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英 李學軍 李向平 (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研室,湖南 益陽 413000)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謝綜合征(MS)的發病率也呈急劇上升趨勢,尤其是老年人群,由此而誘發的心腦血管事件也顯著增加〔1〕。如若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干預,針對發病機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給社會醫療資源和患者生活質量都能帶來良好的正性影響〔2〕。本文就MS與瘦素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相關性進行臨床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0例老年MS患者,所有患者診斷參照國際糖尿病聯盟2005年頒布的有關MS的診斷標準〔3〕,入選前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糖尿病、存在嚴重心血管事件等。將30例MS患者設為MS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7.8±5.1)歲。對照組選擇35例同期健康體檢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齡(68.1±4.8)歲。兩組患者一般狀況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標測定 所有患者于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15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后取血漿放置于-80℃冰箱內凍存備檢。瘦素和(IGF)-1水平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瘦素試劑盒為美國Phoenix Pharmaceuticals.Inc公司產品,IGF-1試劑盒為Bioseen公司產品。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島素測定采用酶免發光法,試劑盒均為美國DPC公司生產。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1.2.2 人體參數和IR程度評估 檢測人體參數:體重、體重指數(BMI)、腰圍(WC)、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胰島素抵抗(IR)程度評估采用穩態模型評估法(HOMA-IR)。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8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記錄,采用t檢驗,并行直線相關、多元回歸分析。
2.1 對照組和MS組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檢測結果 兩組患者、TC及LDL-C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MS組患者體重、BMI、WC、SBP、DBP、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 PG)、空腹胰島素(FINS)、TG、IR及瘦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HDL-C、IGF-1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MS組一般資料及生長指標檢測結果(±s)

表1 對照組和MS組一般資料及生長指標檢測結果(±s)
指標 對照組(n=35) MS組(n=30) t值 P值體重(kg)54.8±4.2 66.1±5.2 2.81 0.025 BMI(kg/m2) 22.8±3.1 26.3±4.2 3.02 0.022 WC(cm) 81.4±6.8 92.3±3.5 2.94 0.023 SBP(mmHg) 124.7±8.6 141.8±10.2 3.42 0.019 DBP(mmHg) 80.5±6.1 87.6±4.7 3.21 0.022 FPG(mmol/L) 4.7±0.8 5.6±0.6 2.78 0.025 2 h PG(mmol/L) 6.4±0.8 8.3±1.1 3.54 0.017 FINS(mIU/L) 8.4±2.6 12.7±4.1 3.08 0.021 TG(mmol/L) 1.3±0.4 3.2±1.4 3.91 0.015 TC(mmol/L) 4.7±0.5 4.5±0.9 0.92 0.201 HDL-C(mmol/L) 1.5±0.2 1.0±0.1 2.64 0.026 LDL-C(mmol/L) 2.7±0.8 2.9±1.0 0.81 0.215 IR 1.7±0.6 3.9±1.3 3.38 0.021瘦素(ng/ml) 126.5±72.8 189.4±90.4 4.28 0.012 IGF-1(μg/ml)217.6±32.3 193.4±50.1 4.34 0.011
2.2 MS組患者各相關指標值與瘦素及IGF-1水平相關性分析 分別以瘦素及IGF-1水平為因變量,各相關指標為自變量,行多元回歸及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瘦素水平與體重、BMI、WC、SBP、DBP、FPG、2 h PG、FINS、TG 及 IR 水平呈正相關,而與HDL-C水平呈負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GF-1水平與 BMI、WC、SBP、FPG、TG、TC 及 IR 水平呈負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MS組患者各相關測定值與瘦素及IGF-1水平相關性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MS是以IR為特征的一組疾病癥候群,主要包括糖耐量異常、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及脂代謝紊亂等異常代謝〔4〕,此都為心腦血管事件高發的危險因素,也使MS成為致死及致殘的重要疾病之一,因而探索MS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然而,目前臨床中對MS的發病機制仍存在很多分歧。
作為MS發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IR被譽為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紊亂等異常代謝滋生的“共同沃土”。作為脂肪細胞因子的典型代表,瘦素在此過程中的作用頗受關注。Brismar等〔5〕學者曾按胰島素敏感性差異分組研究,結果發現,IR的兩類人群血漿瘦素含量明顯升高,提示上升的瘦素水平與IR有一定相關性。本研究支持上述學者的結論,本研究中MS組患者IR及瘦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推測其原因可能為長期高胰島素水平刺激了瘦素基因的表達。MS組患者瘦素水平較正常人群顯著增加,提示M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瘦素抵抗,從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效應受到影響,降低其對胰島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正常的脂肪胰島反饋調節機制受損,導致糖耐量異常、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及脂代謝紊亂等異常代謝的發生〔6〕。目前關于瘦素抵抗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推測可能為瘦素抵抗物、瘦素的受體或受體后缺陷等因素所致。
關于IR和IGF-1之間的相關性,有學者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發現〔7〕,機體外IGF-1可促進肌細胞對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攝取量,增加糖原合成,減少其分解;機體內IGF-1對胰島素、C肽、胰高糖素及生長激素的表達發揮抑制作用,抑制肝糖輸出。分子水平研究表明,IGF-1通過作用于胰島素受體底物發揮一系列有益的生物學效應,包括促進糖代謝、促進NO的合成、擴血管作用等。上述研究說明,高水平的IGF-1對心血管事件起到保護作用。而本研究發現,相對于正常人群,MS組患者IGF-1水平顯著降低,關于血清低濃度的IGF-1和IR之間的因果關系,目前臨床中尚不是十分明確,需進一步研究〔8〕。
通過本研究發現,老年MS患者瘦素水平顯著增加,存在不同程度的瘦素抵抗,且抵抗程度與IR呈正相關;而IGF-1呈低水平表達,與IR呈明顯負相關。以此病者為干預老年MS發病的靶點,改善IR程度,將預防此類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高 陽,毛宇強,陳 松,等.代謝綜合征高危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綜合干預效果〔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4):1234-5.
2 Matsumoto K,Fujita N,Nakamura K,et al.Apolipoprotein B and insuli resistance are good marke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8;82(1):93-7.
3 Colao A,Spiezia S,Di Somma C,et al.Circulati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atherosclerotic profile in healthy subjects independently of age〔J〕.J Endocrinol Invest,2005;28(5):440-8.
4 趙 崢.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143-4.
5 Brismar K,Ferngvist-Forbes E,Wahren J,et al.Effect of insulin on the hepatic produc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1(IGFBP-1),IGFBP-3,and IGF-1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4;79(3):872-8.
6 王燕炯,雷保虎,高 琴,等.代謝綜合征研究進展、爭論與問題〔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1):1443-5.
7 Thomas GN,Critchley JA,Tomlinson B,et al.Albuminuria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gene polymorphisms in type-2-diabetic and in normoglycemic hypertensive Chinese〔J〕.Clin Nephrol,2001;55(1):7-15.
8 Grundy SM,Cleeman JI,Daniels SR,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syndrome.An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Executive summary〔J〕.Cardiol Rev,2005;13(6):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