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榮 鄭贛紅 顏勝君 吳菊梅
1.江西省德興市中醫院手術室,江西 德興 334200;2.江銅集團(德興)醫院內科,江西 德興 334200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慢性氣道炎癥和進行性肺功能下降是其重要特點,其發生、發展與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炎性細胞因子密切相關。由于其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重,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他汀類藥物具有抗炎及抗氧化作用[1],因此筆者采用氟伐他汀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觀察其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及IL-6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1月~6月江西省德興市中醫院及江銅集團 (德興)醫院呼吸內科門診40例COPD患者,其中男27例,女 13 例,年齡 52~78 歲,平均(64.5±7.5)歲。 COPD 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擬定的標準[2],且均處于穩定期,受試前6個月內未接受吸入或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沒有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實驗前1個月內無呼吸道感染病史,不合并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急慢性腎病、高血壓、肝臟病、代謝性疾病或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未合并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等其他肺部疾病。1個月內無急性加重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因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將COPD穩定期患者分為兩組:氟伐他汀組和對照組各,每組20例,對照組常規給予糖皮質激素加支氣管舒張劑治療,氟伐他汀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氟伐他汀20 mg,每晚頓服;兩組療程均為6個月,于治療前、后測肺功能及IL-6的水平。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P>0.05);氟伐他汀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氟伐他汀能夠降低IL-6水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IL-6水平比較(,ng/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IL-6水平比較(,ng/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氟伐他汀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氟伐他汀組對照組20 20 4.8±1.5 5.1±1.6 4.2±1.8a 4.7±1.7b
兩組治療前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氟伐他汀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氟伐他汀能夠延緩肺功能的下降。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炎癥為中心的多因素所致疾病,炎癥因子在COPD慢性炎癥中起重要作用,炎癥細胞產生的炎癥因子系列作為COPD的研究熱點及新的治療靶點而備受關注。近年研究表明:細胞因子網絡和免疫功能紊亂與COPD關系的探討受到重視,TNF-α、IL-10、IL-6、IL-8等在機體炎癥和免疫調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重要炎癥因子和免疫介導因子的TNF-α、IL-6、IL-8可能與COPD的病理過程有關[3-4],其中IL-6為重要的致炎細胞因子,誘導肝細胞表達CRP(C-反應蛋白)、肺上皮細胞生成黏蛋白;肺功能損害越嚴重,IL-6循環水平越高。COPD急性加重期氣道炎癥導致氣道阻力進一步增高,氣流阻塞加重,肺功能進一步下降。目前治療COPD及延緩患者肺功能的惡化,提高生活質量的藥物作用有限,因此如何延緩、甚至逆轉COPD肺功能的進行性下降,成為治療COPD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COPD的治療有了較大的進展,盡管現有藥物尚不能改變COPD肺功能下降的長期趨勢,然而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已經得到肯定。而他汀類藥物,是當前最有效的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目前國內外臨床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具有強有力的抗炎和免疫調節功效,能夠抑制多種炎癥因子的表達和降低許多血清炎癥標志物,對炎癥反應過程各階段有抑制作用,如降低CRP濃度、IL-6、TNF-α、抑制白細胞-內皮細胞黏附和影響許多炎癥因子產生等,其抗炎作用獨立于其降脂作用。國外報道其對COPD患者在降低死亡率,延緩肺功能的惡化等方面有一定作用[1],并能夠提高內皮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esize,eNOS)活性,促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成,具有抗氧化作用,而且大劑量氟伐他汀[3 mg/(kg·d)]使用 3 周以上,無明顯副作用[5]。
本研究提示,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氟伐他汀能降低血清炎癥細胞因子IL-6的表達,改善肺功能,與報道相符[5]。但因目前的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還需要大規模、多中心、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
[1]趙紅.他汀類藥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抗炎作用[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8,22(5):398-400.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 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Groenewegen KH,Dentener MA,Wouters EF.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after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J].Respir Med,2007,101﹙11﹚:2409-2415.
[4]Tumkaya M,Atis S,Ozge C,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irway colonization,inflammation and exacerbation frequency in COPD [J].Respir Med,2007,101﹙4﹚:729-737.
[5]李虹偉,彭暉.他汀類藥物非調脂作用的研究進展[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8,6(2):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