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對不起!我北大畢業,但我沒能掙大錢、當大官!”日前,一名從北大畢業的碩士在網上吐露心聲。他說,自己畢業后,找了份每月起薪8000多元、年底還有獎金的工作?!暗俏野职衷缇驮谟H戚面前夸下海口,大概是我每年賺上百萬元毫無壓力之類……知道我的狀況之后,他對我惡語相加,認為我給他丟了臉。”
該帖在網上引起熱議。名校教育的意義,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以及社會對高學歷者的期許,金錢、權力唯上論的價值觀,都被納入討論之中。
“親戚覺得我能去當官最好了,學歷夠又是男生,聽說領導還喜歡不愛說話的,最好直接去國務院做事。以后舒服得很,回老家了地方領導都要迎接。”北京大學碩士二年級學生張俊說,他父母對他的工作并沒有太高要求,但很多親朋好友在他進北大讀書之后,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可以做大官了”。

清華大學2012屆畢業生就業洽談會現場一角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名校畢業生中,遭遇帖中所述情況的人并不占多數。對于名校畢業生,父母有更多期許,但多數都維持在一個比較理性的狀態。北大學生陳宜的父親表示:“作為北大的畢業生,我覺得去大型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世界500強的外企都可以,期望不是太高,但還是要和名校相稱?!?/p>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龐胡瑞認為,一方面,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學生常被稱為“天之驕子”,由此承載著個人、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期望;另一方面,大學本身同樣日益功利化,北大亦未能免俗。
對于名校情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社會、家長對名??梢杂衅诖沁@種期待必須與現實相聯系,對于不合理的預期,畢業生不必附和?!皩τ诿.厴I生的過高期待,反映了目前社會的功利化思想和金錢崇拜,社會轉型時期理想與信仰的缺失導致了這種結果”,“名校教育的意義并不在于培育高薪的畢業生,而在于培育社會的建設者、獨立思想的個體。北大畢業和當大官、掙大錢沒有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