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 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 蒲 文彬
現代競爭方式體現為深層次的合作與競爭,即為競爭而合作,靠合作來競爭,其戰略目標是使市場中多方參與者都獲益,實現“共贏”格局。美國學者亞當·布蘭頓伯格和巴里·內爾布爾于1996年首次提出“競合”理論,用于研究企業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區際經濟關系是指:不同區域間形成的相互依存、促進和制約的關系。不同的區際經濟關系對區域間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區際間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開放與封閉、合作與沖突兩種關系。在開放與封閉中,各區域都認識到開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好處,而封閉只能導致落后。區域間的合作與沖突是基于各自的經濟利益,相互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區域要素競爭以及市場封鎖等。競合理論認為,各利益主體之間既有利益一致之處,同時又有相互沖突的地方。在競合狀態下,區域間的合作能產生正的價值量,而價值總量的產生與相互間合作的深度、程度成正比。
(1)黔中經濟區:該區以貴陽和安順為核心城市,同時吸納都勻、凱里、畢節等衛星城市為支撐的核心區。發揮其在資本、技術、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其對整個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作用。
(2)黔北經濟協作區:該區以遵義、銅仁地區為主要區域,發揮其連接成渝經濟區和黔中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努力構建成為連接成渝經濟區和黔中經濟區經濟走廊的作用。
(3)畢水興能源資源富集區:該區以畢節、六盤水、興義為主要城市,充分發揮其在能源、資源較為富集的優勢,努力打造成為貴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能源基地。
(4)“三洲”民族地區:貴州的黔東南州、黔南州以及黔西南州,聚居著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積淀豐富的民族原生態文化,可建設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民族原生態文化重要基地。
黔中經濟區處于區域協調發展的“火車頭”地位;黔北經濟協作區是連接成渝經濟區和黔中經濟區的經濟走廊;畢水興能源資源富集區和“三洲”民族地區要建設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兩翼。
區域經濟聯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各區域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水平不同,經濟活動的方式和內容不同。區域差異凸顯區位優勢,導致區域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化部門。區域之間的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推動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但就貴州經濟發展新的空間布局來看,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如下。
(1)區域內經濟增長點的帶動和輻射力弱。黔中經濟區作為貴州經濟基礎最好、區位條件最優的區域。其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以及交通等方面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可是其內生的活力和實力,遠未發揮和呈現出來,因而,其對全省經濟社會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仍有局限。另一方面,省內其他經濟區域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之中,致使貴陽市這個黔中經濟區核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明顯,制約了該區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2)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差異性不明顯。通過研究發現,貴陽市的產業結構與遵義市、都勻市、畢節市的產業結構存在趨同現象,這一方面加大了各區域間對技術、人才、資源的相互競爭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從垂直和水平的產業分工來看,產業的價值延伸鏈條和價值的延展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區域間合作共贏的格局未能得以實現。
(3)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耦合性差。區域空間結構是由經濟中心、經濟腹地和經濟網絡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它們具有特定的經濟內涵和相應的功能。貴州經濟發展新的空間布局中,黔中經濟區作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其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遠沒有發揮出來;其次,黔北經濟協作區作為貴州經濟發展的經濟走廊,其延伸性尚未很好地體現;最后,畢水興能源資源富集區和“三洲”民族地區,兩翼特色尚不明顯。因而,在新的整體區域構建下各區域間總體上尚未形成功能互濟,協作一致的發展機制。
(4)區域間要素流動性差。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反映了區域經濟運動的物質構成和物質變換,它是支撐、構成區域經濟系統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區域經濟活動總是在一定地理空間上進行,不僅各種經濟活動的開展需要把分散于地理空間上的相關資源和要素組合起來形成特定的經濟活動過程,而且各種經濟活動之間也需要相互聯系與配合。但就目前發展的境況來看,貴州各區域間為了各自的發展,地方保護主義觀念仍舊較深,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流動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和阻隔。
(1)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的構建。貴州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涉及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等級別不等的九個行政區。政府間協調發展機制的形成是實現貴州經濟協調發展的前提。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像貴州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各區域間正處于發展和磨合的初期,強化“政府引導”,構建區域間合作共贏的相應機制。隨著市場力量進一步強大,傾向于市場需求的誘致型變遷方式。政府的工作重點轉向提供基礎設施、法制規范等的環境建設上。通過政府和市場力量的相互帶動,逐步推動區域協調機制的形成。
(2)區域空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區域空間結構是在一定的發展時期和條件下,區域內各種經濟活動與組織在空間上分布與組合的結果。集聚與擴散效應是制約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機制。集聚效用是使資源、要素和部分經濟活動趨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結果。它會導致區域內的資源、要素、企業、產業部門不斷向優勢區位移動,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極或增長中心的形成與發展。擴散效應是指促使資源、要素和部分經濟活動由地理空間上的過渡集聚轉而趨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作用的結果。貴州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集聚效應在逐步顯現,但擴散效用還遠沒顯現,這既需要政府間的相互協作,又需要市場的進一步發育完善和區域空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3)區域市場網絡體系的構建。黔中經濟區要真正實現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真正帶動,關鍵就是要打造它的經濟增長實力與協作力,努力構建區域內的市場網絡體系。首先就是要大力發展各種類型和層次的經濟實體,通過經濟元的培育和發展,為市場網絡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其次要構建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市場,通過市場本身的發展和完善,為各種類型的經濟實體提供所需的經濟要素,促進其發展和壯大;最后是要通過政府營造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促使經濟實體以及市場都得到更好地發展和進步,從而真正促成市場網絡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4)區域間產業整合與規劃設計。貴州經濟發展新的空間布局中,各區域間產業結構較為趨同。從產業鏈的視角來看,產業鏈的寬度和深度不合理;產業鏈發育程度不充分,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底端;產業鏈控制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力弱。因此,構筑區域間合理的產業結構,做好產業整合與規劃設計,對提升貴州區域經濟間產業鏈的價值度,整合產業整體能力和實力具有積極意義。
(5)區域間經濟合作的原則設定。區域經濟合作以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其目的在于有效地開發利用各地區的資源,合理配置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區域經濟合作應遵循以下原則:①自主原則。任何交換關系都是以其主體的自主平等地位為前提的。②整體性原則。它要求在組建、發展和改造區域經濟合作時,必須從整體出發,始終發揮區域經濟合作系統的整體功能。③層次性原則。在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時,一定要遵循整體與層次、層次與層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協作的關系。④經濟效應原則。從宏觀上看,可以統籌規劃,進行生產力的再布局,充分調動各地區的積極因素,取得布局經濟效益。區域間經濟合作原則的設定,為促進貴州經濟發展區域合作奠定了基礎。
總之,貴州為實現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進行了新的定位,但區域間經濟的發展要實現協調發展應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的構建,空間結構的優化,市場網絡體系的構建以及經濟合作的原則設定等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才能使貴州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區域協調發展的共贏格局。
[1][美]埃德加·胡佛.區域經濟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白明,王孝平.黔中經濟區現狀、問題與對策[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