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震 (荊楚理工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湖北 荊門 448000)
肝硬化是以肝組織彌漫性的纖維化、假小葉形成及再生結節的出現為特征的慢性肝病〔1〕,臨床上常采取檢測血清聯合指標協助診斷并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本文通過聯合檢測血清前白蛋白(PA)、視黃醇結合蛋白(RBP)、總膽汁酸(TBA)的變化了解其對肝硬化診斷的臨床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診斷為肝硬化的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內科學》中的肝硬化診斷標準〔1〕。其中乙肝肝硬化63例,丙肝肝硬化8例,丁肝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76例患者中男43例,女33例,年齡38~68〔平均(49.2±1.3)〕歲。按照國際通用Child-Pugh分級標準分級〔2〕:A級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48.3±1.2)歲;B級組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49.4±1.2)歲;C級組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齡(50.3±1.1)歲。將76例肝硬化患者設為肝硬化組,選擇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者5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40~65〔平均(47.4±1.1)〕歲。年齡、性別在各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儀器及試劑 儀器為日本生產的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PA及RBP檢測采取免疫比濁法,試劑盒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TBA檢測采取循環酶終點法,試劑盒為上海捷門生物技術公司生產。
1.3 方法 所有觀察對象均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約5 ml,在2 h之內分離血清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PA、RBP、TBA水平。以上檢測由同一檢驗人員進行操作。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
2.1 肝硬化組與對照組血清PA、RBP、TBA水平比較 肝硬化組PA、RB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TBA水平升高,兩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肝硬化組與對照組血清PA、RBP、TBA水平比較(±s)

表1 肝硬化組與對照組血清PA、RBP、TBA水平比較(±s)
組別 n PA(mg/L) RBP(mg/L) TBA(μmol/L)肝硬化組76 127±36.2 15.3±8.4 58.1±19.6對照組 55 262.4±46.8 43.9±8.3 5.1±3.2 t值 18.67 19.33 19.84 P值 <0.01 <0.01 <0.01
2.2 肝硬化Child-Pugh分級各亞組與對照組血清PA、RBP、TBA水平比較 A級組、B級組、C級組與對照組之間,PA(t=4.23;t=9.00,t=12.66)、RBP(t=6.97,t=12.28,t=13.48)、TBA(t=15.23,t=19.28,t=22.50)水平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PA、RBP水平隨著分級升高逐漸下降,TBA水平隨著分級升高逐漸升高。
表2 肝硬化Child-Pugh分級各亞組與對照組血清PA、RBP、TBA水平比較(±s)

表2 肝硬化Child-Pugh分級各亞組與對照組血清PA、RBP、TBA水平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組別 n PA(mg/L) RBP(mg/L) TBA(μmol/L)A級組 31 213.5±58.91) 29.7±10.31) 19.2±5.41)B級組 29 163.7±49.81) 19.3±9.51) 46.3±15.31)C級組 16 106.1±28.41) 11.7±8.81) 89.3±27.61)對照組55 262.4±46.8 43.9±8.3 5.1±3.2
肝硬化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膽汁淤積等原因導致肝實質損傷長期發展所致,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硬化發生的主要病因,而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在我國約為14%〔3〕,長期的肝臟受損導致肝硬化發生一般需要10~20年時間。肝硬化病理表現主要是肝細胞發生廣泛性的壞死、再生,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肝細胞出現了再生結節及纖維間隔,導致了正常的肝小葉結構和血管解剖發生變化。肝硬化患者由于實質功能受損常導致肝臟代謝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監測肝臟合成及其代謝產物的變化可以協助肝硬化的診斷及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血清PA是肝臟合成的一種糖蛋白,半衰期一般為1.9 d,在人體內主要參與T3、T4、維生素及視黃醇的合成,主要在血清和腦脊液中有少量存在;肝臟受損的情況下,血清白蛋白(ALB)的合成會發生障礙,所以檢測血清PA可以監測肝臟是否受損。臨床報道〔4〕血清PA在肝硬化的代償期即出現下降,而失代償期下降則更為明顯,ALB在代償期下降不是很明顯,血清PA比ALB更能在早期反映出肝硬化患者的蛋白代謝紊亂情況。肝硬化患者的血清PA含量明顯低于正常人群,并且與ALB呈現正相關,還可以反映肝臟受損嚴重程度〔5〕。RBP是視黃醇的轉運蛋白,主要以視黃醇、PA結合的復合物的形式存在。RBP由多肽鏈及小部分碳水化合物組成,半衰期為3~12 h,廣泛存在于人體血清、腦脊液、尿液及體液中,是反映腎功能的代謝指標。但臨床研究發現,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血清RBP水平顯著低于正常人群,并且與血清膽紅素、谷草轉氨酶等呈現負相關,亦可以靈敏地反映出肝臟代謝功能的變化〔6〕。TBA主要包括膽酸(CA)、鵝脫氧膽酸(CDCA)、脫氧膽酸(DCA)及少量的石膽酸(LCA)、微量的熊脫氧膽酸(UDCA)。TBA在肝臟合成,在肝臟內與牛磺酸結合后分泌進入膽汁內被排泄到腸道,經過腸道細菌的作用被水解為游離膽汁酸再次重吸收回到肝臟,形成腸肝循環。TBA可以同時反映出肝臟的分泌狀態、肝臟合成及代謝、肝細胞受損程度三個方面的指標〔7〕,在人體肝臟實質受損的情況下,肝細胞攝取膽汁酸的能力下降,血清TBA水平會隨著升高;肝硬化時肝細胞受損,血流量減少,肝臟合成TBA能力下降,腸肝循環因為門體短路導致重吸收減少,血清TBA呈現絕對上升,所以血清TBA是反映肝臟實質受損的主要指標〔8〕。
本文結果顯示,肝硬化患者PA、RBP明顯低于正常人群,TBA高于正常人群,并且隨著Child-Pugh分級的升高,PA、RBP逐漸呈現下降趨勢,而TBA則呈現上升趨勢;顯示肝硬化肝臟受損的程度不同,PA、TBA、RBP水平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受損越嚴重,PA、RBP下降越明顯,而TBA升高越明顯,與臨床報道的資料相符〔9,10〕。綜上所述,PA、RBP、TBA 均能反映肝硬化肝臟受損程度,是協助肝硬化診斷及其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主要指標,三者聯檢更能有效地提高診斷準確率,對于肝硬化的分級及預后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胡品津.內科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327-33.
2 Sobhonslidsuk A,Roongpisuthipong C,Nantiruj K,et al.Impact of liver cirrhosis on nutritional and immunological status〔J〕.J Med Assoc Thai,2001;84(7):982-8.
3 廖 琳,王 峰,呂金龍,等.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肝膽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醫學,2007;27(8):54.
4 陳建華,徐 勇,鄭曉豐,等.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腺苷脫氨酶測定及臨床應用評價〔J〕.江西醫學檢驗,2007;25(6):563-4.
5 彭志平,王 序.血清前白蛋白和膽堿酯酶在肝硬化患者肝儲備功能評估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7):1278-9.
6 高澤立,許 潔,王功大,等.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6;15(1):69-70.
7 伏小陽.肝病患者血清總膽汁酸測定的臨床意義〔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3):27-8.
8 王新花.肝病患者血清總膽汁酸和前白蛋白及其它酶類聯檢的意義〔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1):44-5.
9 田 玉,李 朋.血清總膽汁酸、膽堿酯酶及前白蛋白檢測診斷各種肝病的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5):3212-3.
10 袁立新,陳 忠.血清前白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和總膽汁酸在肝硬化分級診斷中的意義〔J〕.天津醫藥,2011;39(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