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 陳小寧
(1江蘇省姜堰市中醫院 姜堰225500;2江蘇省中醫院 南京210029)
干燥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屬于中醫“鼻槁”范疇,其主要病因與燥邪、陰虛、氣虛有關。病機主要是津傷而致鼻竅失養[1]。筆者在臨床上采用增液湯合二至丸加味治療干燥性鼻炎療效滿意,現將臨床觀察資料整理如下。
1.1 診斷標準 (1)自覺鼻腔干燥少涕,多伴有鼻內異物感、灼熱感或癢感,易發鼻衄。(2)鼻腔檢查:鼻腔前端黏膜病變較明顯,鼻黏膜干燥、充血,呈灰白色或暗紅色,附有散在的干屑及分泌物,分泌物黏稠,積存后可形成痂皮,鼻黏膜較脆,觸之易出血,有時黏膜表面糜爛或潰瘍,潰瘍較深,累及軟骨,發生穿孔。(3)本病無黏膜及鼻甲萎縮,嗅覺正常,應與萎縮性鼻炎相鑒別[1]。
1.2 一般資料 經確診為干燥性鼻炎的門診患者60例,均為我院耳鼻喉科門診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16~71歲,平均45.6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6年,大多數病程為2~3年。對照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齡18~69歲,平均46.9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8年。兩組病例就診前均未使用過任何相關藥物。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用西藥治療:(1)用生理鹽水鼻腔沖洗,若鼻中隔有糜爛者,局部涂濕潤燒傷膏。(2)口服 ATP 片 40 mg、VitC 200 mg、VitB210 mg,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AD膠丸1粒,每日2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生地 10 g,玄參 10 g,麥冬 10 g,當歸 10 g,白芍 10 g,菊花10 g,枸杞10 g,白蒺藜10 g,旱蓮草10 g,女貞子10 g,天花粉10 g。加味:鼻中隔干燥暗紅加生蒲黃10 g;鼻出血加藕節炭10 g、白茅根10 g、側柏葉10 g;鼻腔灼熱加山豆根10 g;咽干舌燥加鮮石斛10 g。2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后比較療效。
1.4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鼻咽腔干燥消失,黏膜濕潤,色澤正常,隨訪1年以上無復發。顯效:鼻腔干燥明顯減輕,黏膜色澤正常,隨訪1年療效穩定。有效:鼻腔干燥減輕,干屑及血痂脫落。無效:停藥1個月后,癥狀、體征同前。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兩組數據采用χ2檢驗。
1.6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干燥性鼻炎病因不明,可能與生活環境、職業因素、全身慢性病、營養缺乏等因素有關。本病以鼻黏膜干燥為主要臨床表現,它的主要病理改變為鼻黏膜干燥變薄,部分上皮細胞纖毛消失,甚至化生為鱗狀上皮,基底膜含有大量膠質,變厚;分泌腺退變萎縮,而致分泌功能減退;有時可出現黏膜淺層糜爛或潰瘍,可以累及黏膜下組織及軟骨膜。ATP為細胞代謝激動劑,維生素A有保護黏膜上皮及增強結締組織抗感染的能力;維生素B2有促進組織細胞代謝的作用;維生素C有增加鼻黏膜血管彈性的作用,能改善、延緩黏膜和腺體的變性、萎縮。諸藥合用,促進細胞代謝,刺激腺體分泌,從而達到柔潤鼻黏膜的功能。同時局部用生理鹽水滴鼻,暫時緩解局部干燥的癥狀。
本病屬于中醫“鼻槁”范疇。患者素體稟賦不足,肺氣虧虛,津液輸布失常,鼻竅失于濡養;或肝腎不足,虛火上炎,傷津化燥;或外感燥邪,久治不愈,傷肺耗津等皆可致病。當治以滋陰養液清燥潤肺。方中沙參、麥冬、生地甘寒清潤,滋陰潤燥;枸杞、女貞子、旱蓮草補肝腎養陰血而不滋膩;佐以當歸、白芍滋陰養血;天花粉、菊花清熱養陰。全方共奏養血增液、潤燥生津、滋潤鼻膜之功效。在治療同時應戒煙酒,戒除挖鼻等不良習慣;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吸入干燥多塵的空氣;加強營養,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1]王士貞.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