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虎居
在堵截非法集資和非法資金傳銷、加強金融市場監管的同時,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創新,給民間資本更多的投融資渠道
剛剛過去的一年,浙江經濟出現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那就是在溫州等地一些民營企業老板的“跑路潮”。此次“跑路潮”涉及企業之多、波及范圍之廣、涉案金額之大,實為近年罕見。這一現象源于從緊貨幣政策背景下,民間借貸市場高利化所導致的民營企業資金鏈斷裂。
把民間借貸高利化簡單地歸結為一種“金融亂象”,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民間借貸并非洪水猛獸,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現實性。從實體經濟的角度而言,由于現有銀行體系自身治理結構和風險管控水平的限制,傳統意義上的借貸市場一直存在著對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信貸“歧視”。近年來,雖然政府有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扶持民營中小企業,但民營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緩解。銀監會最近的測算結果表明,我國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僅為20%,幾乎沒有微型企業。這種經營性“歧視”導致民營中小企業不得不借助“非正規”的民間借貸市場進行融資,這客觀上推動了民間借貸市場的發展。
上世紀80、90年代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的出現,正是溫州民營中小企業尋求“非正規”融資渠道的必然結果。從溫州崛起的知名企業,在創業初期大都是靠自籌和民間借貸資金發展起來的,即使像正泰集團這樣的明星民營企業,創業初期也曾有過民間借貸行為。可以說,“溫州的民營經濟天生和民間金融有著緊密的聯系,沒有民間金融就沒有溫州民營經濟的輝煌”。從宏觀經濟環境而言,為應對通貨膨脹,央行采取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新增信貸規模的不斷收縮,也加大了民營企業從“正規融資渠道”獲取資金的難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民間借貸的利率,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利滾利”的高利貸狀況。

民間借貸市場的高利化恰恰反映了我國目前的一種金融困境。一方面民間資本的投資空間狹窄,大量的民間資本需要尋找突破“負利率”的出路;另一方面民營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貸款難問題愈演愈烈,甚至不得不訴諸于高利貸。要破解這一困境,需要采取疏堵結合的方法。即在堵截非法集資和非法資金傳銷、加強金融市場監管的同時,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創新,給民間資本更多的投融資渠道,使民間借貸走向陽光化運作,達到既能滿足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饑渴,又能夠滿足民間資本的保值、增值需求。
可以預見,由于受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疲弱、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財政緊縮措施以及各國應對危機的政策缺乏協調和國內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民營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發展仍將面臨要素成本上升和融資成本過高等制約。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的關鍵之處,在于幫助其拓寬融資渠道。
這有賴于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特別是通過“新三板”市場的擴容,滿足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構建多層次的股權投資體系的構建,特別是通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構建以政府信用擔保體系為支撐的多層次擔保體系和多樣化政策引導體系,特別是通過設立政府專項基金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之外。更重要的是,積極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市場,充分發揮其為中小企業融資的比較優勢。特別是在一些民營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應積極嘗試建立多種形式的中小金融機構(如嘗試建立區域民營性質的小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等),讓“草根”金融支持“草根”創業。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