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目前浙江城鄉統籌發展處于整體協調階段,呈現出全面推進、加速提升的良好態勢
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測算,2010年浙江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為9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9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繼續居全國第4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夠走在全國前列,與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率先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率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分不開。回顧總結浙江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經驗,主要有五條:
經驗一:把新型城市化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戰略。回顧浙江統籌城鄉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無論是自發性的城鄉關系變遷,還是自覺性的統籌城鄉發展,都順應了城市化集聚發展的客觀規律,更是把新型城市化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戰略。正是將城市化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新型城市化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回饋農村的長效機制,通過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等途徑,開創了浙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經驗二:把農民轉移轉化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方向。浙江統籌城鄉發展的歷程表明: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離土不離鄉”,還是90年代的“進廠又進城”,都契合了發展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進入新世紀,更是把農民轉移轉化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方向。這里的“轉移”就是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從農業生產領域向非農生產領域的轉移,也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分散經營向產業化經營的轉移;“轉化”就是從農民工向城市居民、從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化。數據顯示,浙江近5年累計實現農民轉移就業200萬人,2010年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84.6%。
經驗三:把縣域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陣地。這是浙江發揮體制改革先發優勢的一次成功實踐。浙江是全國最早開始探索“省管縣”改革的省份,從1992年開始,先后進行了四輪“強縣擴權”的管理體制改革,2009年更是將縣域擴權的范圍擴大到全省所有縣。這一管理體制的先行改革,極大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浙江成為全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為縣域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全省58個縣(市)統籌城鄉發展已全部進入整體協調和全面融合階段。
經驗四: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抓手。2008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加快城鄉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積極構建不同層次、覆蓋城鄉的大社保體系,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抓手,保障城鄉居民的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目前,浙江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了面向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10年全省新農合參保率達92%以上,農村安全飲用水覆蓋率、標準化公路通行政村率、村莊整治率、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分別達95.8%、99.5%,63.3%和 86.0%,全面實現“戶戶通電”、“城鄉同網同價”。
經驗五: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動力。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浙江既在面上率先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又在點上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推進“人進城、地流轉、房置換”的體制改革,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動力,有效地促進了勞動力、土地、資產等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到2010年,農村土地流轉率達到36.9%,134家小額貸款公司、21家村鎮銀行開業運行,股權、承包經營權、使用權貸款業務有序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進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