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鄧小平在1984年完成了他對小康社會的新定義。歷經30多年實踐,從小康社會——總體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完整路線圖逐漸成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下8年了。
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后一程該如何走?胡錦濤指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個小康國家由遠及近的過程,正是重新構建一個和諧社會的過程。可預見的是,未來的十年,甚至未來的百年之中,在全面小康建成之后,我們還將賦予“小康”更多的內涵。而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現代化之路的探索將永無止境。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式。若干年前,中國的問題大多是因為發展不足而導致的,比如普遍的物質匱乏。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發展同時意味著風險的疊加,很多問題不是靠發展可以解決的,因為它正是現代化的制造物。“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命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松動了。當下的時代提出的課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尋求一種更有智慧的發展?發展是越快越好嗎?對產品更新換代速率的追求是否應該讓位于物盡其用的原則?如此等等。

腐敗是致命的政治毒瘤,關系到執政者(不管他屬于哪個階級)的生死存亡,這幾乎是歷史不斷重復上演的故事。因此,發生腐敗并非“中國特色”,任何一個清醒的執政者無不重視反腐敗。要真正遏制腐敗,就不能回避也不可能繞過權力體制這個根本問題。腐敗與民主成反比,民主的程度越高,腐敗的程度越低。因此,遏制腐敗的根本途徑是發展民主,限制權力。

貧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扶貧開發事業,并將其貫穿于整個十八大報告的相關論述中。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為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指明了方向。
26年的扶貧開發,使2億多人口脫貧,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而被聯合國專家判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甘肅中部實現大面積脫貧,更是被學術界稱為我國扶貧開發的發祥地和首創者。“甘肅式扶貧經驗”的啟示和意義究竟幾何?

在陜甘寧、贛南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大別山振興”的呼聲越來越高。考慮到此前集中連片貧困區,以及聞風而動的各地政策,大別山正從曾經的“政策女兒區”,走向政策高地。不過,在環境資源的限制下,對“大別山振興”的期待,其實更多是期待它能回答大別山的一系列問題:大別山在哪里?從扶貧到開發之路怎么轉?大別山的中部意義何在?需要什么政策?會有一個旅游特區嗎?如何吸引更多企業家?下一站是否是大別山,還需等些時日。安徽、湖北等地卻早已行動起來,探索著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