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艷
加快浙商轉型、培育新型企業家,對整個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提出,有效率的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所在。浙江經濟的崛起不僅依靠微觀層面的產權制度改革與創新,更依靠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這種有效率的經濟興起與成長。最近幾年,浙江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的相對落后,與很多民營企業家越來越遠離實體經濟,忽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內涵有著密切聯系。浙商群體也面臨如何適應企業外部發展環境新變化的任務。
當前民營企業規模小、產業層次低,管理方式落后,主要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作為競爭優勢,缺少對消費者未來需求的研判和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規劃,企業活力不足。據統計,從規模上看浙江民營企業仍以小企業(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下的企業)為主,占企業總數的57.9%,其中規模以下(指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小企業占26.3%;所從事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領域。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外,企業家自身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浙商的主力大都是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資本和財富積累,年齡也逐漸增大,繼續創業的動力正在逐漸減弱。很多企業家已基本退出甚至完全退出了實體經濟,成了資本掮客。其次,很多浙商主要依靠外貿接單起家,在國際貿易形勢寬松、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的情況下,能夠憑借堅韌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不斷積累擴大規模,但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主要經濟體需求大幅減少,生產成本顯著上升的形勢下,其競爭方式和國際貿易知識已經不再適用,迫切需要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第三,很多民營企業依然是家族式的產權結構和管理模式,很難吸引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具備國際背景、熟悉現代管理知識的高層次人員。一項針對浙江省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從企業治理結構來看,企業主及家庭成員持有全部股份的企業占52.3%,持有股份超過50%的企業達到88%,而持有股份低于30%的企業僅占4.6%;傳統家族制管理模式沒有完全改變,僅有31.8%的企業聘用了非家族成員擔任總經理職務。與此同時,家族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富二代”問題,對社會管理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產生諸多消極影響。
設想一下,如果能夠把浙江存量的企業家資源充分調動起來,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培育出一批具有責任感、使命感和戰略眼光的新浙商,再加上他們已有的資本積累,整個實體經濟將因此注入一股新鮮血液,其創造力一定可以讓浙商再次起飛。
針對當前浙商和浙江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謀劃,提高企業家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第一,應該關心和重視浙商群體的培訓和再教育。通過高層次的企業家培訓、交流,提高企業家的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增強企業家二次創業的責任感、使命感。第二,為民營企業家創造寬松的營商環境。在行政審批、稅收、融資等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第三,吸引高層次年輕企業家投資創業,不斷壯大轉型升級的新興力量。在個性化、信息化的環境下,年輕人對新消費群體和投資領域的感知更敏銳,奮斗精神也更強烈,吸引和幫助年輕企業家和創業團隊對于激發整個企業家群體的創造力一定大有幫助。
盡管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動蕩,但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增長,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正在城鄉間全面鋪開,加上地區間、行業間生產要素再配置的可能性,總體的創業發展環境依然是非常樂觀的。老一代浙商創造了改革開放前30年浙江經濟的高速發展,新一代浙商只要積極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依然可以再造輝煌,實現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