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籌資優化方案設計

2012-07-27 00:37:36封鐵英
中國軟科學 2012年1期
關鍵詞:養老

封鐵英,董 璇

(1.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49;2.西安交通大學社會保障統計與精算研究中心,陜西西安710049)

一、問題提出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3億,占總人口的10.3%;而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776億,比例達到13.26%,人口高齡化、家庭空巢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城鄉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倒置狀況將持續到2040年。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結構重組,土地制度改革及勞動力鄉城流動,農村傳統家庭、土地保障功能迅速弱化,農村面臨養老壓力日益加大、農村養老需求顯著增長,探索與農村人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養老保障模式,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財務的可持續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2009年《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以下簡稱《國務院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正式頒布,強調堅持“?;尽V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新農保試點擴面工作開展兩年以來,成效顯著?!秶窠洕蜕鐣l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指出,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未來五年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養老需求激增的嚴峻局勢和新農保試點擴面迅速推進的整體性戰略規劃,新農保制度和基金可持續發展成為滿足農村養老需求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需求為導向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進行測算與優化研究,模擬關鍵參數調整前后新農?;I資規模變化狀況與未來發展趨勢,設計適用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新農?;I資優化方案。基于多視角(多元化籌資主體)、多層面(細分化需求層次)、多路徑(差異化籌資模式)的探索性、預測性、對策性系統研究,為有效滿足農村養老需求、推進新農保試點擴面、實現新農保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智力支持。

二、文獻回顧

(一)養老需求與養老模式

Jeske&Kitao(2009)指出,由于忽視需求導向,美國社會保險存在較大缺陷,保障范圍僅限于有經濟收入的繳費群體,而對社會保險需求更強烈的無收入、低收入群體,卻未能納入保障范圍[1]。Johnson & Williamson(2006)指出,由于人口老齡化和家庭養老力度的減弱,發展中國家對農村養老保障的需求迅速增加,并通過建立模型,對城鄉一體化的、不同居民繳費的養老保險體系進行研究[2]。梁鴻、褚亮(2005)指出,面臨農村養老需求的快速增長,無論選擇家庭或社會化養老保障模式,農村養老供給與需求均存在顯著缺口,應建立多層次互補型養老保障體系[3]。

(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模式與籌資主體

Zajicek等(2007)指出,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福利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多采用完全積累制和現收現付制;而部分積累制則常應用于高度市場化國家[4]。Vidal-Meliá 等(2006)對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敏感性分析,強調基金投資風險和隱性債務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義[5]。Valdés-Prieto(2005)認為建立名義賬戶制和基金資本化運作模式,能夠克服現收現付模式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可降低轉制成本、促進金融市場發展[6]。Williamson等(2002)指出,養老保障體制較為完善國家的籌資主體一般為雇員、雇主和國家財政,其中國家財政主要負責最低保障部分,雇員和雇主繳費為主要籌資來源[7]。Johnson & Williamson(2006)認為,在人均收入偏低的國家,應當建立由國家財政作為主要籌資主體的普惠型養老金制度[2]。

借鑒發達國家相關經驗,《國務院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規定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參保農民繳費、各級政府補貼和集體經濟補助的三方籌資機制。鄧大松,薛惠元(2010)對個人、集體、中央的籌資能力進行測算,認為除去極其貧困地區,大部分農民可以負擔新農保最低繳費標準(100元/年);由于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普遍不發達,集體補助難以落實,而中央財政完全有能力承擔新農?;A養老金[8]。楊立雄(2006)、申策等(2006)、林義(2009)認為,應當建立覆蓋所有適齡農村居民的非繳費普惠型養老保障制度,以滿足農村老年人最低生活需求[9-11];楊翠迎、米紅(2007)針對純農戶、失地農民、農民工、計生戶四類群體,分別對應設計了“個人賬戶+統籌賬戶”、“個人賬戶+基礎養老金+儲備金”、“彈性賬戶+激勵賬戶”和“到齡扶助”獎勵轉為“即期投入”四種籌資模式[12]。張芳芳(2010)從理論角度指出簡單的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劃分新農?;I資結構,難以準確反映出各地區經濟水平、生活條件差異,使中央財政補貼的利用缺乏合理性,無法體現新農保優勢[13]。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與優化設計

米紅、王鵬(2010)構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貼投入模型,在“有限財政”理念下,設計了新農保繳費激勵方式和省、市、縣三級政府不同補貼比例模式;結果表明,在新農保制度全覆蓋后,三種模式下的各級政府補貼金額均適度[14]。劉昌平、殷寶明(2010)構建了基于現收現付制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貼平衡模型,測算了年度平衡與階段平衡兩種模式下的新農保財政補貼率;將繳費補貼和待遇補貼兩種補貼模式與年度平衡和階段平衡組合,形成三種評估方案;測算結果顯示,新農保最優財政補貼機制為現收現付制下的階段式繳費補貼模式[15]。周瑩(2009)將農村養老保障劃分為基礎養老金、個人養老金賬戶和附加商業養老金三個層次,針對第一層次進行模型構建與測算,對基礎養老金的目標替代率、繳費年限、計發標準、領取年齡、土地替代養老保險比例進行制度設計;并從模擬假設、基礎性養老基金總額模擬過程和模擬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基礎養老金總體積累賬戶財政介入時機的模擬計算[16]。楊德清、董克用(2008)提出建立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并以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為養老金標準,建立東、中、西部三類區域的國家、地方不同財政補貼方式下的測算模型,結果顯示普惠制養老金制度的各級財政投入均在國家可負擔范圍內,具有可行性[17]。

(四)簡要述評

國外養老保險研究多關注制度模式、籌資責任和基金可持續性,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及其籌資規模的研究較少。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主體責任劃分、籌資能力分析,以及現行新農?;I資問題和對策研究。已有研究往往限于政策層面的定性分析,對新農保制度內部要素分析不足,未能充分借鑒、參考企業財務管理、投資籌資等成熟的理論、方法,并未重點關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這一前沿研究領域,缺乏對籌資規模與結構優化的定量研究。

因此,本文基于我國新農保現行制度框架,以需求為導向,運用社會保障精算建模方法構建農村養老需求測算模型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深入挖掘影響新農?;I資規模的關鍵制度要素,綜合運用統計分析和政策仿真方法,設計適應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新農?;I資規模優化方案,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和改革措施。

三、模型構建

(一)模型原理

本文以需求為導向,在將農村居民養老需求細分為“基本、擴展”兩個需求層次的基礎上,通過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LES),并綜合考慮養老金待遇水平、養老金領取人口、新農保制度覆蓋率等基本政策參數,實現對不同層次農村居民養老需求的定量測算與預測;以新農保現行政策為依據,深入分析籌資主體、籌資結構、籌資水平等影響籌資規模的關鍵制度要素,結合農村分年齡人口預測結果,基于參保農民繳費、各級政府補貼、集體經濟補助三方籌資機制構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理論模型,基本原理與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二)假設前提

本文以《國務院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及新農保相關政策規定為依據,以層次化農村養老需求為導向,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構建農村養老需求測算模型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籌資優化方案設計,提出假設前提如下:

假設1:預測目標期間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對穩定,制度框架與關鍵要素保持不變,沒有大規模的政策變動與調整。

假設2:預測目標期間內,各年齡段農村居民具有相同的參保概率,且開始繳費后保持每年連續繳費,繳費期間無間斷。

假設3:農村居民具有相同的預期壽命和生存極限年齡,在平均余命期限內死亡的農村老年人口,其個人賬戶金額由參保子女繼承,不會對籌資規模整體產生顯著影響。

假設4:隨著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改善,農村居民參保意識逐漸增強,退保現象將會減少,由于參保農民退保引發的籌資規模變化將逐步消除。

圖1 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構建原理圖

(三)模型推導

1.農村居民養老需求測算模型

(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需求測算模型

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LES)是Lunch(1973)對線性支出系統模型修正后提出的基本消費需求測算模型[18],按照收入水平對人群分層,研究不同層次居民對各大類消費品支出的差異以分析消費心理與消費傾向,從而預測居民消費需求。本文以農村居民為對象,選取“食品、衣著、醫療保健”三類消費性支出項目(k=3)進行農村居民人均基本消費需求的測算,選取“食品、衣著、家庭設備與服務、交通通訊、居住、雜項商品及其服務、醫療保健和教育文化娛樂”八類消費性支出項目(k=8)進行農村居民人均擴展消費需求的測算。

式中,pi——第 i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qi——第i種商品或服務的總需求量;ri——第i種商品或服務的基本需求量;bi——第i種商品或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I——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式中,εi——隨機項。

由公式(4),選取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建立方程組,運用SPSS17.0軟件分別計算2000-2009年三項、八項消費支出的ai、bi的估計值和回歸方程判定系數R2,而后可根據公式(3),對2000-2009年農村人均基本消費需求和擴展消費需求進行測算。

(2)農村居民養老需求測算模型推導

以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LES)測算農村居民人均基本消費需求、擴展消費需求為基礎,結合農村老年人生活實際需求和通貨膨脹率,可確定目標期間內農村基本、擴展養老金需求值;將目標期間內各年度養老金需求與養老金領取人口數量相乘,即可得出農村居民養老需求測算模型:

式中,Dt——第t年農村居民基本或擴展養老需求;St——第t年農村居民人均基本或擴展養老金需求;r——測算基年農村通貨膨脹率;Pt——第t年參保農民養老金領取人口數量;Px,t——第 t年x歲農村居民人口數量;c——參保農民開始養老金領取年齡;ω——農村居民極限年齡;Nt——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率。

2.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

根據籌資主體、籌資結構與籌資水平的差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由參保農民繳費收入、各級政府補貼和集體經濟補助共同構成。

(1)參保農民繳費

參保農民繳費收入由符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規定年齡的參保農民人口數量與參保農民自愿選擇的繳費率及繳費基數相乘得到:

式中,It1——第 t年參保農民繳費收入;Wt-1——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基數;Ct1——第t年參保農民個人繳費率;Pt'——第 t年參保繳費農民人口數量。

(2)各級政府補貼

各級政府補貼包括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兩部分:一是中央政府向60歲及以上老年農民提供每月定額補貼,即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標準的基礎養老金;二是地方政府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處于繳費階段的新農保參保農民提供的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的補貼。

式中,It2——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央與地方政府補貼收入;Ct2——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地方政府補貼率;e——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

(3)集體經濟補助

集體經濟補助是指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參保農民所在村、鎮(鄉)的共有經濟體,根據各自經濟效益水平,在繳費環節給予參保農民一定比例補助。

式中,It3——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集體經濟補助收入;Ct3——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集體經濟補助率。

由公式(6)、(7)、(8),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為:

式中,It——第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第 t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平均參保率,a——參保農民開始繳費平均年齡;b——參保農民停止繳費平均年齡。

四、模型應用

(一)指標選取

根據新農保制度、政策相關規定,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由模型構建原理及推導過程可知,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涉及人口預測、養老需求與籌資規模三個一級變量,可進一步分解為人口、經濟、政策三類11個二級指標,測算模型變量設計與指標選取、類別如表1所示。

(1)人口指標:人口預測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新農保籌資規模測算模型構建與應用的基礎,其準確性將會對測算結果的精確度產生重要影響。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農村分年齡人口數量為基年數據,對目標期間農村勞動人口、老年人口數量及其變動進行逐年測算與預測。

(2)經濟指標:養老金需求可根據統計年鑒數據通過ELES模型測定歷史年度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并對其進行回歸擬合,以預測目標期間內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再乘以老年人消費占消費總額的比例得出;通貨膨脹率用以調整不同年度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及養老需求,可查閱相關統計公報獲取;新農保繳費基數由農村居民上年度人均純收入確定,而目標期間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可通過對歷史數據擬合計算;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可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政策變化,由通貨膨脹率等參數對基礎養老金進行相應調整而設定。

表1 模型變量類別與指標選取

(3)政策指標:各級政府補貼率和集體經濟補助率由新農保制度的相關政策規定;制度覆蓋率由國家對新農保制度的推進速度決定,“十二五”規劃中有明確的戰略規劃步驟;新農保個人繳費率和參保率由農村居民對新農保政策的認知程度、滿意程度、經濟能力、養老觀念、參保意愿等綜合因素共同決定,可通過收集實際工作部門內部業務資料和新農保實地調查數據獲取。

(二)參數設定

陜西省是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開展的重點省份,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50個試點縣(國家試點縣37個、省級試點縣13個),比例達到46.7%,同時還有13個縣區在部分鄉鎮進行自主試點工作。新農保參保人數465.47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99.65萬人。寶雞、延安、銅川和楊凌示范區率先實現了新農保制度全覆蓋。寶雞市作為全國最早的新農保試點城市之一,其經驗對陜西省乃至全國均具有借鑒參考價值。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陜西省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8.38萬人,老齡化程度達到8.53%,與2000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63個百分點,快于全國1.91%的增長幅度。

面對老齡化程度高、養老需求迫切的嚴峻形勢,以新農保工作基礎良好、成效顯著為契機,基于典型代表性和數據可獲得性的雙重考慮,本文選取陜西省為對象,對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進行應用,根據國家新農保相關政策、《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政策》(陜政發(2009)55號)(以下簡稱《陜西實施意見政策》(陜政發(2009)55號))具體規定及陜西省新農保試點地區(陜北地區榆林市、關中地區西安市、陜南地區商南市)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930份,回收有效問卷865份,有效回收率93.0%)數據為基礎設定模型基本參數。

1.目標期間。根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框架與推進規劃,結合農村人口發展變動趨勢,本文選取2011-2040年為籌資規模測算與預測的目標期間。

2.農村居民平均參保年齡、養老金領取年齡與極限年齡。綜合考慮國家政策、農村平均就業年齡及個人收支狀況,本文設定農村居民平均參保年齡為20歲,養老金領取年齡為政策規定的60歲,極限年齡為90歲。

3.新農保制度覆蓋率與參保率。2010年我國新農保制度覆蓋率為24%,“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2011年目標覆蓋率達到40%,未來五年實現全覆蓋。本文設定2011-2015年新農保制度覆蓋率分別為:40%、55%、70%、85% 和 100%,2015-2040年制度覆蓋率均為100%。陜西省新農保參保意愿問卷抽樣調查數據統計顯示,82.3%的調查對象(712人)愿意參加新農保,具有強烈的參保意愿,結合全省新農保參保率整體情況,本文設定陜西省新農保參保率在目標期間內由80%線性增長到100%。

4.新農保個人繳費率。《陜西實施意見政策》(陜政發[2009]55號)規定,新農保繳費標準設置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檔次。由陜西省問卷調查可知,農村居民選擇200元/年繳費標準的人數最多(447人,比例達到51.7%)。根據“陜西省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官方數據,省內新農保平均繳費金額為457元/年。通過對調查數據與統計數據加權平均,本文以2010年陜西省人均純收入4105元作為繳費基數,換算得出陜西省新農保個人繳費率為8%。

5.新農保地方政府補貼率與集體經濟補助率。按照《陜西實施意見政策》(陜政發[2009]55號)規定,各級政府補貼包括中央財政對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55元/月的基礎養老金和地方財政提供最低30元/年的繳費補貼。集體經濟補助是指有經濟能力的區縣、村,應對當地新農保參保農民提供一定金額補助。以2010年陜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繳費基數,由地方政府補貼金額可換算出補貼率為1%。而陜西省大多數地區集體經濟效益較差,甚至無集體經濟,無法提供新農保補助,本文對現行制度下新農?;I資規模進行測算時,設定集體經濟供補助率為0。

6.新農?;A養老金變動系數與通貨膨脹率?;A養老金為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由于現階段新農?;攫B老金保持不變,因此,在測算現行制度下新農保籌資規模時,設定變動系數為0,選取2010年陜西省CPI指數4%作為陜西省農村通貨膨脹率。

(三)模型測算結果與分析

以變量設計、指標選取及參數設定為基礎,本文應用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測算模型,測算2011-2040年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及其發展變化趨勢(如表2、圖2所示)。

由測算結果可知,目標期間內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與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均呈現上升的總體發展態勢,但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遞增幅度明顯超過籌資規模。2011-2022年,新農?;I資規模增速較快,超過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而2015年之后,新農?;I資規模增長速度明顯減緩,2023年開始新農保籌資規模難以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而且缺口逐年擴大,存在嚴重的制度風險。

表2 2011-2040年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測算表(單位:元)

圖2 2011-2040年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

1.2010-2015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I資規??焖僭鲩L期(第一階段)

《國務院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指出,2010年新農保試點全國10%的區縣,2020年實現農村適齡人口的全覆蓋。而2010年實際覆蓋率達到24%,“十二五”規劃將新農保制度全覆蓋提前到2015年。在新農保試點擴面進程加快的政策環境下,參保人數急劇增多,新農?;I資收入亦將隨之顯著增加。此外,雖然2010-2015年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數量分別呈現遞減、遞增趨勢,但是由于勞動人口基數優勢明顯,形成了新農保繳費群體遠多于養老金領取群體的人口特征。在政策因素、人口因素的雙重效應與共同作用之下,此階段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增長迅速,可較好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

2.2016 -2040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籌資規模增速減緩期(第二階段)

從2016年開始,勞動人口數量的減速、減幅進一步加快,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大,而參保農民繳費水平則保持相對穩定。由于繳費人數與繳費水平的不同變化趨勢,2016-2040年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增速減緩,甚至在2030年出現了總量減少的趨勢,在目標期末處于較低值。2023年,開始出現陜西省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超出新農?;I資規模的現象,且缺口隨時間推移逐年加大,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

綜上,需求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I資規模測算結果表明,在現行政策下,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在一定時期內(2010-2022年)能夠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但在新農保制度全面覆蓋之后,政策因素的激勵作用不再顯著。隨著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和養老需求的剛性增長,新農保現行制度框架下,陜西省的籌資規模將無法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因此,亟需通過對新農保關鍵制度參數的甄選、調整,模擬和預測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未來的變化趨勢,針對區域經濟差異化發展特征,進一步實現新農保籌資方案的優化設計。

五、優化方案設計

基于模型測算結果及其成因分析,結合新農保制度框架設計重點,本文選取個人繳費率與地方政府補貼率、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集體經濟補助率三類關鍵制度要素,分別進行參數的單一調整和組合調整,通過對不同調整方案下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測算結果及其變化的對比分析,優化設計適用于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籌資模式與籌資方案,以促進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在時間、空間上的合理匹配,實現新農保制度、財務的雙重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單一參數調整: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籌資優化方案設計

1.個人繳費率與地方政府補貼率

根據新農?,F行制度規定,目前新農保平均個人繳費率為8%。參考陜西省“寶雞模式”的繳費標準,新農保個人繳費率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30%,可將個人繳費率調整為兩種繳費水平:對于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個人繳費率隨時間推移由8%線性增長至20%;對于經濟發達地區,個人繳費率隨時間推移由10%線性增長至30%,其調整范圍符合新農保政策要求規定與試點地區實踐經驗,具有可操作性;從個人繳費率變化趨勢來看,隨著新農保制度的推進,更多農村老年人口受益,廣大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認可、滿意程度將會逐步加深,逐年提高個人繳費率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

現行政策強調,地方財政對新農保繳費群體在繳費期間每人每年補貼30元,補貼率不足1%,不到農民個人繳費率的10%,比例明顯偏低,難以在農村居民選擇參保和繳費檔次時發揮政策激勵作用。地方政府補貼金額直接影響農村居民的繳費水平,因而地方政府補貼率應隨個人繳費率變化作出適當調整。借鑒江蘇南通市新農?;I資模式——“地方財政補貼應當不低于當年農村居民最低繳費標準的20%”。因此,本文參照該作法,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設置兩種新農保個人繳費率與地方政府補貼率調整模式:調整模式(一)適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目標期間內,當參保農民個人繳費率為8%-20%,地方政府補貼率隨個人繳費率在1.6%-4%之間同步變化;調整模式(二)適用于經濟發達地區,目標期間內,當參保農民個人繳費率為10%-30%,地方政府補貼率隨個人繳費率在2%-6%之間同步變化,參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具體測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個人繳費率與地方政府補貼率”調整后陜西省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測算結果(單位:元)

圖3 “個人繳費率與地方政府補貼率”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調整模式一)

圖4 “個人繳費率與地方政府補貼率”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調整模式二)

由圖3、圖4可知,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隨著個人繳費率和地方政府補貼率的線性增長,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推遲了籌資規模不能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的年限,增強了新農保制度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能力。調整模式(一)測算結果表明,新農?;I資規模明顯擴大,但仍不能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2029年開始出現缺口且逐年加大,因此,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參保農民個人繳費能力不足,仍需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調整模式(二)測算結果表明,經濟發達地區參保農民個人繳費能力較強,加之地方政府補貼激勵機制的共同作用,使新農保籌資規模與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的缺口推遲到2034年才開始出現,且缺口差額較小,易于通過其他方式作出彌補。

2.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

《陜西實施意見政策》(陜政發[2009]55號)規定,中央財政補貼對60歲以上享受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老人提供每月最低55元補貼的基礎養老金,且應隨經濟發展與物價變動進行調整。因而,本文設置兩種基礎養老金調整模式:調整模式(一)適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將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為100元/月,占繳費基數的30%,用以彌補該地區農民個人繳費能力不足,達到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兜底作用;調整模式(二)適用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主要考慮基礎養老金的保值性,引入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用以補償通貨膨脹引發的基礎養老金保障能力下降,將2010年陜西省累計通貨膨脹率4%設定為基礎養老金調整系數。參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具體測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測算結果(單位:元)

圖5 “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調整模式一)

圖6 “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調整模式二)

由圖5、圖6可知,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選擇調整模式(一):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后,新農?;I資規模明顯增大,使新農保為經濟落后地區農村居民所提供的基本養老保障功能進一步增強,由于缺口出現的年限(2026年)比調整模式(二)(2031年)提前了5年,且缺口額度增加迅速,因而需考慮其他輔助措施以達到滿足養老需求的政策目標。對于經濟發達地區,選擇調整模式(二):由于引入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使新農保籌資規模整體擴大,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變化趨勢,符合現行政策中基礎養老金應隨經濟環境變化進行調整的規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償通貨膨脹給農村居民帶來的消費壓力。

3.集體經濟補助率

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集體經濟效益低下、甚至缺失,難以為新農保參保農民提供相應的繳費補助;而對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繳費補助在加強參保激勵效果的同時,有助于提高參保農民個人繳費標準,進一步促進新農保籌資規模的擴大和制度可持續發展??紤]到西部地區經濟仍處于發展時期,在集體經濟可承受范圍內,本文將集體經濟補助率設定為與經濟發達地區地方政府補貼率相等,并在2%-6%的范圍之內同步變化,參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具體測算結果如表5所示。由圖7可知,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增加集體經濟補助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總體有所增加,而由于集體經濟補助率隨參保農民個人繳費率同步變動,因此整體趨勢與現行制度框架下的籌資規?;鞠喾?2011-2015年,在新農保制度大力推進過程中,籌資規模快速增加;2015年以后,新農?;I資規模增速明顯減緩。由于集體經濟補助能力有限,對于新農保籌資規模的擴大作用并不是非常明顯,但是對于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促進參保農民提高繳費水平具有顯著的激勵作用,從而有利于間接擴大新農?;I資規模。

表5 “集體經濟補助率”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測算結果(單位:元)

圖7 “集體經濟補助率”調整后陜西省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

(二)組合參數調整: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籌資優化方案設計

基于單一參數調整的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測算結果表明:單一參數調整對于擴大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的作用極其有限,難以有效滿足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在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方共擔的現行籌資模式下,對于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地區,應采取不同策略進行新農保籌資規模參數調整。因此,本文將三類單一調整參數重新組合,分別設計適用于經濟欠發達、經濟發達地區的兩種籌資方案替代率(見表6),使得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能夠介于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與擴展養老需求的合理范疇之間,以有效規避制度風險、保證基金的足額支付,促進“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政策目標的實現。

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繳費能力有限、集體經濟補助不足或缺失,三方籌資機制中基礎養老金保障功能尤為重要,因而可將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方案設計為:以基礎養老金為主,農村居民個人繳費為輔,有地方政府補貼、無集體經濟補助的籌資模式;目標期間內,綜合替代率為39.6%-50.4%,平均綜合替代率為45%。而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居民經濟狀況較好,繳費能力較強,集體經濟可提供相應補助,因而可將經濟發達地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方案設計為:以農村居民個人繳費為主,基礎養老金為輔,有地方政府補貼和集體經濟補助的籌資模式;目標期間內,綜合替代率為30%-58%,平均綜合替代率為44%?;趦煞N籌資方案的組合參數調整后的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規模及農村居民基本、擴展養老需求測算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組合參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測算結果(單位:元)

由圖8、圖9可知,目標期間內,兩種籌資方案的新農?;I資規模均可滿足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需求,且未超出農村居民擴展養老需求,符合現階段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目標。具體而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新農?;I資規模能夠滿足農村基本養老需求,且在2022年以前略高于農村擴展養老需求;而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農保籌資規模同樣可完全滿足農村基本養老需求,且在2023年以前高于農村擴展養老需求;目標期間內,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農?;I資規模整體略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符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與農村實際情況,達到了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籌資優化方案設計目標。

圖8 組合參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保籌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經濟欠發達地區籌資方案)

圖9 組合參數調整后陜西省新農?;I資規模與養老需求變動圖(經濟發達地區籌資方案)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行制度及政策規定為依據,本文運用社會保障精算建模方法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新農?;I資規模測算模型,選取陜西省為例對模型進行應用,定量分析2011-2040年新農?;I資規模與農村居民養老需求及其變化,結果表明,目標期間陜西省新農保籌資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與增速減緩兩個發展階段,在制度初期(2011-2022年)籌資規模能較好滿足農村居民養老需求,而隨著時間推移,養老需求剛性增長,政策、人口影響因素顯著變化,現行制度框架下籌資規模難以維持養老需求的支付,存在嚴重的制度風險。

為了有效滿足農村養老需求,實現新農保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本文選取個人繳費率、地方政府補貼率、基礎養老金變動系數、集體經濟補助率四項關鍵制度要素,通過單一參數、組合參數調整,分析新農保籌資規模及農村養老需求及其未來變動趨勢,從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視角對新農?;I資方案進行優化設計,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1)增強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制度推進

根據“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的推進速度,以2010年陜西省新農保中央財政補貼金額(3.34億元)為基礎,結合人口預測結果,本文對陜西省2011-2015年新農保中央財政補貼金額進行匡算,其結果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老年人口激增,陜西省2011年中央財政需補貼金額為6.93億元,達到2010年補貼金額的兩倍;此后逐年增加,平均增長率為29%,到2015年制度全覆蓋時,中央財政補貼金額為應19.11億元(見圖10)。由此可見,加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進進程,擴大制度覆蓋率,需大幅增加中央財政補貼力度,使更多農村老年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進一步加強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認可、滿意程度,促使農村居民增強參保意愿,實現制度運行、發展的良性循環。

圖10 2011-2015年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央財政補貼匡算預測圖

(2)加強繳費補貼激勵效果,穩步提升個人繳費率

陜西省新農保試點地區抽樣問卷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具有強烈的參保意愿,對政策了解、認可程度提升明顯,但普遍選擇較低繳費檔次(主要集中于100、200元/人·年的低繳費標準)。這一矛盾現象的產生源于兩方面的原因:農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2010年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3794元,占當年人均純收入4105元的為92.4%),繳費能力有限;未來養老金待遇偏低,即使經過15年甚至更長年限的繳費積累,老年生活也難以達到較高的質量水平。

面對上述現實情況,可借鑒江蘇省南通市成功經驗,將地方政府負擔的繳費補貼與參保農民個人繳費金額掛鉤,使繳費補貼不低于個人繳費的20%(由本文測算結果可知,該措施可行有效),改善目前繳費補貼約占參保農民個人繳費10%、不到農村人均純收入1%的現狀,以彌補參保激勵不足、促使其選擇較高的繳費檔次,逐步提高個人繳費率。同時,為了保證農村居民參保繳費連續性,可隨繳費年限的增加,適當提高繳費補貼率,如個人繳費每滿5年,繳費補貼率提高1個百分點,形成繳費補貼梯度增長機制,有利于新農?;I資規模的穩步增長、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3)引入基礎養老金變動機制,增強養老金基本保障功能

近年來,我國GDP維持高速增長、居民物價消費指數快速攀升,《國務院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規定:最低基礎養老金標準應當隨國家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進行調整;地方政府可以根據該區域自身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參保農民繳費年限長短,決定是否增發基礎養老金,增發部分由地方財政負擔。然而全國普遍實行統一不變的基礎養老金發放制度,與政策目標相悖。

因此,應當引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變動機制,在全國范圍內,根據上一年度物價變動指數,對基礎養老金進行調整,以彌補通貨膨脹導致基礎養老金保障功能弱化的負面影響。而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參考當地生活水平和收入狀況,比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合理上調基礎養老金標準,通過對基礎養老金綜合調整,增強農村居民養老金基本保障功能、有效實現新農保政策目標。

(4)根據區域經濟差異,合理調整籌資模式

為了滿足農村居民基本和擴展養老需求,確保新農保制度試點擴面的順利推進,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堅持個人繳費、政府補貼、集體補助三方共擔籌資模式不變的前提下,對新農保內部籌資比例進行適度調整。根據組合參數調整測算結果,本文提出具有地區差異性特征的籌資優化設計方案:經濟欠發達地區適用“基礎養老金保障為主、農村居民個人繳費為輔、地方政府適當補貼”的籌資模式,經濟發達地區適用“參保農民個人繳費為主、地方政府根據個人繳費年限和繳費檔次進行不同水平補貼的激勵機制、集體經濟提供與地方政府相同比例的補助金額”的籌資模式。

[1]Karsten Jeske,Sagiri Kitao.U.S.Tax Policy and Health Insurance Demand:Can A Regressive Policy Improve Welfar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9,56(2):210-221.

[2]Jessica K.M.Johnson,John B.Williamson.Do Universal Non-Contributory Old-Age Pensions Make Sense for Rural Areas in Low-Income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6,59(4):47-65.

[3]梁 鴻,褚 亮.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兩種觀點的比較——兼論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的模式選擇[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4):58-66.

[4]Anna M.Zajicek, Toni M.Calasanti, Edward K.Zajicek.Pension Reforms and Old People in Poland:An Age,Class,and Gender Lens[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07,21(1):55-68.

[5]Vidal-Meliá C,Domínguez-Fabián I,Devesa-Carpio JE.Subjective Economic Risk to Beneficiaries in 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Accounts(NDC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6,73(3):489-515.

[6]Valdés-Prieto S.Securitization of Taxes Implicit in PAYG Pensions[J].Economic Policy,2005,20(42):215-265.

[7]John B.Williamson,Fred C.Pampel.Old-Age Secur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鄧大松,薛惠元.新農保財政補助數額的測算與分析——基于2008年的數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38-42.

[9]楊立雄.建立非繳費的老年津貼——農村養老保障的一個選擇性方案[J].中國軟科學,2006,(2):11-21.

[10]申 策,John Williamson.中國農村老年人最低社會養老金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的社會效益[J].中國農村經濟,2006,(8):50-55.

[11]林 義.破解新農保制度運行五大難[J].中國社會保障,2009,(9):14-16.

[12]楊翠迎,米 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于有限財政責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構想[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1-7.

[13]張芳芳.論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籌資結構[J].法制與社會,2010,(17):222.

[14]米 紅,王 鵬.新農保制度模式與財政投入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保障,2010,(6):28-30.

[15]劉昌平,殷寶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貼機制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現收現付平衡模式的角度[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35-40.

[16]周 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基本養老金仿真學精算模型[J].上海經濟研究,2009,(7):17-24.

[17]楊德清,董克用.普惠制養老金——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一種嘗試[J].中國行政管理,2008,(3):54-58.

[18]張思鋒,雍 嵐,封鐵英等.社會保障精算理論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2-234.

猜你喜歡
養老
養老生活
環球時報(2022-05-19)2022-05-19 17:17:09
老了,何以為“家”——雁塔區回應“養老之問”
當代陜西(2021年19期)2021-11-27 09:21:04
養生不是養老
基層中醫藥(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養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瑞士人“搭伙養老”
華人時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1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房產與養老
養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多方融合推進健康養老
中國衛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8
全面深化養老體制改革
全球化(2015年8期)2015-02-28 12:39: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天堂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在线|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精品一线天| 她的性爱视频| 精品国产91爱| 一级毛片免费的|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热久久国产|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蜜臀|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www.精品视频| 激情乱人伦|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无码'专区第一页| 婷婷色中文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欧美一级片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中文字幕 91| 欧美在线网| 国产精选自拍|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2022国产无码在线|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色成人综合|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91精品综合|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主播喷水|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91色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午夜视频|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二区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色老头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