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興義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貴州 興義 562400)
一項全國性抽樣調查結果顯示,6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DM)患病率高達20.4%〔1〕。DM控制與并發癥臨床研究(DCCT)及英國前瞻性DM研究(UKPDS)使強化血糖控制的意義得到廣泛認可〔2〕,并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不僅能有效預防或延緩DM慢性并發癥發生,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會大大降低DM相關醫療費用。在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2型DM特別是老年2型DM患者過程中,最常見不良反應為低血糖,同時還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等。因此,治療中尋找一個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降低低血糖發生率,且用藥依從性較好的治療方案極為重要。甘精胰島素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基礎胰島素,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臨床證實;瑞格列奈屬于非磺脲類促泌劑,具有快速促進胰島素分泌的優點,對餐后血糖控制效果較好,且不良反應少〔3〕。本文觀察使用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治療老年2型DM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住院老年2型DM患者114例,均無嚴重心、肝、腎、腦及胃腸道疾病,無合并急性感染及DM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昏迷等嚴重并發癥,均未曾接受胰島素治療。研究實施前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DM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口服2種或以上降糖藥(雙胍類、磺脲類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3個月以上而未使用過胰島素治療,其血糖控制不達標者,8.0 mmol/L≤空腹血糖(FBG)≤14.0 mmol/L,11.1 mmol/L≤餐后 2 h血糖(2 h BG)≤17.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7.5%,排除嚴重心、肝、腎,急性并發癥。隨機分為治療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齡60~74〔平均(68.1±8.6)〕歲;DM 病程 5~26〔平均(12.1±5.3)〕年;體重指數(BMI)22.1~33.5〔平均(26.3±3.5)〕kg/m2。對照組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齡61~77〔平均(69.6±9.2)〕歲;DM 病程5~30〔平均(12.8±6.1)〕年;BMI 22.2~33.8〔平均(26.7±4.0)〕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BMI等差別不顯著(P>0.05),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DM知識健康教育,合理控制飲食和進行健康鍛煉,并保持原有飲食和運動量不變。在此基礎上,治療組每天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長秀霖),初始劑量為10 U/d,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26 U,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孚來迪),初始劑量為1 mg/次,療程16 w。對照組每天早、晚餐前0.5 h進行皮下注射預混胰島素,早餐前初劑量為14 U,晚餐前劑量為10 U,但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46 U;中餐前口服瑞格列奈,其初劑量為1 mg,最大劑量不超過2 mg,療程16 w。治療期間根據患者血糖水平調整用藥量,觀察FBG、2 h BG、HbA1c、胰島素日用藥量和低血糖發生情況(低血糖反應標準為:血糖≤3.0 mmol/L,表現為饑餓感、乏力、心悸、出汗、手抖等癥狀〔4〕)。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計數資料χ2檢驗和計量資料t檢驗。
2.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16 w后兩組患者FBG、2 h BG、HbA1c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FBG、2 h BG、HbA1c差異不顯著(P >0.05)。見表1。
2.2 兩組用藥量及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胰島素用藥量〔(16.9±3.4)U〕明顯低于對照組〔(42.7±12.4)U〕(P<0.05);治療組低血糖發生率〔6例(10.53%)〕明顯低于對照組〔20例(35.09%)〕(P<0.05)。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n=57)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n=57)
與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FBG(mmol/L)2 h BG(mmol/L) HbA1c(%)治療組 治療前9.6±2.3 14.2±2.8 8.5±0.7治療后 6.3±1.81) 8.3±1.51) 6.9±0.61)對照組 治療前 9.4±2.5 14.0±2.7 8.7±0.8治療后 6.2±1.91) 8.1±1.81) 7.1±0.71)
β細胞分泌缺陷及胰島素抵抗是2型DM發病機制的兩個主要環節,大多數患者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需要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英國前瞻性DM研究發現2型DM患者在確診5、10、15年后分別有超過40%、50%和60%需要胰島素治療〔5〕。雖然胰島素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且降糖迅速,但良好的控制血糖作用是與低血糖發生相伴存在的,老年DM患者的治療更是如此,胰島素用藥量控制不好很容易導致低血糖而引發嚴重后果。血糖控制效果越好,越接近正常人,治療過程中對防止DM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有積極作用,而且對改善其他疾病、手術等預后也有明顯好處〔6〕。甘精胰島素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合成的一種在中性pH液中溶解度低的新型長效人胰島素類似物,注入皮下組織后,吸收緩慢,可模擬胰腺生理性基礎胰島素的持續釋放,產生有長效作用的、平穩、無峰值的血藥濃度/時間特性,從而有效控制血糖。但單獨使用,不少患者會出現餐后血糖升高,很難使HbA1c水平下降至7%以下,且多伴有肌酐清除率的下降。瑞格列奈為苯甲酸類衍生物,是一種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島素分泌降糖藥,其結合位點與磺脲類不同,主要通過與胰島β細胞膜上受體結合,迅速關閉β細胞膜上ATP敏感的K+通道,打開Ca2+通道,使Ca2+內流增加,從而促進胰島素分泌。其降糖作用快而作用時間短,能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且低血糖發生少,程度輕,明顯低于磺脲類藥物,尤適宜肝、腎功能不全的老年DM患者選用。預混胰島素存在藥物峰值,易引起血糖波動,晚餐前注射預混胰島素可能會導致夜間低血糖發生,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老年DM患者在早、晚餐前0.5 h注射,依從性差,需特別注意低血糖問題。
本結果與國內外報道一致〔7,8〕。同時 LAPTOP研究還發現,口服降糖藥加甘精胰島素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比預混胰島素組降低59%,安全達標率提高59%〔7〕。可見,與預混胰島素相比,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用于治療老年2型DM,可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低血糖發生率,療效很好,且安全性較高;可在治療過程中預防DM的慢性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01.
2 Stratton IM,Cull CA,Adler AI,et al.Additive effects of glycaemia and blood pressure exposure on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UKPDS 75)〔J〕.Diabetologia,2006;49(8):1761-9.
3 Owens DR.Repaglinide-prandial glucose regulator:a new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J〕.Diabet Med,1998;15(4):28-32.
4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5-9.
5 遲家敏.實用糖尿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
6 李向暉,宋 揚,王立祥,等.老年危重病患者應激性高血糖的強化胰島素治療〔J〕.中國急救醫學,2007;27(6):530-2.
7 Riddle MC,Rosenstock J,Gerich J.Comparison of basal insulin added to oral agents versus twice-daily premixed insulin as initial insuli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2):254-9.
8 徐俊川.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