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豐
(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天津 300191)
天津市區某工程采用鉆孔灌注樁梁板式基礎,基坑開挖面積近5 000 m2,開挖深度8 m,其中電梯井部位開挖深度10.5 m。電梯井位于基坑內東南部,距圍護結構的垂直距離均超過15 m?;硬捎玫膯闻?局部雙排)φ700 mm深層水泥攪拌樁相互搭接作隔水帷幕,帷幕入土深度15 m,穿透了潛水含水層,坐落于相對隔水層中?;咏邓捎没炷凉芫邓芫疃纫话銥?2 m,在電梯井及集水坑部位井深為14 m。
該工程于2010年4月進行巖土勘察,鉆探后所有鉆孔采用粘土球封孔。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屬沖積—海積平原地貌,地勢平坦,淺部地層分布及巖性特征見表1。
該工程自2011年4月開始降水,降水方式為基坑內管井降水,持續近半年時間。雨季過后,于2011年10月初開始土方開挖至-8 m深度,并打墊層。2011年10月22日開挖電梯井部位的土方,挖至-10.5 m深度;但隨即發現電梯井一側的土坡坡腳處向外透水,涌水量達到每小時約2 m3。伴隨透水,23日開始發生電梯井邊坡土體側向滑移塌方,導致局部墊層下出現空洞。后來施工單位在電梯井底部開挖了一條盲溝,將涌出的水引入電梯井內的一口管井中,并持續向外抽排。

表1 地層巖性特征表
采用排除法進行本次基坑透水滑塌事故原因分析排查?;悠矫媸疽鈭D見圖1。

根據在基坑現場所見,個別鉆孔灌注樁的樁頂潮濕,有地下水順樁體緩慢上滲的情況,因此懷疑透水是承壓水突涌上返導致的。但根據地質勘察資料,承壓水水頭高度15 m,電梯井部位開挖深度10.5 m,抗突涌驗算安全系數1.4,是安全的。此外,所有鉆孔進行了封孔處理,而且勘察時間距離基坑開挖有一年多。綜合上述分析,排除承壓水向上突涌破壞的可能。
本次開挖的電梯井并不在基坑邊緣或角落,其與基坑邊隔水帷幕的垂直距離均大于15 m,且根據現場監測的數據,隔水帷幕未見漏水。因此,本次透水事故排除基坑隔水帷幕漏水的情況。
現場查看涌出的水中攜帶的泥砂,均為灰色粉土、粉砂顆粒,未見黃色砂粒,結合土方滑塌的情況,判斷是③2粉土層發生滲流,滲透出的水攜帶泥砂逐步形成管涌通道,進而導致粉土發生側向滑塌。但是,理論上,隔水帷幕已將基坑內③2粉土層封閉,管井深度超過電梯井開挖深度,長時間的降水應已將其中的地下水疏干,為何還有流量較大的水滲出,為找到原因,對電梯井內及其周圍的幾口管井進行了井內水位、有效井深的實測,數據見圖2。

根據實測結果可知,電梯井外圍管井的水位比電梯井基底高出了1.7 m~1.9 m,且各管井底部泥砂淤積嚴重,其有效井深未達到電梯井基底以下。分析其原因:1)電梯井外圍管井深度設計有瑕疵,未設計成潛水完整井;2)根據降水井施工隊伍的反饋,管井回填濾料為礫砂夾礫石,其粒徑與含水層粒徑不匹配;3)降水過程中對管井的維護不到位,忽略了定期清淤洗井,導致泥砂淤積越來越多。由于這些原因,使得基坑降水時間雖然長,但坑底下③2粉土層的水并未疏干,開挖電梯井后,水往低處滲流,逐步匯成管涌并導致土體滑塌。
針對上述查到的透水原因,通過對降水井的調整和維護進行處理。在塌方土體外側鄰近位置施工一口新管井(見圖1),井深14 m;由于含水層③2粉土層的粒徑主要是0.075 mm左右的粉粒和粉砂粒,按濾料粒徑取含水層篩分粒徑的5倍~10倍的原則,采用中粗砂與礫砂均勻混合作為濾料回填。同時,對電梯井外圍的管井進行清淤洗井,使其有效井深接近12 m,能達到電梯井基底以下。在此施工過程中,適當控制電梯井內管井的抽水頻率和幅度,一定程度上減小地下水的滲流速度,避免土體滑塌加劇。
電梯井外圍管井清淤洗井完畢以及新增管井施工完成后,開始降水,使井中水位能穩定保持在電梯井基底以下。此時,電梯井內管井暫可不抽水,作為觀測井觀察滲流情況。經過外圍管井幾個小時的降水后,滲流量明顯減少,直至停止。這說明前面分析的滲流原因是準確的,采取的處理方法也合理。
通過對本基坑透水滑塌事故分析處理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有以下幾點體會值得類似工程參考借鑒:
1)降水井的深度要按基坑開挖最深部位以及地質條件綜合確定;要保證降水漏斗形成的地下水位線低于基坑的最深部位,如電梯井、集水坑等;同時降水井的深度不宜超過隔水帷幕,否則將加劇越流補給;2)濾料的級配應充分考慮含水層巖性及粒徑,對粉土為主含少量粉砂的含水層,濾料應以中粗砂與礫砂均勻混合配制;3)基坑施工中要密切關注井內水位及泥砂淤積的情況,做好記錄,及時進行清淤洗井,確保降水井有效深度滿足降水設計的要求;4)要根據基坑施工部位以及各降水井的水位情況,合理協調各降水井的抽水時間的頻率,防止因降水不協調導致局部形成較大水力坡度而誘發透水滑塌事故。
[1]JGJ 120-9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S].
[2]JGJ/T 11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S].
[3]姚天強,石振華.基坑降水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劉國彬,王衛東.基坑工程手冊[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