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部長陳竺近日在貴陽表示,我國基本醫保已覆蓋96%的人群,已跨入具有全民醫保制度國家行列。陳竺部長的這一表態被媒體報道之后,在網上引起了一邊倒的批評。不少人從親身經歷出發,對現行醫保制度表達了不滿情緒。客觀來看,陳竺部長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成果的介紹是真實而公允的。批評的聲音則主要集中在“跨入全民醫保國家行列”這一結論上。

說到全民醫保,人們很容易想到那些高福利國家。從諸多資料看,英國、瑞典、芬蘭等國家所實行的全民醫保制度,既有法律的全方位保障,又有制度、文化和資源的現實依托,“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模式讓公民享受到了免費程度最高的醫療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在這些全民醫保國家似乎得到了最好的呈現。如果把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與上述傳統的全民醫保國家做簡單類比,結論當然是令人沮喪的。我國的醫療保障覆蓋面雖然高,但現實中自費病人卻居高不下,公民個人須負擔的費用比例也比較高。基本藥物制度雖逐步確立,但治療疾病必須要用、卻又未納入醫保的藥物還相當多。城市與鄉村在醫療服務方面差距明顯,公民的均等化醫療保障有待完善。醫療資源配置不理想,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仍然存在,因病返貧的例子屢見不鮮。援引權威的“醫改三年總結報告”的結論來描述,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成果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從社會滿意度來看,城鄉醫療保障的美譽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正是由于這種漸進性、初步性的醫保狀況的存在,人們很難接受過于樂觀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