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1月份,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本刊推出了封面報道《美麗中國》。“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最終目標。黨中央“美麗中國”的提出,是建立在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后果上所做出的反應,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重大決策,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充實,將成為未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關鍵詞。報道刊發以來,助推了“美麗中國”討論的熱潮,本刊摘選了一些主流讀者在不同場合的聲音。
長期以來,在領導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人民群眾的溫飽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滿足。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生態需求,就是要還大地以綠水青山,還老百姓以綠色家園,使我們的全面小康社會更加美好。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健康水平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呈現出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的轉變趨勢。
當前,中國社會正步入一個特殊的環保敏感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環境問題的上訪、信訪量居高不下,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也不斷增多,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建設美麗中國,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求,維護人民群眾生態利益。這不僅是我們黨對人民群眾迫切訴求的現實回應,而且將使我們執政的群眾基礎更加深厚堅實,實現永續發展、長治久安。
——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李軍
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是我們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形勢,建設美麗中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委書記羅志虎
生態文明是一種更高形式的文明,要想為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就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破解地方發展難題的出路所在。
——廣西賀州市委書記彭曉春
邁向美麗中國的路徑,首先離不開環境保護。實現這樣一個宏偉目標需要堅持生態文明指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我深信,未來我國環境保護的法規政策執行將更加有力,投入將大幅增加,美麗中國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湖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蔣益民
生態文明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乘涼”而“種樹”。可持續發展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綠色發展是增加更多綠色投資,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
改革發展讓我們擺脫貧困,我們不要山清水秀卻貧窮落后,但是強大富裕環境質量很差同樣不是美麗的中國。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
建設“美麗中國”從生態文明起步合情合理。但“美麗中國”不應只局限于環保,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都是“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尤其期待兒童能夠享受足夠的營養餐,街頭不再有流浪兒童,因為兒童是“美麗中國”的未來。
——新浪微博@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