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軍 軋春妹 崔 紅 平 蕾 曹武奎
(天津市傳染病醫院,天津 300192)
醫院感染一直是嚴重威脅廣大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大問題,醫院感染監測是監控醫院感染狀況的必要手段,其能夠長期、系統、連續地收集、分析醫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發生、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將監測結果報送和反饋給有關部門和科室,為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我院自2005年起在長期醫院感染監測中以 “醫院感染率每1 000住院日”(nosocomial infections rate per 1 000 hospital day)作為新的指標來評價醫院感染控制效果。新指標與國家衛生部在2009年12月1日頒布實施的《醫院感染監測規范》[1]中提出的醫院感染率指標“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s-day)計算方法完全一致。為避免混淆,本文將采用新規范中的指標稱謂。“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新指標中包含患者住院時間值,具有新的指導意義。我院將新指標與既往指標“醫院感染發病率”并行使用,調查醫院感染控制情況并進行了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開展全院綜合性醫院感染監測,對全院10個病房的住院患者進行醫院感染率的調查。年度患者住院總數為4 215~6 122人次,平均每年4 969人次;患者住院天數為1~379天,平均為28.09天。
1.2 方法 應用《醫院感染調查表》[1]對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間住院患者進行全院以及各病房醫院感染率的調查并以“醫院感染發病率”和“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進行對比分析。兩指標計算公式為: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Excel2003,應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1.5讀取數據進行統計。對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比較和χ2檢驗;兩指標一致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
2.1 2005年至2007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發病率年度情況(見表1)

表1 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年度醫院感染率比較
結果顯示,2005至2007年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率比較,其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2005至2006年相比呈逐年下降趨勢(χ2=14.299,P<0.017),2007 年有所回升,與 2006 年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低于 2005 年(χ2=15.153,P<0.017)。 將原醫院感染發病率以各年度患者住院總天數相除后得出新醫院感染率指標即“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與原指標相比排序一致,經Wilcoxon秩和檢驗,兩指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2007年度以新舊指標比較各病房醫院感染情況(見表2)
如表2所示,從排序上兩指標有明顯區別,根據原醫院感染率指標排序,前3位為乙4、甲2(ICU)和乙1(產科)病房,后3位為乙3、乙2和甲3病房;以“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為指標,前3位為乙1(產科)、甲1和甲2病房,后3位為乙3、甲4和甲3病房。經Wilcoxon秩和檢驗,兩指標間排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1.988,P=0.047)。
3.1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住院時間的關系 國內大量文獻報道了醫院感染與住院時間的關系。統計表明,無論成人或小兒,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醫院感染與住院時間成正比[2,3]。但是文獻報道的“醫院感染(發病)率”指標均是按公式“醫院感染患者例次/住院患者總數×100%”得出,本文將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者年度醫院感染例數以各年度患者住院總天數相除后得出新的醫院感染率指標即 “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經排序后,2005至2007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狀況與原指標一致。表明,同一所醫院的基礎情況(收治病種、床位設置、病房設置、醫療項目等)沒有任何變化,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固定不變,患者住院總天數的不同是收治的患者人數不同所致,收治患者越多,患者住院總天數越多,在此基礎上,新舊指標的數據來源是相同的,其差別就不可能出現。住院天數長短、手術與否、是否經過搶救、患者年齡大小和科別等等均是發生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對住院患者來說住院時間是醫院感染率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表2 2007年度各病房醫院感染情況比較
3.2 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橫向比較 針對各個病房,根據原醫院感染率指標進行排序,顯示醫院感染率前3位依次為乙4、甲2(ICU)和乙 1(產科)病房,后 3位依次為乙 3、乙 2和甲 3病房;以“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為指標,前3位依次為乙1(產科)、甲1和甲2病房,后3位依次為乙3、甲4和甲3病房。經分析后兩種指標無一致性(P>0.05),排序有明顯差別。這是因為,我院10個病房收治的患者有其病種的差別。按“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位病房來說,乙1(產科)收治病毒性肝炎孕婦,同時又是我院的產科,有自然分娩和剖宮產手術,且剖宮產率占60%以上,患者住院時間相對較短;甲1則為除肝病患者外的所有傳染病患者,其中包括艾滋病;甲2為ICU和重癥肝炎科病房,收治的多為重肝患者,且合并多種內科疾病,易感因素最多。“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低的后三位病房,收治的均為慢性肝病患者,治療方式主要為內科保肝護肝治療,住院時間相對較長,但是又短于重癥肝炎科,不考慮住院時間,其醫院感染情況與其他病房存在不可比性。有報道剖宮產醫院感染發生率為5.39%,常見為泌尿系感染[4],而新生兒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對細菌、病毒和真菌具有普遍易感性,是醫院環境中年齡最小和易感性最高的特殊人群[5],因此,乙1(產科)的“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值最高,能夠充分說明該病房醫院感染的實際情況。
3.3 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的意義 原指標醫院感染發病率是通過長期、系統、連續的收集分析醫院感染的發生、分布及其影響因素,能夠為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單位內的時間跨度上綜合比較時,操作方法簡便,目的明確,非常適用。而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是累計暴露時間內的發病密度,可以掌握單位住院時間內住院患者新發醫院感染的頻率,這種新指標可避免舊指標受到的不同醫療條件、不同收治病人數、不同病種及病情嚴重程度等影響,能準確反映出醫院感染的實際情況[6]。新指標“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將不同病種的患者住院時間作為其數據來源,體現了我院在醫院感染監控方面的公平和公正,該指標對不同病種(或不同病房)的醫院感染率之間的比較顯示出積極的意義。
總之,“患者日醫院感染發病率”新指標能夠針對不同病種患者的醫院感染情況進行對比,在綜合性監測中,比“醫院感染發病率”更具有可比性,能夠體現醫院感染監測和橫向對比的科學和公平,更適用于各醫院間和各病房間的評估比較,而“醫院感染發病率”適用于同一單位內在時間跨度上的比較,醫院感染控制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監測指標。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監測規范[EB/OL].(2009-04-01) [2010 -07 -0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zwgkzt/cmsrsdocument/doc4121.pdf
〔2〕鄭梅.腎病綜合征醫院感染對患者住院費用、藥費和住院時間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5):2003
〔3〕彭顯亮,孫金枝,徐艷春.小兒醫院感染率與醫院感染平均暴露日實際意義的探討[J].西部醫學,2004,16(3):237-238
〔4〕王建卿,董海霞.剖宮產術后醫院感染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3):43-44
〔5〕要慧,李六億.新生兒醫院感染暴發的特點及防控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8):66-68
〔6〕王丹華.何謂醫院感染?如何正確計算醫院感染率[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