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永軍
城鎮化是中國當前最大的結構調整,最大的內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紅利。城鎮化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要把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些轉移的人口需要住房、醫療、就學等,還需要耐用消費品,這樣可以拉動消費。所以城鎮化的問題如果處理得好,既可以拉動投資,又可以拉動消費。中國將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農村,因為農業比較效益較低,農村消費水平低,要想大幅提高消費水平比較難。所以提高城鎮化水平,使一部分農村居民轉化為城鎮居民。這是擴大內需的主要途徑。
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孤立地進行城鎮化建設,而是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是工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通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產業布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三是通過信息化、高新技術使用和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四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工業化、產業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本。
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不能再走以往老路,不能搞一哄而上“大躍進”式的推進。要科學合理規劃,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承載相適應;要從以物為主的硬建設走向以人為主的軟建設;要從單一追求速度走向速度和質量并重。
城鎮化本身是不能帶來就業和消費的,只有經濟、科技和實業生產本身的發展,才能帶來就業,才能增加人們的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城市,從而促進城鎮化擴張,所以不能本末倒置。
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其布局還要跟區域發展相協調。必須因地制宜,根據發展階段不同,合理推進城鎮化。只有均衡協調城鎮化才能健康持續發展。城鎮化不意味著都去大城市,要切實糾正大城市病,在中心城市旁邊是衛星城,形成一個城市群,協調發展。
在城鎮化發展中,要按照區域環境承載力確定城鎮化發展的藍圖,這樣才能保持城鎮化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協調。
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人的城鎮化”。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戶籍城鎮化水平尚低,人口城市化大大低于土地城市化,戶籍城市化又低于人口城市化,這是結構上最主要的偏差。調結構的關鍵就在于調整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這就要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城鎮化的難點,也是提高城鎮化率的根本。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其發展的滯后直接影響了城鎮化的質量,城市中形成了“新二元結構”,農村呈現空洞化趨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代價。
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是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必由之路。一要盡量放寬現有戶籍制度,二要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三要提供農民能夠接受的房價;四要構建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要注重提升城鎮化質量,切忌“貪大求洋”。我國當前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發展的系統性、科學性不強,這些問題限制了城市承載能力的有效提高,限制了勞動力和人口向城市的進一步轉移,也不斷提高了制造業、服務業在城市發展的成本。
傳統的“規模擴張式”城鎮化質量并不高。一是在布局上出現盲目性,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缺少銜接;二是城鎮人口和消費在增加,但城鄉二元結構卻沒有根本改變,大量農民工進城卻不能落戶、建設城市卻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戶籍制度等藩籬阻隔在城市之外;三是城鎮化的過程中,污染增加,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之間出現脫節。
未來的城市化,一要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著重抓好城市發展長遠規劃,建設好城市基礎設施。二要加快提高城市公共服務的能力和社會管理的水平,支持城鎮戶籍的進一步放開,使有條件的農民工盡快成為城鎮戶籍居民。
應積極打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保護歷史遺存,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避免“貪大求洋”、千城一面的城鎮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