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擇校的實質就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重點小學、知名中學、理想大學,是許多父母給孩子設計的人生“三步曲”。
學生追求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亂象叢生的擇校風,隨之相伴的是以“助學費”、“建校費”等名義不規范的收取各種費用,更加暴露出教育的危機與困惑。
擇校是一種教育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有經濟的因素、學校文化的因素,也有家長的因素。為此,我們請專家對目前擇校的影響進行分析,給出解決方法,不能讓擇校熱愈演愈烈,讓我們的學生最終成為犧牲者。
對話人: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 金燕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河西區教育局副局長 孫惠玲
青少年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孫云曉
廣東省政協委員 孟浩
浙江省特級教師、象山三中副校長 周良華
滁州市第三中學校長 孔德勝
《西部大開發》雜志社記者、欄目主持人 張永軍
退休干部 吳成根
學生家長 鄭女士

消除“擇校風”絕非易事。
破解困擾中國教育界多年的“擇校難題”,我認為:其一,要有責任心。政府職能部門,要有責任、有義務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努力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二,要明確政府是教育工作的責任主體。政府要統籌協調解決教育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要確保教育費附加征收到位并投入教育使用,給錢不給壓力,給政策不給“條子”。其三,要堅持改造薄弱學校的決心不動搖。“不搞錦上添花,只想雪中送炭”,加大對薄弱學校的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力度,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突破口和關鍵所在,是遏制“擇校”現象的治本之策。

解決“擇校風”關鍵在“校”不在“擇”,增加教育投入是實現教育公平和均衡的前提。受各種因素影響,不同學校之間存在差距,辦學條件、辦學傳統等方面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想給自己的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擇校”現象也會因學校特色與個體需求等因素而長期存在。
要解決好擇校風的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加大地區財政收入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份額,保證對薄弱學校的投入力度,保證大部分人的機會均等;充分發揮民辦學校的作用,做好管理工作和配套措施改革。
而校長、教師流動機制為教育均衡發展帶來了活力。然而,教師的績效考核制度仍然存在漏洞。擇校主要是擇教師。績效考核對普通教師和學校領導畸重畸輕,教師的待遇提不上去或者地區間、職業間存在較大差距,也會導致師資水平的不平等甚至師資力量的流失。

2012年7月7日,湖北武漢,家長冒著酷暑帶小孩在武漢實驗外校小學部等待小學一年級入學測試。據了解,武漢實驗外校小學部今年有5000多人報名,本部僅招240人,約23個人錄取一人,堪稱武漢市“最熱門小學”。

“擇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校與校之間的巨大落差必然導致擇校。”擇校風打破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則,使升學制度由原來的“分高者上”成為變數很大的“綜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數,也包括家庭經濟實力和社會關系。對于富裕的家庭來說,交上高昂的擇校費,意味著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對于貧困家庭來說,則面臨著借債上學。這種情況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則。
如何遏制擇校風?必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那就是走擴大優質資源和均衡發展之路,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他還建議,中小學特別是小升初的標尺要盡量簡明、統一,要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

兩點漏洞:
一是擇校費的收取問題。義務教育階段雖然已有明文規定不準收取擇校費,但實際上許多學校都以“助學費”、“建校費”等名義收取,而且收取的方式也十分不規范,存在不少問題。
二是擇校費的使用問題。如果說收取擇校費是迫不得已的舉措,那學校收取的這筆錢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教育發展,還是被不合理地利用?甚至是被部分人中飽私囊?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對擇校費的流向管理非常必要。目前擇校費作為一些學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具體的收支狀況既沒有進行財務公開,也沒有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更沒有納入審計,是不正常的。
三點建議:

2012年6月22日,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小升初”招生電腦派位在全市12所民辦初中及南京外國語學校舉行。盡管近幾年教育部門不斷加大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力度,嚴控并逐年減少擇校生人數,然而對于名校的向往仍然令許多家長牽腸掛肚。圖為家長在南外公布的考生名單前尋找自己孩子的名字。
一是制定相關法規,把擇校費納入管理軌道,合理安排擇校費資金的流向、幅度和方式,如制定相應比例用于發展本校的教育事業和用來向“薄弱學校”輸血,以及合理地給教職員工發放津貼和獎金,并確定哪些類型的資金使用屬于不合理。
二是各地政府應該立項監督擇校費收支狀況,控制不合理的資金使用情況,杜絕個人中飽私囊的行為;學校自身也要將相關財務信息公開化,公開擇校費的流向、用途,保證信息真實透明。
三是學生家長有權查詢擇校費的用途。當家長提出查詢要求時,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

擇校帶來最大的害處就是教育的失衡。
要想解決“擇校風”,從根本上還得教育主管部門加大教育經費的分配比例,各種教育費用要優先向薄弱學校、新建學校傾斜。要防范一些地方由于利益驅動,仍把有限的教育資源向名學校傾斜,進一步拉大校際差距。推行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無差別”,在對中小學校布局進行合理調整的基礎上,確保中小學校從校舍、場地到教學設施等方面基本做到標準化、均衡化和規范化。其次開展實質性的校長、教師交流制度,使交流面覆蓋到所有學校。尤其是讓名校的校長和教師帶組織關系到薄弱學校進行任職和任教,促進普通學校的發展和進步。通過人員的流動,使得各學校的教師配備,在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及骨干教師數量方面逐步達到均衡。

家住農村的,想辦法把孩子送到城區讀書,家住城區的,也想替孩子選擇一所理想的學校。盡管受種種條件限制,一些家長的“擇校”愿望不能實現,但這種強烈的愿望在家長心中確實存在。我認為,家長心中存在“擇校”愿望,這是好現象,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這種“擇校”趨勢不可阻擋。
農村家長希望把孩子送到城區來上學,這個想法完全可以理解。試問,農村和城區的教育資源真的能做到一樣好嗎?即使教育部門努力把師資均衡調配,即使政府把農村中小學的硬件設備建設得和城區中小學一樣好,也無法做到農村的整個大環境和城區的整個大環境一樣好。所以,在政府沒有能力把農村和城區的教育環境搞得一樣好時,應該承認現實,面對現實,滿足農村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城區上學的愿望。可以借鑒外地成功的做法,把農村的學校搬到城里來。
另外,如何解決家長“同城擇校”的愿望?我認為,政府完全有能力把城區學校搞均衡。目前,我們城區每一所學校的校舍都不錯,家長想“擇”的主要是師資。一個小小的城區,可以實現全城教師統一調配,做到師資均衡。假如師資均衡、硬件設備也差不多,家長自然樂意就近入學了。
公辦小學與初中的“擇校”亂象,一直是阻礙教育公平的“頑疾”,究其根源,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據說在某大城市,拿到一個公辦小學“擇校”名額,“標準價”為2.5萬元(九年制3.5萬元)。光出錢沒有用,還必須托關系。
公辦學校本就該服務于附近的居民,“擇校”有違教育公平。“以權擇校”、“以錢擇校”是百姓最不滿的行為之一。有的家長“拉關系、遞條子”,“擇”了學校后,還想“擇”老師、“擇”座位,真是“擇無止境”。
與“特權擇校”相比,用市場化手段可以避免權錢交易與暗箱操作,但也將導致金錢比拼,變成另一種不公平競爭。
治理“擇校”亂象必須“治本”,包括切實增加教育投入,義務教育法定的支出不留缺口;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扶持發展民辦學校,滿足百姓多樣性的教育選擇;合理分配優質高中招生名額,讓每個初中學生均有公平選擇機會。
“擇校熱”由來已久,盡管年年想遏制,卻年年都成為熱門話題,已成為教育改革面臨的一大難題。“擇校熱”帶來的問題顯而易見,它不僅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公平原則,阻礙了區域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還可能引發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的不規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擇校”,歸根到底爭搶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透出家長們的盲目攀比之風。一些家長舍近求遠,希望把孩子送進“名牌”學校,這樣,自己的臉上也有光彩。因此,解決問題的良方,首先就在于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教育資源的均衡布局,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優質教育資源應向薄弱學校雪中送炭。作為分配教育資源“蛋糕”的政府,態度必須鮮明,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化配置,盡快補齊弱校教育短板,硬件軟件都要跟上,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沒有扶不起來的學校,就看你怎么去扶。其次,政府要嚴把準入“門檻”,切不可為了照顧家長的“面子”而使“擇校熱”升溫。
擇校風現在是全國的普遍問題,我們的家長應該認識到,上好學校≠接受好教育≠成才,家長在對待給孩子擇校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軌跡,遠遠不是一所名校所能決定的。擇校風勁吹,一方面說明我們的優秀教育資源的匱乏和分配的不均勻,另一方面說明家長不能以一個理智的心態去面對諸如此類的現實問題。名校和社會辦學機構的勾結,則更為擇校風潮推波助瀾。
學校成了企業,校長成了老板,孩子上學成為和學校的一場交易。“交錢上學,多交錢上好學校”的潛規則慢慢形成,成為“義務教育”口號底下真正的游戲規則。而現在擇校問題主要是以縣(區)為單位,雖然主管單位里有原則性的意見,但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義務教育的區域、校際之間差距過大,客觀上助長了“擇校風”,使得《義務教育法》“免試就近入學”的規定流于形式,使得家庭教育支出直線上升。均衡發展若無硬措施下工夫推進,擇校風則難剎。

2011年3月1日,遼寧沈陽,沈陽杏壇小學教育集團成立儀式在沈陽杏壇小學教育集團東站校區舉行。這也是沈陽成立的首個小學教育集團。沈陽治理“擇校熱”再出新招,通過“集團化辦學”新模式,推動教育發展優質均衡。
民辦學校按成本收費無可厚非,現在的問題是:一是正常學費之外的隱形收費普遍存在;二是為了入學提高競爭力家長的校外教育支出金額龐大。
擇校有什么標準?為什么會愈演愈烈?如何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如何約束“名校”的招生行為?要讓學生和家長心服口服,是我們在整個構架、縱深、制度、方向的政策設計上必須考慮的。
主持人語:
通過各位專家和老師的深入分析,我們明白發展義務教育是政府的事,推動教育均衡自然還要靠政府這只“手”。擇校風與生源有關,與制度傾向有關,人為設置重點學校,就會形成“好生源—好財源—好師源—好學校”的怪圈。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重點學校、中心學校的“迷信”思維,在短期內不會因為薄弱學校的改造而改變,必須要有嚴格的制度和執行力作保障,促進各校生源質量大體均衡。
要想徹底遏制直接影響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關鍵還是要抓住“牛鼻子”去做工作——加強薄弱學校建設,進一步通過優化學校布局調整、優化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均衡公平發展、盡最大努力消除校際間發展差距和不平衡,讓弱校發展壯大,讓強校發展出特色,進而讓教育資源得到均衡配置,家長自然不愿意冒著掏高價、爭位置、跑遠路等成本去“擇校”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加強公益宣傳教育,規范招生行為,加強家長科學教育觀念的確立,并科學落實就近入學制度,“擇校風”就不會再云天霧地的瘋狂了。
一把手掛帥:發展義務教育是政府的事,推動教育均衡自然還是要靠政府這只“手”。銅陵市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由市委書記親自掛帥推動,而光靠教育局長是推不動的。
取締“掛戶”:銅陵市由紀委、教委、公安局、監察局四部門聯合就市一中初中招生問題出臺文件,明確禁止“掛戶”等行為。由四部門聯合出臺文件治理擇校,這在全國很可能絕無僅有。
遏制“中考移民”: 銅陵市教育局出臺文件,加強了初中學生學籍的管理,要求“人在籍在”,明文規定在畢業學校就讀滿兩年的學生方可享受切塊指標,且初二、初三的學生原則上一律不得轉學。
治本之策:從1996年起,銅陵市教委陸續從市區中學及教委機關調骨干到周邊薄弱學校任職,錢在其次,人才是第一要素,好校長向下派在銅陵是一個鐵律,畢竟一個校長決定一所學校,提升薄弱學校的競爭力才是“治本之策”。
提升薄弱學校的競爭力:銅陵決定走創新辦學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路子,以增強每一所學校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銅陵市教育局精心組織了視導組,每所學校輪流去查看備課、作業批改情況,分頭聽課,并通過教師、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校長訪談、教研員和教師面對面交流等形式,多方面了解被視導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思路,然后給學校提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方案。
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銅陵在堅定不移地執行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就近入學”政策的同時,強力推出示范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實行示范高中指標切塊分配制度,以此抑制家長的小升初擇校熱、轉學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