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廣闊 李慧平

歷史已經證明,我們最大的愚蠢,就是沒有讀過《資本論》,卻相信了這樣的口號:“告別卡爾·馬克思。”
第三層,“時為岑寂也,若游峨眉之雪;時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遠的第三層次就是一種自然山水之境。而自然山水之境是中國古典藝術意境的最高境界。從莊子的游心于“物之初”到魏晉名士的恣情于丘壑之間,再到宋元文人的水墨山水情趣,自然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心頭愛。而在琴者彈琴中,所要創造的最高意境也就是自然山水之境。
歷史還將證明,當永別了卡爾·馬克思,我們就將與永無休止的危機相伴。
著名思想文化學者韓毓海在《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開篇獻給馬克思的序詩,向人們展現了馬克思光輝燦爛的一生,亦道出了世人的無限敬仰。《馬克思的事業》是一部思維活躍、內容充實,以獨特視角匯聚大量史料,并且滿含理論思辨力和相當可讀性的理論力作,并榮幸地入選了“新聞出版總署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全書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為主題,以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的斗爭為主線,創新性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誕生150年來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歷程,為我們呈現出一個睿智、深刻、鮮活的馬克思。
在對馬克思與盧梭、康德以及馬克思與美國的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的事業在批判舊世界中的征程;而從在寒冷的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共同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恩格斯,到頂風冒雪奔回伏爾加河畔革命的故鄉的列寧,再到“有著先知的雙眸、枯槁的容顏、革命家的腿”的毛澤東,歷史又向我們展示出了馬克思的事業在創造新世界中的艱辛歷程。
這部著作讓筆者想到了印度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的經典之作——《以自由看待發展》。阿馬蒂亞·森改變了狹隘發展觀的舊范式,清晰地闡述了人的實質自由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重要手段,并為之建立了全新的理論框架。他認為,發展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念等眾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過程,它意味著消除貧困、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的能力。
(1)為了保障CT受檢者的檢查安全,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輻射傷害,應在CT檢查時做好防護方法,如臨床醫生在檢查前明確掃描范圍,在保障檢查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輻射劑量。同時應用合適的遮蓋物遮蓋對CT射線比較敏感的如甲狀腺、性腺等部位以及無需曝光的敏感部分,尤其是對于進行CT檢查的兒童。
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我們不妨也以自由的視角來看待馬克思的事業。作者在該書的開篇就從馬克思的視角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的勞動與忙碌的蜜蜂和不知疲倦的蜘蛛的活動究竟有什么不同?”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但卻并非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環磷酰胺聯合糖皮質激素對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腎功能和血脂的影響………………………………………………………………………… 朱 莉,等(11):1336
作者按照馬克思的思考路徑作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的勞動與蜘蛛和蜜蜂的活動的不同就在于:人類在創造著自己的物質生活和謀生手段的同時,也在創造著自己的社會和文明,而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社會再生產領域不但為我們提供精神依托和社會價值觀,也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領域制定標準與法則。上述這個觀點,即物質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理論,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核心。全書以此核心觀點為主線,氣勢磅礴、深入淺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研讀此書的這段時間,機緣巧合,筆者有幸拜訪了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國《資本論》研究的權威——衛興華教授。當筆者向鶴發童顏的衛老請教有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相關概念的區別時,治學嚴謹的衛老讓筆者稍等,轉身步履矯健地去書房中取出了厚厚的《資本論》。《資本論》的書頁已微微發黃,但是卻昭示了歲月的痕跡,一如歲月在衛老身上沉淀下的智慧與從容。衛老指著書上的相關概念,為筆者耐心而清晰地一一解釋筆者的諸多困惑。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里,衛老仿佛為筆者翻開了一本真實而厚重的人生大書,看似恬淡卻雋永無窮。
從衛老家里拜別他出來以后,行走在秋風颯爽的校園里,看人大校園百家長廊處埋頭苦讀的稚嫩面孔,筆者不禁在想,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再到毛澤東、鄧小平,直至坦誠、率真的衛興華教授以及人大求是園紫藤花架下偶遇的捧著厚厚的《資本論》認真研讀的小姑娘,這何嘗不都是對馬克思的事業的一種延續與發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