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滿菊 (新鄉市中心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0)
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本文采用調脂湯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痰濁阻遏型血脂異常患者,觀察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痰濁阻遏型血脂異常老年患者160例,均符合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血脂異常分布層標準”中邊緣升高、升高的高脂血癥診斷標準。其中男113例,女47例,年齡55~70〔平均(60.3±5.9)〕歲。納入標準:符合西醫及中醫的診斷標準;治療期間禁用其他治療高脂血癥的中藥、西藥;獲得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患者采用調脂湯聯合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其中調脂湯1劑/d,煎煮2次,早晚各口服1次;阿托伐他汀每晚口服10 mg。對照組患者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4 w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脂聯素(APN)水平。
1.3 評價標準 TG、TC均降至正常范圍為治愈;TG、TC均不同程度降低為有效;TG、TC有1種或2種無顯著降低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脂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脂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 TC、TG、HDL-C和 LDL-C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APN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n=80〕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脂各項指標比較(±s,n=80)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脂各項指標比較(±s,n=80)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APN(mg/L)試驗組治療前 5.61±0.95 1.99±0.43 0.91±0.18 3.47±0.39 2.82±0.81治療后4.80±0.381)2)1.45±0.281)2)1.19±0.211)2)2.81±0.301)2)5.01±0.891)2)對照組治療前 5.36±0.47 2.12±0.45 0.95±0.17 3.33±0.31 2.73±0.43治療后4.93±0.301)1.60±0.261)1.25±0.261)2.88±0.291)4.45±0.801)
2.3 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2例(2.50%)出現不良反應,均為輕度胃部不適,繼續服藥2 d后不良癥狀自行消失;而對照組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其他顯著或嚴重的不良反應。
血脂異常是TG、TC和LDL-C大于正常范圍上限或HDL-C小于正常范圍下限的病癥之一。有研究指出,血清TC、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2,3〕。隨著新型調脂藥的不斷出現,西藥降脂藥獲得了肯定的療效,但藥物不良反應仍是醫生和患者對長期使用調脂藥的最大擔憂。因此,采用中醫藥治療血脂異常已成為臨床研究中的一個亮點。
在傳統的中醫學上,血脂異常并無記載。現代中醫按照臨床癥狀、病理生理學特征,將其歸于中醫痰證、眩暈、胸痹、頭痛及中風等范疇,而對脂質卻早有一定認識〔4〕。《黃帝內經》中有記載脂膏的相關認識〔5〕,例如《靈樞·衛氣失常論》的“人有脂、有膏、有肉”。張景岳指出“津液和合為膏,以填補于骨空之中,則為腦為翻,為津為血”。因此,可以認為膏脂源自水谷精微,隨著津液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潤肌膚及補腦髓等功效,是機體氣血精微的組成部分。如果機體臟腑功能失和,不可正常地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到全身,多余脂質滯留沉積在血脈則產生脂濁,從而影響血脈運行而導致瘀血內停。一般認為痰濁、血瘀是高脂血癥的主要病因,原因在于肺脾腎虛損、氣化功能失調,水液不能正常地進行輸布運化,痰濁、血瘀常相互影響,痰可致瘀,瘀也可致痰,痰瘀同病,痰瘀同源,在病理上截然相關。而痰濁、血瘀又可互有側重,又單獨存在。在治療上,《黃帝內經》提出“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理論,除陳氣退則為逐瘀、化痰、除濕、瀉濁。
調脂湯中的生山楂可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當歸可活血補血,陳皮、半夏取其“二陳湯”之意,可理氣化痰,皂刺能活血化瘀,君藥;赤芍、丹參可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臣藥;白芍可養血柔肝,青皮可疏肝理氣,澤瀉可利水、滲濕、瀉肝火,地龍、全蝎熄風通絡可佐藥;川牛膝能散瘀消腫、滋補肝腎,引藥下行,川芎可活血化瘀,引藥上行,二者互通上下而為使藥〔6~8〕。
阿托伐他汀是一種新型的人工合成的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肝臟HMGCoA還原酶激活肝臟LDL受體,加強血液中LDL的清除率,從而降低T、LDL-C和TG,抗動脈粥樣硬化。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改善心肌重構。調脂湯中諸藥使痰瘀得以消散與吸收,與阿托伐他汀合用,共同發揮調脂作用,使血脂降低,諸癥好轉。綜上所述,調脂湯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痰濁阻遏型血脂異常能夠有效地降低血脂,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簡亞平,袁肇凱.養心通脈片治療血脂異常32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1;52(10):862-4.
2 謝榮宇,孫新艷.辛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256-8.
3 李萬全.阿伐他汀對高脂血癥無癥狀性腦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8):84-6.
4 張京蘭,高春華,何子意.中醫藥治療血脂異常的辨證分型概述〔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5):74-5.
5 王鳳榮,王 帥,孫 淼,等.大柴胡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理論基礎與研究依據〔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10):2038-9.
6 王建明,施慶岳.調脂湯聯合辛伐他汀治療混合性高脂血癥56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附288例報告),2011;13(34):156.
7 劉東方,劉建濤.調脂湯聯合小劑量辛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癥60例〔J〕.河南中醫,2010;30(2):160-1.
8 周啟東,田德茂.調脂湯合用辛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癥45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