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蕻芝 李西海 吳明霞 洪昆達 劉獻祥 (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8)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中老年常見的一種慢性、退行性關節疾病。揉膝推髕點穴法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之功效,達到滑利關節之目的。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符合納入標準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100例,探討揉膝推髕點穴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
1.1 病例選擇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按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協會修訂的KOA診斷標準制定〔1〕:①大多數時間有膝痛1個月,②骨贅形成,③符合骨性關節炎的關節液檢查(透明、黏性、WBC<2×109/L),④年齡≥40歲(不能檢查關節液者),⑤晨僵≤30 min,⑥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具有上述的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可確診。X線分級標準〔2〕:0級:正常;Ⅰ級:可出現唇樣骨贅;Ⅱ級:明顯骨贅,可發生關節間隙變窄;Ⅲ級:中度多發性骨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有些骨質硬化,可有骨質磨損;Ⅳ級:骨贅巨大,關節間隙明顯變窄,骨質嚴重硬化,明顯的骨磨損。
1.1.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膝骨性關節炎診斷及分型標準〔3〕。①脾腎兩虛、濕注關節型:腫脹積液,活動受限,舌偏紅或舌質淡,苔薄或薄膩,脈滑或弦。②肝腎虧虛,痰瘀交阻型:骨節肥厚,體弱無力。活動受限,舌淡或淡紅,苔薄或薄膩,脈滑或弦細。
1.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且自愿接受手法治療者納入觀察。②年齡45~70歲。③膝關節正側位X線表現,符合上述臨床分期標準。④本臨床研究嚴格按照臨床試驗機構倫理委員會操作規程進行審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代謝性骨病。②膝關節周圍的皮膚出現水泡、感染及皮膚病者。③晚期關節畸形、殘廢。④合并心腦血管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資料收集不全者。
1.2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采用嚴格統一制定的臨床病例收集資料表,選擇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的KOA患者100例,抽簽法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兩組相同分期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相同分期的病變關節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3 治療方案
1.3.1 治療組 采用手法治療。①患者仰臥位,患膝腘窩部墊枕使膝關節呈微屈15°~30°,醫者站于患側,沿股四頭肌至髕骨、小腿外側施滾法、拿揉法,重點在髕骨兩側,時間約5 min;拇指按揉髕骨周圍及關節間隙約3 min,彈撥髕韌帶及內外側副韌帶約3 min;拇指點按膝關節周圍伏兔、梁丘、犢鼻、膝關、膝眼、血海、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內外膝眼及阿是穴,以局部酸脹為度,時間約5 min;推揉拿捏髕骨及牽抖膝關節約3 min。②患者俯臥位,在大腿、小腿后側及腘窩部做滾法、掌根推法,重點在腘窩部,按揉法施于委中、委陽、陽谷、陰谷、合陽、承山,并配合做膝關節屈伸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時間約3~5 min;在患膝周圍施用擦法,以透熱為度,然后搖膝關節數次,用小魚際叩擊膝關節周圍約1 min,結束手法。滾法操作頻率120~140次/min。每次20 min,隔天1次,治療2 w。
1.3.2 對照組 扶他林乳劑(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91)涂于膝關節周圍患處,并輕輕揉擦,每天3次,治療2 w。
1.4 觀察方法
1.4.1 觀察指標 (1)夜間臥床休息時疼痛或不適:①無,0分;②活動時或處于某一位置有疼痛,1分;③不活動亦痛,2分。(2)晨僵或起床后痛加重:①無,0分;② <3 min,1分;③≥3 min;2分。(3)行走時疼痛或不適:①無,0分;②行走一段距離后出現,1分;③一行走就疼痛,行走后加重,2分。(4)從坐位站立:①無需手幫助,0分;②需手幫助,1分;(5)最大行走距離(可以伴痛行走):①無限制,0分;②>1 km,但有限,1分;③300 m~1 km,2分;④ <300 m,3分。(6)腰膝酸軟:①無,0分;②輕度,1分;③重度,2分。(7)日常活動(無困難0分;有困難1分;不能2分):①能否登上標準登機梯,0~2分;②能否登下標準登機梯,0~2分;③能否蹲下或彎曲膝關節,0~2分;④能否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0~2分。(8)關節功能分級:①可作各種活動,0分;②中度受限,關節活動不靈活,可從事正常活動,1分;③明顯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從事一般活動,2分;④活動功能喪失,生活不能自理,3分。(9)病情輕重程度:輕度:積分≤5分;中度:積分6~10分。重度:積分>10分。(10)X線表現。
1.4.2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每例患者在治療前后均由本人親自填寫臨床癥狀、體征變化積分。優: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正常,病情輕重程度積分0~2分。良: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活動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病情輕重程度積分下降>2/3。中:疼痛基本消失,關節屈伸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活動和工作的能力有改善,病情輕重程度積分下降>1/3。差:癥狀未見明顯緩解。
1.5 安全性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記錄不良反應的癥狀和體征。
1.6 統計學處理 SPSS13.6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比較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的療效比較 治療前癥狀總積分,X線分級相同的兩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治療組Ⅰ級、Ⅱ級患者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Ⅰ級、Ⅱ級患者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治療后癥狀總積分相比,Ⅰ級、Ⅱ級患者分別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1)。X線分級相同的兩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優良率Ⅰ級、Ⅱ級患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2)。
2.2 X線觀察 兩組治療前后X線表現無明顯變化。
2.3 安全性評價 未出現不良臨床癥狀和體征。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總積分治療前后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總積分治療前后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同分級治療后比較:2)P<0.05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Ⅰ級 26 7.23±2.87 3.13±1.851)組別 nⅡ級 24 9.65±4.24 4.22±2.641)對照組 Ⅰ級 27 7.17±2.34 4.24±1.761)2)Ⅱ級 23 9.52±4.54 5.86±2.571)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n)
膝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痿證”范疇,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以肝腎虧虛為基礎,此外還有血瘀、痰濕等重要環節。人至中年,肝腎漸虧,氣血虛弱,筋骨失養,不榮則痛;長期勞損、跌仆扭傷、筋骨受傷、氣滯血瘀,加之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留住關節,痹阻經絡、血行不暢,不通則痛〔4〕。《素問·脈要精微論》“膝為筋之府”筋附于骨上,連接關節,主司關節運動,即“筋能束骨”。關節軟骨屬中醫“筋”范疇,軟骨下骨屬中醫“骨”范疇。關節畸形是膝骨性關節炎重要的病理改變之一,變形使關節形態異常、關節不穩定,引起疼痛,致功能障礙。韌帶和骨骼維持關節穩定為靜力平衡,肌肉維護關節穩定為動力平衡,兩者失衡是引起膝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因此,重建膝關節動靜力系統的平衡,防止關節變形,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核心問題。
目前研究表明,手法治療能調整關節肌力,擴大關節間隙,降低關節內壓力,改善骨內靜脈回流、降低骨內壓、促進炎癥介質吸收,改善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癥狀〔5〕。揉膝推髕點穴法通過緩解膝關節周圍肌肉緊張、松解關節囊粘連及攣縮,調節動靜力系統的平衡,增加關節活動度,牽伸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復合體,以減輕膝關節負荷;同時配合點穴療法,共奏補氣活血、舒經通絡之功,更以手法調整膝關節肌力平衡,加強溫經散寒、祛瘀止痛之功。
本研究證實,揉膝推髕點穴法能夠有效改善Ⅰ級、Ⅱ級膝骨性關節炎的總體功能,提示其能減輕關節炎癥、改善軟骨功能;同時能緩解關節疼痛、增加關活動度,表明揉膝推髕點穴法能有效的緩解關節周圍肌肉緊張、松解關節囊粘連及攣縮。
1 Li XH,Liang WN,Liu XX.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of dissolving phlegm-stasis on 50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J〕.J Traditional Chin Med,2010;30:108-12.
2 Kellamy JH,Lawrence JS.A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osteoarthrosis〔J〕.Ann Rheheum Dis,1957;16:494-502.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85-7.
4 李建華,龔 利,房 敏.膝骨性關節炎疼痛機制及推拿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3):68-9.
5 劉毅斌,程紅亮,吳勁松.手法調整膝關節肌力平衡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1(6):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