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菊 唐 梅 易昌華 張 冰 吳彩霞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普外4科,湖北 十堰 420300)
DM 患者易發生心血管意外,尤以老年患者最常見〔1,2〕,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已有基礎疾病再加上DM易造成一系列危險發生〔3〕。DM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沒有統一療法,效果不甚明確,早期“饑餓療法”,隨后“單純主食療法”再到“DM營養治療法”均有各自不同優缺點〔4〕。本研究擬探討2型DM老年患者腸道內營養治療的療效,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DM患者5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8例。治療組男19例,女9例,年齡67~81〔平均(75.5±2.1)〕歲;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69~82〔平均(77.5±3.5)〕歲。治療組心臟病3例,高血壓5例,對照組心臟病5例,高血壓2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DM診斷標準,且均知情同意。排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其他臟器患病,近3個月內行腹部手術。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基本降糖治療方式,包括平衡營養熱量攝入、藥物控制、控制體重等。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從入院第2日起予腸內營養支持,包括腸內營養制劑,每日1 000 ml,營養液分2次分別由營養泵注入,每次持續進行6~8 h,并用自動電加熱器保持輸入營養液溫度。防止液體過多造成胃腸道反流。依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DM營養攝入要求分別從蛋白質、脂肪、總體脂肪、膳食纖維等進行合理腸內支持。
1.3 觀測指標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2 w,治療前后使用羅氏血糖儀每日檢測空腹血糖含量。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心血管意外發生次數。比較兩組患者炎性介質、免疫學指標、營養學指標及血糖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免疫學指標改變對比 治療前兩組IgA、IgG無明顯區別,治療后均升高顯著(P<0.05),治療組IgA、IgG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改變對比 治療前兩組C反應蛋白(CRP)無顯著差異,治療后顯著降低(P<0.05),但兩組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營養學相關指標變化對比 治療前兩組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B)均較低,治療后均恢復至正常水平(P<0.05),且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相關指標比較(x ±s,n=28,g/L)
2.4 兩組患者血糖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糖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治療組血糖〔(9.05±2.76)m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11.45±2.45)mmol/L〕(P<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治療組輕度腹瀉1例,未經治療自愈。
DM治療經過了3次歷史的變革〔5〕,第一次是于1920年代左右,采用糖類限制法,但提高脂肪的供給分量,最終由于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造成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顯著增高而放棄〔6〕;第二次即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7〕,當逐步提高了糖類能量的供給后,脂肪供給降低明顯,并未根本解決DM患者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過高的問題,同時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等比例均未明確,另外,由于高糖攝入〔8〕及誘導血漿甘油三酯增高會造成高血糖癥等潛在危險增加,同時該治療方法缺乏一定治療依據〔9〕,所以提高糖類供能比例來改善血糖的治療方式始終受到醫學界質疑。第三次變革即為1994年間世界衛生組織學會提出的DM營養治療方案及營養素能量供給標準〔10〕,通過改變患者生活方式提取適宜的熱量同時調整一定營養素類型及構成比,來達到降糖,控制血壓目的。
腸內營養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在使用一定的基礎營養實現熱量、營養攝入的同時,進行鍛煉,達到維持控制血壓與血脂的目的。另外通過調整熱量的攝入及構成比,達到理想體重并預防各類疾病和慢性并發癥的目的。以上目標即為2000年國際DM營養治療組織提出的主要目標。
研究發現,老年2型DM患者已經有一定基礎疾病〔11〕,8%~20%DM患者有發生急性危險的可能。同時對于一些老年患者臥床時間較長,或較為嚴重疾病較難經口攝取膳食,應當首選腸道營養方法〔12〕,相對于一般營養方式,腸外營養引起高血糖的可能性較少,DM型腸內制劑所含糖量較少,多為復合型糖,脂肪供給量比一般腸外供給量高〔13〕,且更多的是可溶性纖維。低糖配方的腸內制劑引起血糖反應較少,且其中膳食纖維制劑對于腹瀉、便秘及老年患者具有一定效果。
1 吳 瑾,蔣朱明,韓 丁,等.應用低氮極低熱卡腸內營養維持90歲以上高齡患者的營養需要〔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34):2440-1.
2 王 薇,馮立群,畢 齊,等.腸內營養混懸液對重癥腦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蛋白和血脂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7):1896-9.
3 Ding LA,Li JS.Effects of glutamine on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TPN-rats with endotoxemi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3;9(6):1327-32.
4 Chen L,Zhang B.Novel TPN control algorithm for exoatmospheric intercep〔tJ〕.J Syst Engineer Electro,2009;20(6):1290-5.
5 任貴兵,王繼亮,王國斌,等.糖尿病患者胃癌根治術后不同營養制劑與血糖及并發癥的關系〔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17(4):352-6.
6 任貴兵,王繼亮,王國斌,等.糖尿病患者胃癌術后腸內或腸外營養對血糖、營養指標的影響〔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0;19(5):360-3.
7 高 森,劉純艷.胃腫瘤合并糖尿病病人不同血糖控制方法在腸外營養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全科護理,2011;09(11):956-7.
8 Valero MA,Leon-Sanz M,Escobar I,et al.Evaluation of nonglucose carbohydrates in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diabetic patients〔J〕.Euro J Clin Nutrit,2001;55(12):1111-6.
9 韓禮歐,韓薇薇,段秀慶,等.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在伴有糖尿病的腹部大手術后危重患者腸外營養期間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6;26(9):664-6.
10 鄭 黎,廖勇敢,鄭海燕,等.胰島素泵與甘精胰島素在糖尿病病人術后全胃腸外營養時應用的臨床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3):86-7.
11 王紅艷,杜立敏,王君慧,等.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6):53-4.
12 徐 巖,李春霖,李 劍,等.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在糖尿病患者全胃腸外營養中的應用〔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4):330-1.
13 劉 剛,朱 勇,楊 建,等.胰島素強化治療在腹部大手術后危重患者腸外營養期間的應用〔J〕.四川醫學,2007;28(10):1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