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7集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完成了它的首輪謝幕。但由“舌尖”引起的排山倒海般的蝴蝶效應仍在繼續。這樣一部紀錄片是如何火起來的?除了紀錄片本身的藝術效果,“舌尖”在營銷策略的運用上,是否有值得稱道之處?
國內各電視臺拍攝的美食紀錄片不少,多個美食節目也長年播出,《舌尖上的中國》能脫穎而出,和其片名讓人眼前一亮不無關系。這部片子的制片人陳曉卿承認這個片名斟酌了很久,“我們希望大家能在紀錄片里看到中國的變化。有句英語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就是這個意思。說到底,就是用這種味覺審美去觀照我們東方人的生活價值觀。”
某衛視總編室負責人也告訴記者,“片名非常重要,就像網絡上的‘標題黨’一樣,不在瞬間抓住眼球,就不容易引起關注。其實,央視有個節目《鄉土》,也是介紹各地美食的紀錄片,而且拍得非常好,不少人評價甚至比《舌尖上的中國》更好看,但有多少人聽了‘鄉土’這個名字還有興趣去看呢?”

《舌尖上的中國》海報
“舌尖”的成功,網絡推動作用力很大,很多人在微博上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家微博營銷公司宣傳總監陳先生向記者分析道,制片人陳曉卿在新浪微博的粉絲數超過16萬,其中更有許多名人粉絲,經過口口相傳,一條節目預告的轉發率和評論率就相當可觀。配合紀錄片每天一集,每集一個主題的討論,更是形成了持續效應。
“舌尖體”的走紅更是讓片子人氣大增。《舌尖上的中國》火了,地方版的舌尖系列應運而生。拿北京來說,網友們來到老字號,把焦圈、豆汁兒、驢打滾一股腦兒裝進相機,發到網上,制造“舌尖上的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網友也在網上圖文直播“舌尖上的家鄉”;各個版本“舌尖上的母校”在高校BBS上紛紛出爐,目前北大、清華、人大的學生都自制了“舌尖上的”系列。
陳先生還指出,網購也間接給這部紀錄片“加溫”了不少,雙方達到共贏。陳先生表示,每天晚上每一集播出結束后,不少網店賣家鄉特產時,已經打著“舌尖”旗號了。
除了網絡營銷以外,還有兩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央視紀實頻道成立,讓許多紀錄片導演有了一個很扎實的平臺去拍攝;另外,央視一套從4月改版,給出了最好的時間段放紀錄片,功不可沒。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非常有信心《舌尖上的中國》海外銷售情況能突破《故宮》海外發行單價,創造近年的高峰。據透露,海外片商關注《舌尖上的中國》,主要因為這次拍攝就是按照歐美流行紀錄片的拍攝模式,用碎片式的敘述方式來介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