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安 張世軍 徐安定 凌雪英 宋雪文 (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廣州 50632)
腦小血管疾病(SVD)是腦血管病一種亞型,累及小穿支動脈,主要供應基底節和放射冠,這些血管的完全閉塞將導致該處腔隙性腦梗死(LI),不完全的缺血則會引起白質疏松,也稱白質損害(WML),臨床癥狀以認知損害或癡呆為主〔1~3〕,但導致認知損害與腦WML的關系仍不清楚。磁共振波譜(MRS)和彌散張量成像(DTI)是近年來發展的新技術,可以無創高特異性觀察腦白質代謝和微觀解剖結構。本研究應用MRS聯合DTI研究SVD患者的WML程度,為SVD導致認知障礙提供進一步的研究。
1.1 實驗對象 參照國內外有關SVD研究〔4~6〕,患者入選標準為:①患者頭顱MRI顯示皮層下白質腔隙性腦梗死,直徑小于15 mm,②頭顱MRI顯示有皮層下白質疏松,③右利手,左側額葉為優勢側,④患者簽字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皮質及深部核群梗死者,或者有神經科局灶癥狀體征如失語、癱瘓等,②合并正常顱壓腦積水、腦外傷、CO中毒、低血糖等導致頭顱MRI腦白質異常表現者,③提示心源性腦梗死或者顱內有大血管病變,④合并抑郁不能配合認知檢查者,⑤一般狀況差,合并重要器官重大疾病或既往有精神病史。SVD入選共12例,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齡47~82歲。
對照組為同年齡段正常健康人,頭顱MRI無腦梗死或白質疏松,無其他重大疾病,簽字知情同意參與研究。對照組共6例,男3例,女3例,年齡52~76歲,詳細登記所有研究對象和對照組臨床資料。經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和對照組都簽署知情同意書,給予免費磁共振波譜和張量檢測。
1.2 方法 MRS和DTI成像技術:①成像參數:成像儀器為GE 1.5 T signa HD MR掃描儀,梯度場強23 mT·m-1,梯度切換率120 mT·m-1·ms-1,頭頸聯合線圈,成像序列為 T1flair、T2WI、FLAIR、彌散加權成像(DWI)、DTI。DTI采用單次激發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技術(EPI),參數如下:TR10000/TE 115 ms;矩陣為128×128;視野(FOV)為24 cm;層厚5 mm,層距1 mm;彌散加權系數b=0、b=1000(s·mm-2),彌散敏感梯度方向為15。DTI的采集時間為144 s。MRS采集選用二維多體素點解析法(PRESS)序列,TR 1000 ms,TE 144 ms,Phase18,NEX 1。白質掃描感興趣區(ROI)在T2WI定位,選擇半卵圓中心層面,保證ROI內的結構左右對稱。②圖像采集、處理及分析:采集圖像時用墊固定被掃描者頭部以避免運動偽影,進行勻場以減小靜磁場強度不勻的圖像變形,掃描基線平行前后連合平面。MRS和DTI的原始數據均由GE AW4.2的軟件進行后處理。MRS采用Spectroscopy軟件,代謝物圖像與T2WI圖像匹配,測定半卵圓中心層面代謝物包括乙酰天門冬氨酸(NAA)、肌酸(Cr)、膽堿(Cho)等值,并計算出NAA/Cr和Cho/Cr值。DTI采用Diffusion tensor軟件,在校正變形,選定閾值后計算獲得平均彌散度(MD)圖和部分各向異性(FA)圖,同樣選擇T2WI與之匹配疊加,選擇大小、形態與MRS一致的白質ROI區進行測量,算出ROI區內平均彌散值(MD)和各向異值(FA)。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醫學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雙樣本異方差假設。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ROI區內波譜和張量結果見表1,表2。比較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ROI區內的FA參數值(左右MD和FA值)以及 MRS參數值(左右的 NAA/Ch,NAA/Cr,Ch/Cr),發現兩組MRS參數值無明顯差異。而兩組FA參數值比較中,實驗組ROI區內左側MD平均值為0.989,右側MD平均值1.016,左側FA平均值為0.403,右側FA平均值為0.375,對照組ROI區內為左側 MD平均值為0.749,右側MD平均值0.88,左側FA平均值為0.491,右側FA平均值為0.408。發現兩組左右MD值、左側FA值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00054,0.00830,0.02400)。

表1 實驗組ROI區內DTI與MRS結果

表2 對照組ROI區內DTI與MRS結果
SVD認知障礙的主要假說是導致執行功能障礙的額葉-皮質下通路的中斷〔6~8〕。人類高級認知情況無法在動物實驗進行,人腦代謝產物和微觀解剖結構研究也只能在活體無創進行。MRS能夠在活體無創測量腦組織的代謝產物濃度,直接反映腦代謝。NAA主要位于成熟神經元和神經突起如軸突內,其含量的多少反映神經元的功能狀態。Cho反映腦內總的膽堿含量,參與細胞膜的構成,并且是神經遞質乙酞膽堿的前體。DTI可以無創高特異性觀察腦白質的微觀解剖結構。腦白質中的白質束走行具有高度的方向性,MD主要反映彌散運動的快慢而忽略彌散各向異性,即在所有方向上的水分子擴散大小的平均值,FA反映水分子在腦組織中各向異性的特征,通過MD、FA等不同參數成像,來定量檢測腦白質細微結構的異常。MRS和DTI技術可以更加敏感發現某些在傳統MRI正常的白質,其有明顯的代謝及神經結構的異常〔6~8〕。我們希望通過 MRS和DTI技術,觀察半卵圓中心白質腦代謝情況和微觀結構,更為深入地了解SVD的白質損害程度。
本研究提示SVD組在ROI區有白質解剖結構明顯損害。ROI區位于半卵園中心,為額葉-皮層下通路的重要部位,該處存在明顯的解剖結構損害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證明了SVD患者額葉-皮層下通路損害的假說。Charlton等〔9〕利用DTI技術動態觀察2年84例健康中老年人,發現WML、腦容積的改變與認知無關,而DTI上檢測FA、MD值與認知下降中工作記憶明顯相關。最近一項大樣本503例SVD患者在DTI上的研究也發現,SVD認知損害與DTI上的MD值高度相關,并認為DTI可作為研究SVD的重要工具,DTI上的MD值可作為SVD疾病進展的重要指標〔10〕。
本研究提示腦代謝在SVD發病機制方面可能并無太大作用。但Nitkunan等〔11〕利用MRS聯合DTI對SVD患者、高血壓患者和正常對照組進行研究,以半卵圓中心為ROI區,發現SVD組NAA值下降及MD值增高,兩者明顯相關,提示ROI區微觀解剖結構損害是否與腦代謝異常有關。隨后Nitkunan等〔6〕又利用 MRS測定29例SVD患者和35例對照組,發現SVD組有NAA值下降,但NAA下降與臨床認知損害并無相關,且將MRI-T2序列白質損害因素納入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兩組MRS上包括NAA等參數值并無明顯差異,說明MRS上的腦代謝指標并不能作為SVD嚴重與否的外在指標。
DTI研究證實了SVD患者應該存在有皮層下包括半卵圓中心處解剖結構損害,但是該處是否有腦代謝異常,且該處解剖結構異常是否與腦代謝異常有關仍不清楚。我們認為DTI聯合MRS將為SVD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手段,有必要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聯合研究。
1 Pantoni L.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from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rapeutic challenges〔J〕.Lancet Neurol,2010;9(7):689-701.
2 張微微.腦小血管病的新進展〔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08;2(4):210-3.
3 Zhang AJ,Yu XJ,Wang M.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Neurosci Bull,2010;26(3):257-64.
4 van Dijk EJ,Prins ND,Vrooman HA,et al.Progression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n relation to risk factors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Rotterdam Scan study〔J〕.Stroke,2008;39(10):2712-9.
5 Van der Flier WM,van St raaten EC,Barkhof F,et al.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general cognitive function in nondisabled elderly:the LADIS study〔J〕.Stroke,2005;36:2116-20.
6 Nitkunan A,Charlton RA,Barrick TR,et al.Reduced N-acetylaspartate is consistent with axonal dysfunction in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NMR Biomed,2009;22(3):285-91.
7 黃立安,徐安定,凌雪英,等.腦小血管病引起的認知障礙磁共振波譜和彌散張量成像〔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9;17(10):774-7.
8 O′Sullivan M,Morris RG,Huckstep B,et al.Diffusion tensor MRI correlates with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leukoaraios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3):441-7.
9 Charlton RA,Schiavone F,Barrick TR,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etects age 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 over a 2 year follow-up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working memory declin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81(1):13-9.
10 Van Norden AG,de laat KF,van Dijk EJ,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congnition in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The RUN DMC study〔J〕.Biochim Biophys Acta,2012;1822(3):401-7.
11 Nitkunan A,Charlton RA,McIntyre DJ,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 in hypertension and presumed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Magn Reson Med,2008;59(3):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