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艷 馬曉鷗 馮麗俠 (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介入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急性心肌梗死(AMI)發病機制體現為冠狀動脈突然出現完全性閉塞,心肌缺血并壞死,以劇烈胸痛、心電圖和心肌酶學動態變化為臨床特征〔1,2〕。目前AMI主要治療手段有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延遲PCI、靜脈溶栓及傳統藥物〔3〕。本研究擬探討介入治療對老年AMI患者生活質量(QOL)的影響,為AMI健康宣教及有效治療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AMI患者12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年齡64~81〔平均(72±10.8)〕歲。均符合WHO關于AMI診斷標準,且行心電圖及心肌酶譜證實確診。中下壁心肌梗死48例,前壁33例,前間壁29例,正后壁7例,無Q型心肌梗死4例;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6例,腦卒中13例。隨機分入對照組與PCI組各60例,兩組患者差別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行溶栓治療或藥物保守治療。PCI組患者術前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250 mg,氯吡格雷250 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鈉3 500 U,其中9例患者經股動脈完成冠狀動脈造影及PCI,51例經橈動脈完成造影及PCI。經股動脈途徑者術后5 h拔動脈鞘管,經橈動脈途徑者即刻拔管〔4,5〕。術后常規低分子肝素抗凝1 w,并強化降脂治療。患者于入院時、出院前一天和出院后1年進行問卷調查及隨訪,問卷由專人發放,由病人本人或其親近家屬填寫或回答,當場進行,調查過程中進行調查問卷篩選,對調查內容遺漏項目現場填補,如有疑問當場可詢問核實。隨訪患者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反復心絞痛、再次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發生情況。
1.3 評定標準 ①心肌梗死多維度量表(MIDAS)由David ThomPson教授研制而成,該量表共35個條目,7個亞量表,具體為軀體活動(1個條目)、安全性(9個條目)、情緒反應(4個條目)、依賴性(3個條目)、飲食(3個條目)、擔心用藥(2個條目)及藥物不良反應(2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對結果進行評定,0級:從來不會;1級:偶爾會;2級:有時會;3級:經常會;4級:總是會。總分共計140分,最終得值與患者QOL情況呈負相關,即分值越高說明QOL越低。②采用中文版SF-36 QOL評價量表,該量表包括兩大項,8小項,即身體健康(體力活動、工作效率、身體疼痛度和總體健康情況四項)和心理健康(活力、社交能力、情緒情況、精神狀況四項),每個單項下滿分均為100分,分值也高,QOL水平越差。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MIDAS評分 同一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PCI組 MIDAS評分均明顯減低(P<0.05或 P<0.01);組內與入院時比較,PCI組出院前1天、出院后1年MIDAS評分均明顯減低(P<0.05),對照組上述指標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MIDAS評分結果(±s,分,n=60)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MIDAS評分結果(±s,分,n=6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與入院時比較:3)P<0.05;下表同
組別 入院時 出院前1天 出院后1年對照組68.9±11.4 55.8±12.1 56.7±7.3 PCI組 70.2±10.2 45.5±9.31)3) 22.5±7.02)3)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SF-36評分 同一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PCI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總分均較低(P<0.05);組內與入院時比較,PCI組出院前1天、出院后1年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總分均較低(P<0.05),對照組上述指標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隨訪生存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照組死亡2例,PCI組無1例死亡,兩組1年生存率分別為96.67%和100.0%;對照組心絞痛3例,PCI組心力衰竭3例和反復心絞痛發作1例,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分別為5.00%和6.67%。對照組和PCI組生存率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無顯著差異(χ2=2.376,χ2=2.108,均 P >0.05)。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SF-36評分結果(±s,分,n=60)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SF-36評分結果(±s,分,n=60)
組別 時間 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 SF-36總分對照組 入院時198.5±37.2 201.2±34.2 399.4±35.2出院前1 d 143.8±33.6 200.1±32.0 343.8±33.3出院后1年 150.2±44.8 210.9±40.2 361.1±42.0 PCI組 入院時 198.7±34.2 200.8±37.2 399.5±35.2出院前1 d 100.2±41.71)3)174.2±29.11)3)274.4±35.41)3)出院后1年106.1±28.91)3)180.5±30.41)3)286.6±29.71)3)
AMI發病急,病情重,往往會因救治不及時或介入方法不適宜而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傷。早期充分持久開通梗死相關動脈,可以減少心肌梗死面積,心功能得到保護,在減少AMI復發率和病死率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預后和QOL。作用機制為心肌梗死發生后8 h內部分心肌細胞仍處于冬眠狀態,介入治療不僅可恢復梗死部位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使冬眠心肌細胞恢復生理功能,且可不斷供應梗死部位心肌細胞的需要,改善心肌細胞壞死,恢復心功能〔6,7〕。
PCI治療可直觀、有效地開通梗死相關血管,實現動脈再灌注,瀕臨死亡的心肌得以挽救,梗死面積減少,最終起到保護心功能的作用。有研究顯示介入治療血管再通率可達90%以上,可迅速準確地再通梗死相關血管,達到血運有效重建〔8〕。但術中應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及心電圖,及時有效處理各種心律失常,保證血流動力學穩定。隨訪期間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減少負面情緒,從而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情況。總之,AMI介入治療效果優于傳統的溶栓或藥物保守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心肌梗死狀態,提高QOL。
1 賈俊格,姜艷麗,陰曉婷.出院電話訪問式健康教育在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2011;31(5):123-4.
2 盧漢義,馬永恒.靜脈溶栓與介入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10;12(21):3,8.
3 金麗華,孫秀春,戴麗娜.急診PCI圍術期護理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208-10.
4 李方江,徐 濤,宋郁珍,等.急診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150例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5(1):42-3.
5 蔡月蓮.不同時間內介入治療對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3):1642-3.
6 王小艷,姜冬九,陳華麗,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32(20):33-5.
7 冷紅巖.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8):2873.
8 潘靜薇,鄭 興,丁繼軍,等.不同時間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肌梗死患者轉歸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