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汝斌
盡快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幫助小微企業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和困難
小微企業是浙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浙商創業成長的主要平臺,在吸納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小微企業發展遇到異常嚴峻和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生產經營難度加大。為此,要認真貫徹落實2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深入研究分析浙江小微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
小微企業占市場主體的絕對多數。截至2012年1月末,浙江小微企業56.9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7%,其中小型和微型企業分別為13.6和43.3萬家,分別占23.2%和73.8%,小型企業中逾六成為二產企業,微型企業中半數為三產企業。
小微企業是城鄉就業的重要渠道。截至2012年1月末,小微企業共吸納就業1178.5萬人,占所有企業的55.5%。其中,小型和微型企業分別吸納就業811和367.5萬人,分別占38.2%和17.3%。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2011年,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規模以下工業占25.1%,規模以上小型企業占31.2%,合計共占56.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小型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31.2%,增速比大中型企業高14.6個百分點;小型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增速比大中型企業高10.3個百分點。
小微企業經濟總量在全國保持領先。“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下工業主要經濟總量指標保持全國第一。2010年,工業單位數、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從業人員數分別為83.9萬家、12504億元、6586.7億元、663.3萬人,分別占全國的13.4%、18.5%、15.1%和13.5%,均居全國各省(區、市)的首位,單位數比重比列第2位的河南省高出1.7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和從業人員數比重比列第2位的廣東省分別高出7.2、6.0和0.9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浙江小微企業“低、小、散”的普遍特征依然存在,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末端,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遇到世界經濟波動、外部需求減弱或國內宏觀調控政策趨緊,小微企業往往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經濟增速率先回落。
——企業平均產出規模偏小。本世紀初,浙江規模以上工業戶均總產值約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7%,目前已下降到僅相當于58%的水平。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小型企業戶均總產值0.4億元,比2006年僅增長25.6%,增幅低于大中型企業5.4個百分點。
——投入產出效益水平偏低。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型企業增加值率僅為17.3%,分別低于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3.4和3.2個百分點。2011年,規模以上小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為4.9%,分別低于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1.7和1.5個百分點。小微企業低價格、低技術、低收益、低附加值的傳統發展路徑依賴,直接制約了其投入產出效益水平的提高。
——轉型升級步伐偏慢。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小型企業中,紡織、電氣機械、通用設備、化學原料、金屬制品業五大行業總產值合計占比為43.2%;規模以下工業中,紡織、通用設備、金屬制品、塑料制品、服裝鞋帽制造五大行業總產值合計占比為49.3%。雖然近年來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但發展水平仍未達到質的飛躍。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小型企業裝備制造業企業為1.1萬家,占小型企業的39.1%;工業總產值7641億元,占小型企業的32.9%。
在世界經濟復蘇進程減緩和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浙江小微企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增長,但主要經濟指標的下行已經表明下一階段形勢趨于嚴峻。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小型企業增加值、出口交貨值和利潤總額分別為4372、4163和108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1.4%、16.0%和11.2%,與前兩年相比,增幅回落較大,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上述指標月度增速及融資景氣指數已接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嚴重時期的水平。
——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回落,企業運營接近景氣臨界點。2011年,規模以上小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利潤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8.6和52.7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增速回落15.8個百分點。三季度起,上述指標月度增速進入個位數增長區間甚至負增長。9月末,停產的小型企業已達409家,占全部小型企業的1.5%。小型企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和景氣指數明顯回落,四季度分別為107.8和111.9,已接近100的景氣臨界點,創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新低,比全部調查企業分別低5.2和14.1點。
——融資難、融資貴,企業資金鏈趨緊程度加大。2011年,小型企業利息凈支出37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5.2%,相當于同期銀行貸款余額的6.7%,遠高于大中型企業的5.2%;小型企業利息凈支出增長47.2%,遠高于大中型企業32%的增速。與此同時,小型企業融資景氣指數已處于“不景氣”區間,四個季度分別為92、92.7、91.2和89.5,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時期水平基本相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達38%。
——稅負重、成本高,企業生產經營壓力明顯加大。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小型企業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比上年增長32.1%,遠高于大中型企業的22.8%,比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11.9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成本占收入的比重為87.4%,比大、中型企業分別高出3.3和2.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4.9%,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明顯低于大中型企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利潤率為4.95%。
——招工難、“用工荒”與外來人口激增并存,勞動力結構亟待優化。近年來,招工難、“用工荒”日趨成為常態。據2011年四季度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抽樣調查,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快”是當前首要突出問題的企業比重達30.8%。同時,由于小微企業大多是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力密集企業,需要大量的低端普工,使得浙江外來人口凈增快、勞動人口受教育年限低的境況難以改善。據“六普”資料顯示,2010年,浙江常住人口中來自省外流入人口為1182萬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比2000年增加813萬人,約相當于新流入了一個海南省的人口。省外流入人口以初中及以下人口為主,占84.8%;15-39歲的中青年文盲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占46.2%。

小微企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
進一步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努力緩解融資困難、加快技術改造、加強服務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業分類統計調查、監測分析和定期發布制度,對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浙江要盡快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早見成效。
第一,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參與三大國家戰略實施及各項綜合配套改革。以此以作為現階段浙江經濟新的發展契機,進一步爭取發展政策,盡快做出戰略性布局,出臺具體實施方案,有序、有效、持續性地推進落實,降低準入門檻,破除影響民間投資的體制障礙,鼓勵支持小微企業進入發展。
第二,努力幫助小微企業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和困難。一是努力緩解融資困難。抓緊實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和民間財富管理中心建設行動計劃,創建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積極爭取信貸投放增量,創新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提高小微企業貸款比例,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強化對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金融支撐。二是進一步加快重大稅制改革,比照2008年的做法,盡快出臺和落實減輕企業負擔和讓利于企業、服務于企業的政策措施,提振企業信心,幫助企業改善生存環境和生產經營環境。三是要做好煤電油運、土地供應、信貸支持等各項要素保障工作,努力緩解各種要素制約。四是要幫助企業赴省內外、境內外參展,千方百計保訂單、保出口,努力拓展營銷網絡和省外、國外市場。
第三,積極引導小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充分利用目前宏觀偏緊等環境,以此作為倒逼機制,加快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改變浙江經濟長期處于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價值鏈末端的不利處境,扶持引導小微企業向“專、精、特、優”發展,形成一批科技型、成長型企業。根據現階段浙江的實際情況,關鍵要加快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把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落實到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的轉型發展上,特別是要支持龍頭企業向制定行業標準、創建品牌、掌握議價權發展,以此帶動面上千家萬戶相關小微企業轉型升級。要有選擇地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要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素質、增強競爭力為主要目標,通過組織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和建立供應鏈及分銷網絡,轉向產業鏈上較高層次,著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減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
第四,加強行政服務和管理力度,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各級政府要加強引導、服務、管理和考核,努力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堅定不移推進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大發展大提升大調整大集群,使小微企業成為企業家創業成長的主要平臺。完善扶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小微企業加大實體經濟投入,堅守實業,做強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