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就需要考慮怎么去解決農民逐步市民化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不解決,會給今后經濟社會帶來很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所涉及的問題有:
第一個問題是就業問題。從實際情況看,只有大量處在服務業的中小規模民營企業,甚至微型的民營企業才有可能提供這么多的就業機會。于是,制度上的改革方面一定要鼓勵中小型、微型的民營經濟,這才能跟推進城鎮化的要求和目標相一致,否則就很難解決就業問題。不能就業,就會出現逆城鎮化的現象,這是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住房問題。農民工整體進入城市的住房狀況如何,有關部門曾經做過比較大規模的調查,從2011年的情況看,調查的結果是這樣的:進城的農民工住宅由用人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占比51%,由農民工自己在城鄉接合部或者城鎮中租住農民住房的占47%,真正擁有自有住房的外來農民,在城鎮中不到1%;進入城鎮以后,繳納了住房公積金的農民工占比不到3%。現在進入城鎮的農民工總量大約在1.5億-1.6億人之間,后續還要來人,到底采取什么辦法解決這么多人的住房問題,我想這確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必須解決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應該說并不樂觀。企業用工之后,特別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現在大量采用的都是通過勞務公司轉借的用工,直接由企業和用工者簽訂合同的比重非常低,導致農民工進入城鎮,進入企業之后,參與城鎮社會保險的比重非常低。按有關部門去年的統計,2011年,進城農民工加入城鎮養老保險的比重16%多一點,加入城鎮醫療保險的比重18%多一點兒,加入企業工傷保險的比重最高27%,加入當地失業保險的比重比較低只有9%多一點兒。
第四個問題,農民工進城一定會帶來隨遷子女的就學問題。
推進城鎮化絕不是意味著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樓房的多建,一些實實在在關系民生的問題必須解決好,否則這個城鎮化是很難持續向前推進的。
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新型城鎮化需要解決三大問題。首先,城市土地擴張要與農業人口轉移相結合,不能單一的擴張城市、大搞建設。其次,城鎮化要與產業轉移相結合,實現產業在城鄉間、地區間合理布局。第三,大城市要與中小城市及城鎮協調發展。

農業人口不能順利向城市轉移,一方面阻礙了中國工業化質量的提高,對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農業的規?;彤a業化,使得商品價格主導的物價上漲壓力始終不能消除。
當前,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已經成為制約內需擴大,制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工業化、信息化步伐的突出瓶頸,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而城鎮化發展滯后,導致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受限。

分析當前城鎮化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市發展缺乏長遠規劃,降低了城市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普遍滯后,城市基礎設施在搶工期、壓成本背景下往往質量下降,受任期內追求政績目標的影響,很多城市建設項目存在短視、隨意的問題。凡此種種,嚴重制約了城市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二是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社會管理能力明顯不足,形成公共產品供給和社會管理能力方面的瓶頸,制約了城鎮戶籍的放開速度,也制約了城鎮化步伐。

目前,我們的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存在過度“土地城鎮化”傾向,資源浪費嚴重。二是存在資源過度聚集傾向,發展嚴重失衡。三是存在強制力推動城鎮化的傾向,城鎮化成果未能在較大范圍內有效共享。四是存在封閉式推進城鎮化的傾向,造成城鎮內部的新二元結構。五是存在生態環境負荷過重可持續能力不足的問題。六是存在城市化總體不足的問題,人口結構調整步伐滯后于就業結構的現狀。
健康城鎮化發展必須遵循發展過程的科學性、發展方式的集約性、發展目標的宜人性、發展成果的共享性等基本內涵。要切實轉變城鎮發展方式,注重城鎮功能的完善,實現城鎮發展過程高度尊重相關利益主體的權益和感受,發展目標高度符合市民福祉提升的要求,發展成果由相關利益主體高度共享。

要推動人口向城鎮集中的核心動力在于能夠獲得比農村更高的勞動報酬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推動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的核心動力在于能夠獲得比農業和農村領域更好的要素收益。要嚴格控制城鎮規劃面積,把舊城改造作為城鎮發展的重點,積極開發高層建筑,嚴格控制別墅和多層建筑,積極推動人口集聚,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以增加城市建成區單位面積人口數量,提高對城鎮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是健康城鎮化的基本特征。要使土地非農化收益必須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和失地農民共享;要使城鎮發展的成果必須由城鎮居民和外來移民共享,不斷降低城市進入門檻,提高外來人口獲得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要積極實施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力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城鎮的經濟承載力。
推進健康城鎮化要遵循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協調推進、社會整合與城鎮化協調推進、公共服務與城鎮化協調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化協調推進的基本路徑。
逐步轉向消費主導、服務業主導和經濟主導型轉變,遵循人民期望,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城鄉,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人口向城鎮集聚的關鍵動力在于經濟發展。要增強城鎮對鄉村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增強鄉村人口流入城鎮的能力。要著力推動遷入人口文化素質的提升以及生活習慣的現代化,以適應城鎮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要求,努力消除文化隔閡,解決城鎮居民對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文化歧視,促進平等交流和緊密融合,營造平等接納遷入人口的社會環境。要與人口遷移相適應,不斷擴張公共服務網絡,相應地延伸行政管理、公共服務范圍,特別是加快城中村居民生活、工作、居住方式的城市化步伐,實現城鎮居民基本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的逐步趨同。要實現基礎設施的全覆蓋,實現基礎設施的完善性,建立穩定、安全和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
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必須依托行政管理體制、城市建設體制、利益分配機制的創新,依托在城鎮化動力機制的轉變,完善決策制度、創新土地制度、強化規劃權威、保護農民失地權益,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城鎮化模式賴以存在的基礎,形成健康城鎮化的保障和推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