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日前報道,我國首次“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顯示,2010年末全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有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萬。預計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將超過1200萬。家庭負擔過于沉重、養老機構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處境窘迫。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空巢化”,“養兒防老”和“居家養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猛烈沖擊,社會化養老服務逐漸從一種特殊性需求向普遍性需求轉變。然而,不論是養老金的資金缺口和覆蓋面不夠,還是養老機構床位緊張、護理人員短缺,都說明社會化養老“力不從心”。“空巢”又“空心”,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于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子女不在身邊,養老院不愿意接收,又缺乏老年人活動場所,社會交往進一步壓縮,蝸居生活索然無味,“失能老人”在社會網絡體系中成為一個孤立的節點,在無形之中被邊緣化了。建構社會支持網絡的關鍵,在于形成政府引導、民間組織運作、社會力量參與和家庭成員支持的社會化養老模式。面對“失能老人”,他們是誰、曾經做過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不是模糊和抽象的群體標簽,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只有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才能讓“晚開的花”更加爛漫,“陳年的酒”更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