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俊 娟,王 健
(福州大學八方物流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產業結構的“軟化”與經濟體系的“服務化”逐步加深,產業融合正日益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現象。從本質上講,產業融合是一種產業創新,是新產業革命的誕生與新產業形態的形成。產業融合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替代型融合、互補型融合、結合型融合。[1]其中,結合型融合的融合度最高,替代型融合的融合度次之,互補型融合的融合度最小。并不是每一種類型的產業融合都會產生新的產業形態,結合型融合產生新的產業形態的可能性最大。所謂新的產業形態,是指不同于以往的構成獨立產業系統的產業形態,并非絕對意味著原產業形態的完全消失或者完全被替代。現代物流產業是相對于傳統物流產業而言的,但筆者認為,傳統物流產業并不能被稱為產業,而只能被稱為傳統的物流服務。①20世紀90年代以前,提供傳統物流服務的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等處于產業分立的狀態,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產業邊界,彼此的技術基礎與提供服務的物理網絡并不相同,它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技術性進入壁壘,處于非競爭關系之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生產、大批量消費使物流的規模日趨龐大,特別是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在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中的廣泛應用,在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逐漸呈現出技術融合、業務融合、企業融合等產業融合現象,各產業之間的產業界限逐漸模糊,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并形成了物流產業。[2]
以物流信息技術融合為核心,以融合倉儲、運輸、包裝、流通加工等功能的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出現為標志,傳統物流服務與現代物流服務融合成為趨勢,物流產業的形成更顯著地體現了產業融合的特性。②本文以產業融合為視角,探討傳統物流服務融合形成物流產業的動因及其融合路徑,并分析物流產業融合演化所產生的效應。
有關產業融合的研究最早是從技術視角展開的。197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內格羅蓬特(Negrouponte)用三個重疊的圓圈來描述計算、印刷、廣播三者的技術邊界,認為三個圓圈的交叉處將成為成長最快、創新最多的領域。[3]此后,尤弗亞(Yoffie)、[4]歐洲委員會的綠皮書、[5]植草益、[6]周振華、[7]厲無畏、[8]馬健[9]等眾多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創新視角、模塊理論、產業分離與融合的關系、系統自組織理論等方面,對產業融合進行了定義。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產業融合可定義如下:由于技術的進步、管制的放松以及管理的創新,使同一產業內部或不同產業之間出現了傳統邊界模糊、消失,甚至產生一個新的產業的經濟現象。產業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產業定義與產業演化路徑,也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競爭規則與產業界限,導致產業邊界重新劃分。
產業融合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從技術角度分析,可分為替代型融合、互補型融合、結合型融合;從市場供需角度分析,可分為供給融合與需求融合;從融合程度分析,可分為全面融合與部分融合;從產業角度分析,可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產業重組三種方式。
國外有關物流產業的研究大多出現在商業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以及少數學術文章中,且主要研究物流技術運用、供應鏈發展等應用領域,有關物流產業定義的理論研究較少。而隨著我國對物流產業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近年來國內物流產業研究涌現出大批成果。經過一段時期“物流是否能稱為產業”的爭論,學術界和業界對物流屬于產業范疇的認識趨于統一。但是,對于物流產業概念、內涵、產業邊界等問題的認識,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
梳理國內學者對物流產業的定義,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主要從經濟學角度對其進行定義。例如,李學工[10]以產業概念為依據,通過對物流概念的分析,認為物流產業是指專門從事將商品或服務由起始地到消費地發生空間位移,以對其進行高效率與高效益流動及儲存為經營(活動)內容的營利性事業組織的集群。這一定義對物流產業的界定過于寬泛,不利于從宏觀層面或產業層面推動物流產業的發展。王述英、王青[11]從系統經濟學角度出發,提出了物流產業復雜系統聚類相對性標準,并從物流作業環節和物流組織方式兩個方面闡述了物流產業的組成,為物流產業的界定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向。蔣笑梅、李貴春[12]從產業內分工角度來理解物流產業的內涵,認為物流產業的外延是動態變化的,提出將貨物運輸業、倉儲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郵政業等行業歸入物流業。另外,張圣忠[13]提出了一個抽象化的概念,認為物流產業屬于一種概念產業,是一種優化“物”的流動過程的服務。2009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物流業定義為:“融合運輸、倉儲、貨運代理和信息等行業的復合型服務產業”。這是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情況的一個總結性的權威定義,不僅標志著物流作為一個產業的地位已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明確下來,而且體現了物流產業的重要特性——融合性。
上述物流產業定義的演變說明,無論從國家的宏觀層面還是從企業的微觀層面看,無論從廣義角度還是從狹義角度看,無論從具體的產業界定還是從抽象的產業概念界定看,人們對物流產業的認識都趨于理性,并逐漸認識到物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不是幾項物流功能的簡單組合,物流產業具有融合性的特質。從物流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運輸、倉儲、郵政快遞是已經存在并具有相當規模的物流產業部門,占我國物流產業規模的80%左右,是物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信息服務是今后發展的重點,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取得自己獨立的產業部門地位;包裝、流通加工等要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形態,還有待物流產業的進一步成熟和發展。[14]因此,本文認為,物流產業是融合傳統物流服務與現代物流服務,將運輸、倉儲、貨運代理、郵政快遞、第三方物流等產業化的物流資源加以整合與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服務產業。
研究產業融合首先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產業融合的原因或條件。植草益和歐洲委員會綠皮書認為,產業融合源于技術的進步與規制的放松;尤弗亞[15]認為,半導體、軟件、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政府規制的放松以及管理的創新是信息產業融合最為主要的三個驅動力,并強調只有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產業融合才能得以發生;于刃剛等[16]認為,產業融合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政府經濟性規制的放松、企業跨產業并購、組建戰略聯盟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馬健[17]認為,技術革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原因,經濟管制放松是產業融合的外在原因。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產業融合發生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技術、政府、企業三個層面,即技術進步、規制放松和管理創新。因此,物流產業間的融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三個方面因素的驅動。
信息技術與傳統物流技術的融合是現代物流產生的基礎和保障。隨著條碼技術、射頻技術、傳感技術和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運用,信息技術滲透并融合于運輸和倉儲等傳統物流活動,形成了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提高了傳統物流技術的通用性,改變了傳統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的技術與業務流程,消除了這些產業間的技術性壁壘,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使得運輸企業、倉儲企業、郵政企業轉變成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等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長期、專業、綜合、高效、一體化物流服務的融合化、專業化物流企業。例如,將物聯網技術中的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到港口集裝箱物流中,能夠實現集裝箱的自動識別,并與互聯網共享信息,使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實時查詢服務,了解集裝箱運輸、貨物裝卸搬運、倉儲、配送等物流全過程情況,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提升物流企業的客戶服務能力。
規制放松對物流產業融合的促進作用突出體現在運輸業與郵政業的改革上。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鐵路、航空、公路、海運等的交通運輸改革政策,放松了對交通運輸業的經濟性規制,取消了對運輸公司在市場準入、經營路線、聯合承運、合同運輸、運輸費率、運輸代理等多方面的審批與限制,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為確立美國物流業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提供了適宜的政策環境。郵政改革等措施降低了運輸業、郵政業等產業之間的政策性壁壘,改變了政府對傳統物流產業的管理方式,率先推動了物流產業的融合發展。
1992年,我國交通運輸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破除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形成了多形式、多成分的運輸經濟結構;建立起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公路水路建設市場和運輸市場;破除了國家投資的單一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經過不斷深化改革,完成了企業管理體制、港口管理體制等的重大改革,為實現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等現代化物流運輸方式提供了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我國的郵政改革以2005年國務院通過《郵政體制改革方案》為標志,2007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成立,實現郵政業政企分開,進一步深化郵政體制改革,先后出臺了《快遞服務標準》、《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特別是2009年10月新《郵政法》頒布,首次制定了我國快遞市場準入制度,明確了包括資金規模、服務能力、安全保障等六項在內的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我國郵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打破了郵政業的壟斷狀態,規范了快遞業市場,出現了一批物流服務能力強、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民營快遞企業,如申通、順豐等。運輸業與郵政業的體制改革一方面放松了政府對運輸業、郵政業、快遞業的管制,降低了行業間的政策性壁壘,打破了壟斷,促進了競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合郵政業、快遞業、運輸業、配送業的物流資源,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的融合發展。
供應鏈管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來實現信息共享,把整個供應鏈中的采購、生產、流通等活動聯系起來進行一體化管理,追求整體價值的最大化。[18]供應鏈思想在企業實踐中體現為縱向一體化管理與橫向一體化管理。為更好地實施內部管理,企業一直采用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加強核心企業對原材料供應、產品制造、分銷與銷售全過程的控制。隨著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跨產業并購或產業間戰略聯盟的進行,出現了第三方物流企業,成為了專業化、一體化、社會化的物流服務提供商,為企業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滿足企業縱向一體化管理的物流需求。例如,通過產業并購,聯邦快遞(FedEx)與聯合包裹(UPS)公司整合其傳統快遞服務,使企業轉變成為提供一體化物流服務的現代物流企業。
隨著產業融合的進一步深化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綜合技能、戰略、專業技術,特別是供應鏈全程個性化服務方面不足的顯現,企業管理理念由之前一直采用的縱向一體化轉向了橫向一體化。因此,出現了物流提供商與供應鏈服務設計提供商的聯盟,即第四方物流企業,使現代物流企業能夠提供包括供應鏈整合咨詢、供應鏈策略、物流項目管理等更為專業、更為優化的物流服務。例如,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供應鏈雖然經過嚴格測試,但當其銷售額增加60%時,公司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物流能力達到了極限。卡利伯(Caliber)物流公司評估、設計、制定、運作的全面供應鏈集成方案,解決了戴姆勒公司的物流問題,節約了公司進貨運輸方面的成本。[19]供應鏈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的創新,促進了物流產業的融合。
物流產業是在物流信息技術發展、政府規制放松、郵政改革、傳統物流企業相互并購或戰略聯盟等的共同推動下,由運輸、倉儲等若干傳統產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興產業。它并不是幾個產業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整合,突破傳統產業的技術邊界、業務邊界、市場邊界、政策邊界,形成新的產業屬性。傳統物流業內部融合形成現代物流產業,本質上是一種產業創新。克里斯·費里曼(Freeman)在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創新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創新理論,指出產業創新包括技術和技能創新、產品創新、業務與流程創新、管理創新(含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等方面。[20]胡漢輝、邢華[21]認為,產業融合必須經過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然后才到市場融合,最后完成產業融合的整個過程。產業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產業滲透、產業交叉、產業重組。弗雷德里克(Fredrik Hacklin)[22]提出了較為完整的產業融合演化路徑。傳統物流產業在相互融合產生專業化、現代化的現代物流產業的過程中,在不同層次上有著不同的融合內容與形式,這些不同層面上的融合所激發出的各種形式的創新,實際上涵蓋了費里曼提出的全方位多層面的產業創新。根據弗雷德里克提出的產業融合演化路徑,物流產業形成的融合路徑包括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產業融合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這四個階段是一個有機整體,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最后達到產業融合,創新出新產業。在實際的產業融合過程中,這四個階段可能同時存在,交錯進行。
技術融合不僅推動了物流產業融合的產生,而且也是物流產業融合的第一個階段。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基本條件和首要標志。“不同產業之間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和市場基礎,在技術融合與市場融合的基礎上產生了產業融合現象”。[23]技術融合主要通過產業滲透來實現,傳統物流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邊界處的相互滲透,信息技術在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等傳統物流業中的廣泛使用,使傳統物流技術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形成了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物流企業在倉庫管理、裝卸搬運、訂貨、配送等環節的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促使物流的各種功能趨于一體化,消除了物流各環節之間的流動障礙,使運輸、倉儲等各種傳統物流產業融合形成現代物流產業有了可能。例如,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成熟以及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PRS)的廣泛應用,為現代物流管理提供了強大而有效的工具。

圖1 物流產業融合演化路徑
由于物流信息技術的融合突破了傳統物流產業的技術邊界,使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開始出現技術交叉和滲透,形成了共同的物流信息技術基礎,促使原有產業調整發展戰略、技術生產路線和業務流程。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為追求范圍經濟,物流企業開始進行多元化經營,導致各行業間出現了業務融合,運輸企業、倉儲企業、快遞企業等在原有業務基礎上積極開展新業務。例如,航空運輸業與快遞業交叉滲透后,提高了快遞業的服務范圍與服務速度;順豐等快遞企業推出“當日達”業務,提升客戶服務滿意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這一階段,部分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傳統物流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將主營業務與其他物流業務相融合,轉型成為能夠提供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的現代化、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或第四方物流企業。
技術融合突破了傳統物流產業原有的產業邊界,使產業邊界逐漸模糊;業務融合促使傳統物流企業在業務、流程、產品服務方面不斷交叉和滲透,隨著這種交叉和滲透深度與廣度的不斷加深,物流產業出現了市場融合。市場融合為物流產業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只有創造出足夠的需求,才能實現技術融合與業務融合的價值。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和羅森布魯姆(Rosenbloom)認為,許多產業技術融合戰略的失敗,并不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而是在于其連接的新價值網絡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創造出新產品和業務的市場需求。[24]在物流業市場融合過程中,技術與業務融合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創造出了新的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物流服務創新,加深了產業融合。例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供應鏈上的企業能夠同時共享信息,實現訂單管理,不僅極大地降低了庫存成本,而且更快更好地響應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技術融合以及建立在技術融合基礎上的業務融合與市場融合,促使產業管制進一步放松,引發了產業組織體系的巨大變革,使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組織環節產生分解和重構,通過業務滲透、資源共享等方式,改善物流成本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與業務創新能力,形成能夠提供一體化服務的現代化、組織化、專業化物流產業。
物流產業融合必然會引起產業政策、產業管制的融合。產業分立時,不同產業所處的管制環境不同,產業融合后,產業管制也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隨著快遞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郵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新《郵政法》的頒布適應了郵政業及快遞業發展的新形勢。我國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的歷史較短,融合程度與階段較淺,在產業融合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市場與政策管制兩個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物流產業的融合發展。
首先,物流產業融合是一個產業創新的過程,隨著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的進行,實現了物流技術創新、物流服務產品創新、物流企業管理創新、政府政策創新,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現代物流企業的日益成熟進一步推動了制造業、商貿流通業等企業物流外包意識的增強與供應鏈戰略的發展。因此,物流產業融合促進了產業內外的全面創新。
其次,從產業融合的方式來看,產業融合往往發生在產業邊界和產業交叉處,這就會使產業間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甚至消失,而產業邊界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并通過市場、業務等的不斷融合,促進傳統市場結構的優化。物流產業融合將通過物流技術的創新推動物流產業的創新,以極大的擴散滲透效應推動物流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產業間競爭的實質就是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的競爭。產業融合促使原本分立的物流產業價值鏈部分實現了融合,而發生融合的各產業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產業關聯或技術與產品的可替代性或互補性,這種延伸性的產業融合能夠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運輸企業與倉儲企業的業務融合,同時擴展了兩個物流行業的業務邊界與市場空間,從而產生了新的價值鏈環節,擴展的產業鏈融合了兩個或多個產業的價值,與原產業相比,不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且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更方便、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例如,產業融合使物流運輸不再僅僅局限于港到港、場到場、站到站的服務,而是擴展到門到門、桌到桌的服務,形成了更大空間范圍的物流活動,提高了物流服務的效益,提升了物流企業的競爭力。
物流產業融合提升產業績效主要表現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在供給方面,產業融合使傳統物流產業之間逐漸形成了新的技術、新的市場、新的業務,運輸企業、快遞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等可通過共享其他行業的基礎設施、技術設備、研發平臺等可共同利用的資源,優化物流服務生產流程,提高企業效率,以便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通過跨產業并購,聯邦快遞(FedEx)與聯合包裹(UPS)公司由傳統的快遞服務企業轉變為提供一體化物流服務的現代物流企業;馬士基航運(Maersk Line)、日本郵船(NYK)、美國總統輪船(APL)公司由傳統的航運企業轉變為現代物流企業,它們不僅通過共享彼此的船只、集裝箱、港口泊位等基礎設施及技術設備,提供遠洋運輸和有關多式聯運的基本功能,還共同開發信息、倉儲、包裝、庫存、控制、分配等新的功能領域,提升物流服務的價值,從而提高了物流產業績效。在需求方面,產業融合能使企業創造出更多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滿足更多的消費需求甚至創新消費需求,融合后的產品或服務功能更為齊全,收入彈性也更高。產業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企業創新,從而提升產業績效。
物流產業融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是產業內部融合促使物流業內部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等各子行業,對其物流服務資源進行優化重組,整合為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消除了產品在各環節間流動的障礙,提高了物流設施的利用率與物流活動的效率,提高了物流服務的質量,增強了企業競爭力。進入21世紀,我國物流產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受經濟體制、技術水平、產權制度等因素的制約,我國物流產業融合的步伐仍然較為滯后。因此,為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由技術融合向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發展,最終實現產業融合,并提供一體化、專業化、高效率、高質量的物流服務,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從政府方面看,要減少政策壁壘,適應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一方面,要放松規制,根據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通過不同規制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制定適應融合型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對于新出現的融合型物流組織,如第三方物流企業、第四方物流企業,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其發展,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物流消費要求,推動物流產業在融合環境中良性發展。
從企業方面看,要推動物流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企業是產業融合的主體,高新技術是產業融合的強大推動力。物流企業在提供物流服務的過程中,應根據業務需要積極進行物流技術改進,進行物流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同時,企業還要廣泛吸收和應用各種國際先進的新型經營管理技術和方法,推動物流領域經營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注釋:
①為避免對同一概念的多個表述,本文仍稱其為產業。
②本文提及的產業融合主要指物流產業內部的融合,即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及第三方物流等已經具有產業化形態的物流產業間的融合。
[1]周振華.論信息化中的產業融合類型[J].上海經濟研究,2004(2):11-17.
[2]、[16]于刃剛,等.產業融合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2、149-150.
[3]、[5]、[17]馬健.產業融合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4.
[4]、[15]Yoffie,D.B..Introduction:CHESSan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C]//Yoffie,D.B.(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Boston,1997:1-35.
[6]〔日〕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1(2):24-27.
[7]周振華.信息化進程中的產業融合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2(6):58-62.
[8]厲無畏,王慧敏.國際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分析[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2):55-57.
[9]馬健.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2(5):78-81.
[10]李學工.論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4.
[11]王述英,王青.試論物流產業的屬性及其組成[J].學習與探索,2006(2):228-230.
[12]蔣笑梅,李貴春.產品內分工視角的物流產業界定[J].港口經濟,2010(2):15-18.
[13]張圣忠.物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6:23-24.
[14]王佐.物流到底是不是產業——兼論物流企業的界定[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3):16-21.
[18]王健.現代物流網絡系統的構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1.
[19]謝雪梅.供應鏈管理[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06.
[20]李美云.服務業的產業融合與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71.
[21]胡漢輝,邢華.產業融合理論及其對我國發展信息產業的啟示[J].中國工業經濟,2003(2):16-21.
[22]Fredrik Hacklin.Management of Convergence in Innovation[M].Heidelberg:Physica-Verlag HD,2007:64-67.
[23]于刃剛.論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J].生產力研究,2003(6):175.
[24]David B.Audretsh and A.Roy Thurik.Industrial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l999:233-2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