本,之所以選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圖書信息中心的相關藏書為研究樣本,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其一,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是一所高等旅游類院校,旅游類圖書資料相對較全,合乎抽樣調查的要求。其二,浙江省旅游資源豐富,調查研究能接觸到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學術前沿動態。其三,筆者身處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便于開展調查工作。
為確保研究的準確性,筆者在調查樣本的歸集上采用以下三個標準:一是在時間上以近5年出版的教材為標準,不在該時間段的教材未列入研究范圍。二是在內容上以明確標示為教材系列的旅游類教科書為分析對象,相關的理論著作和休閑讀物不在此列。三是在科目上,筆者將研究樣本按照其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劃分為旅游概論類、旅游經濟類等16個子門類,以此展開分析。
在所調查的329種旅游類教材中,通過剔除教材中存在的一人多著和多人合著情況后,實際作者為291人。從表1可知作者的分布情況。

表1 旅游類教材作者隊伍分布情況統計表(N=291)
上述統計數據表明,國內高等院校的編著者是旅游類教材編著者的主體(80.4%),國內研究機構(8.9%)和國外的高等院校的旅游研究專家(4.5%)處于教材編寫的第二梯隊。因此,國家旅游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課題設計、資金配套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向高校傾斜,發揮高校主陣營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應相應地鼓勵其他幾種類型的作者的研究創作,以發揮其對高校作者的有益補充作用。

表2 目前我國旅游類教材總體狀況統計(N=329)
通過閱讀表2,我們可知目前旅游類教材的分類現狀如下。
1.旅游企業管理類。該類教材在所選擇的329個樣本中數量最多,達到24%,這類教材中既包括了綜合性的旅游管理學類教材,同時,還涵蓋了與旅游相關的各類企業管理方面的教材,這類教材數量的高攀表明我國旅游企業的飛速發展對相關管理方面的知識提出了需求,但同時也極易導致旅游研究和發展的局限性,使得研究者們的探討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管理學的視界內,視角受到限制。
2.旅游經濟類。該類教材占16%,排在所選樣本數的第二位,這類教材主要是以綜合性旅游經濟學教材的形態出現,也包括一定比例的旅游經濟學分支學科教材。這說明學界從經濟學視角對旅游進行研究的意識較為濃厚,旅游經濟學占據了旅游學科體系中的較大成分。
3.旅游概論類和旅游法規類。旅游學概論類教材所占比重為9%,表明學界對旅游學科基礎知識的普及還是較為重視的。旅游法規類教材同樣占到9%的比重。這類教材中既有旅游法學類的理論探討,也包含了一些案例評析,但總體上還是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
4.旅游資源類、旅游規劃類和旅游地理類。這三類教材主要涉及旅游客體方面的探討與分析,分別占到4%和5%不等,這類教材的發展表明學界對旅游發展及其資源保護給予了關注,這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5.旅游外語類、旅游心理類和旅游文化類。旅游外語類教材占7%,其中以旅游英語類教材為主,同時也包含少部分旅游日語、旅游韓語等方面的教材。旅游心理類和旅游文化類教材分別占4%和5%,這兩類教材的發展拓寬了旅游學的研究范圍,對于完善旅游學科的研究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6.旅游美學類、旅游歷史類、旅游社會類、旅游公共管理類。這四類教材在所調研的教材中占了最低比例,分別只有1%或2%不等,其中又以歷史類、社會類和公共管理類教材尤為稀缺,應引起學界高度重視。
7.其他類占5%。這些教材較為復雜和多元化,其中有各類不同旅游模式的教材,也有旅游從業過程中的各類實訓教材等。
1.從以上宏觀統計來看,我國旅游學方面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各研究領域都有相關教材問世,體現了旅游研究主旨的多樣性與寬泛性。
2.旅游管理類和旅游經濟類教材的大規模崛起,表明學界對旅游經濟方面的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從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來看,這類教材的高密度出版絕非偶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飛速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推動了旅游經濟研究和高等院校旅游經濟學科與專業的產生。因此,可以說這類教材是我國旅游產業飛速發展和社會各界對旅游經營管理方面知識迫切需求的產物。
3.與旅游經濟和旅游管理類教材占絕對多數相對,旅游文化類、旅游歷史類和旅游社會類等方面教材的出版量則要少得多,這表明學界對這方面的關注度嚴重不足,在對旅游研究主題上,普遍側重于在經濟意義上的旅游業分析,而非社會文化意義上的旅游探討,教材出版中的“重商輕文”現象反映出旅游研究視野還不夠開闊,需要進一步拓展視野,深化內涵。
4.旅游資源類、旅游地理類等教材的統計數據表明,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有關旅游客體的研究也在不斷受到重視,這是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一種片面發展理念來發展旅游業,導致旅游資源破壞問題的產生,因此這類教材的出版意義重大。
5.旅游法規類教材的數據表明,目前旅游學的研究正在受法律視角的關注,尤其是隨著旅游活動的日益頻繁,各類旅游沖突與糾紛越來越多,旅游研究迫切需要有法學視角的嵌入,今后這類教材的出版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1.研究層次不深,教材編寫的體系欠缺科學
旅游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理論,如此才能實現自身發展的科學化。[1]但通過對旅游類教材的分析不難發現,與其他人文社科類的教材相比,旅游類教材的內容還是較為淺薄的,尤其是缺乏相關的理論探討。譬如對有關旅游歷史的分析,雖然許多學者已意識到其研究的重要性,但目前國內真正屬于旅游思想史方面的具有深度的專門教材卻鳳毛麟角,導致旅游類教材的體系在整體上出現片面化和膚淺化的弊病。
2.原創力度不強,教材觀點缺乏新穎度
客觀審讀我國的旅游類教材,其中許多還是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但整體而言,有足夠影響力且能被各方廣泛采用的力作仍不多見。許多教材在內容和觀點上存在簡單、重復和創新不足的問題。如在旅游學概論類教材中,一些作者僅滿足于教材內容的編湊,因而也就很難提出具有自己獨創性的觀點??梢姡滩牡木幹哓巾毤哟笤瓌摿Χ?,以做到在各類教材中獨樹一幟。
3.教材編寫脫離實際,教材內容的實際應用不充分
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材料上。目前,教材內容大體遵循概念解釋、學習意義、內容闡述等知識點的羅列,但難以找到支持其觀點的材料,導致許多教材的內容游離于旅游發展現實之外。二是在編寫方法上。一部分教材內容過多地參照國外學者的觀點,沒有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地研究,失去旅游學科應有的科學性的標準,誠如有學者指出的:“過去10年中,中國旅游研究貢獻出了成百上千的數量的模型,但真正成功用于旅游管理控制、預測的模型屈指可數?!盵2]
4.研究領域狹窄,教材編寫視野不夠開闊
在所調研的旅游學教材中,大多數教材容納的知識點不高,這說明目前在教材編寫上,學者們的研究視野還是較為狹窄的,還不能全面系統地把握旅游學學科的整體知識的體系架構,許多時候常常流連于旅游企業、旅游經濟等研究領域內,而對一些新興分支關注不夠,旅游研究領域難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1.提煉科學觀點,強化對教材編寫過程中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力度
當前,在教材編撰過程中,一方面要積極加強對旅游發展實踐的理論和發展規律研究,不僅要從產業視角上研究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還要著眼于旅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理論分析和規律探討。另一方面,還要努力著眼于對旅游發展的整體理論體系建構。從旅游業崛起的地位、作用、目標、方法、影響等方面著手,努力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旅游發展理論體系,為推進學科發展奠定根基。
2.緊扣時代脈搏,推進旅游類教材編寫與中國旅游產業全面發展相契合
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理論思維的形成是對實踐智慧或實踐意識的抽象,這一抽象之所以可能,可從實踐自身的發展得到說明,也即理論與實踐是緊密連接的。[3]旅游研究同樣也是如此。旅游類教材的編撰必須積極從旅游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出發,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道路,如此才能正確反映時代特征,才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力。在實踐中,旅游類教材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結合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客觀實際,對旅游業的發展和進步作出更富有解釋力的闡述,以期為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3.創新研究方法,不斷拓寬旅游類教材編寫的學術視野
對于旅游學科而言,純粹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都是片面的,要拓寬學術視野,必須將二者進行科學結合和有效創新。[4]一方面,在經濟管理類教材編寫上,研究者除了堅持數理分析方法,要更多地堅持從國家政策、體制和理論層面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抽象方法,借以歸納出影響旅游產業運行的根本因素。另一方面,對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旅游探討,教材的編寫者則要適當吸收實證研究的精華,如旅游社會學、旅游人類學等教材的編撰,研究者應腳踏實地地做調查研究工作,在注重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提出科學結論。
4.注重內容的可讀性,增強旅游類教材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旅游類教材要贏得市場,必須高度重視語言的規范性和內容的可讀性,這就要求其要積極尊重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學習興趣,注重表達的精確性和社會適應性,教材的編撰者除了要善于用旅游學科的理論邏輯和范疇體系展現內容,還要注意旅游學相關知識表達的連貫性、系統性,盡量使用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應盡可能簡練、通俗、生動和有趣,讓讀者在愉悅的閱讀氛圍中得到知識的啟迪。
5.強化多學科多視角的參與,促進旅游學科體系發展的多元化
旅游活動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和各層面的綜合性活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體制等多方面密切相關,在旅游研究上,“沒有哪一個單獨學科可以囊括、研究或理解(旅游),只能通過學科的邊界交叉來研究,應當尋求并形成多學科的視角?!盵5]因此,旅游類教材的編寫同樣需要多學科、多視角的積極參與,除了從經濟學、管理學這兩大學科視角出發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還應積極借鑒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思路,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地研究旅游現象和旅游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編寫出更加細化的旅游類教材,如此,旅游研究也才能不斷走向深化。
[1]曹詩圖.旅游哲學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2]惠紅.關于我國旅游研究方法的思考[J].旅游學刊,2010,(12)
[3]依紹華.旅游學科研究進展及當前研究熱點領域[J].旅游學刊 ,2010,(5)
[4]王南湜.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再思考[J].浙江學刊,2005,(6)
[5]Jafari J.Entry into a new field of study[A].Dennison N.The Study of Tourism: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Begiinings[C].Elseve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