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肖圣章
2012年1月5日,江蘇省發布了《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試行)》。這是江蘇省繼2010年以省為單位總體達到全面小康之后,又一次清晰地規劃未來10年建設基本現代化的時間表和線路圖。該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組成的四大類30項指標,其中經濟發展指標9項、人民生活指標7項、社會發展指標8項、生態環境指標6項,每項評價指標都設置相應的目標值和權重,可測算出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綜合評分。經分析,該指標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特點一:堅持科學發展,現代化不唯GDP是論。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四大類30項指標組成,其中經濟發展類9項占31分,人民生活類7項占24分,社會發展類8項占24分,生態環境類6項占21分。指標體系為江蘇確定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是,到2020年全省總體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蘇南等有條件的地區在“十二五”時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蘇中地區鞏固發展全面小康建設成果,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蘇北地區加快全面小康建設步伐,2020年以后逐步基本實現現代化。江蘇確定的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表明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是下一階段工作重點,但從指標體系設定中可看出,今后江蘇的經濟發展突出了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人均GDP設定為10萬元人民幣,年均增速只要6.6%就可實現,而“十一五”以來江蘇人均GDP增速遠高于這一速度,這個指標不是一個唯GDP而論的指標,而是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特點二:注重改善民生,各項內容全部設定指標。指標內容和目標值的設定,突出了民生幸福。在30項指標中,涉及人
江蘇年初發布的《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勾勒出到2020年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模樣,對浙江乃至全國各地如何設定指標體系和推進測定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借鑒意義的指標較多,其中最直接的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這兩個指標增長都在9%以上,均比人均GDP增幅高,體現了改革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的宗旨。除此之外,人均預期壽命、居民住房水平、每千人國際互聯網用戶數、基本社會保障、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以及生態環境等內容也都事關民生。以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為例,指標體系中并沒有用現代化交通方式來監測,而是用公共交通,體現了百姓出行的便利程度;城市是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農村是鎮村公共交通開通率,該指標把城市和農村分開,表明了今后幾年江蘇省所有行政村都要實現村村通公交,將極大方便百姓出行。如生態環境直接關系百姓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用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和三類以上地表水的比例兩個指標,而且這兩個指標都是硬指標。
特點三:突出滿意程度,指標達到需百姓認可。在4大類、30項指標之外,指標體系中還設有人民群眾對基本現代化建設成果滿意度一個評判指標,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基本現代化建設成果的認可程度。這個認可程度確定的目標值為70%以上,也就是說,大部分老百姓滿意,這個現代化才算成功。江蘇還根據地區資源稟賦存在差異的實際,在監測上不搞一刀切,明確不是每一項指標都要達到目標值,而是允許有一定的彈性。按照監測方法,綜合得分90分以上、單項指標實現程度達80%以上、人民群眾對現代化建設成果的滿意度70%以上,即為達標。

2020年江蘇省基本現代化30項指標的確定目標值
特點四:堅持大膽創新,首次設立6項原創指標。指標體系設計與國際慣例掛鉤,經由調研論證形成,指標選取的準則,既注重可行性,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公認性和較為詳實的歷史數據記錄,又具有可比性,能找到相關參照樣本。在4大類、30項指標中,有16項是國際通用的指標,有8項是國內有可比性的指標。除此之外,江蘇結合省情,根據自身發展存在的薄弱環節,還自創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住房水平、和諧社區建設水平、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6項指標。對這16項國際通用指標、8項國內可比指標和6項自創原始指標,江蘇省統計局將牽頭負責對各地實施情況的監測,選擇在每年第三季度,對上一年度全省和各市、縣(市)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進行監測,結果經省委、省政府審定后發布。
特點五:完善監測體系,力爭全國最早實現目標。2010年,江蘇無論是在就業、保障、教育、醫療方面,還是在安居房建設、民生指標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2011年,江蘇人均GDP超9000美元,同口徑財政總收入超萬億元,全省城市化率達62%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5年分別增長85%和83%左右。這些數據有力地反映出江蘇探索實現基本現代化的堅實基礎,而國家也要求長三角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努力實現現代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江蘇的舉措是在為全國實現基本現代化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