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磊 崇六喜 丁國璽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新恩陶鐵路正線全長174.941 km,線路由東向西始于毛烏素沙漠邊緣,逐步進入其腹地,通過沙丘、沙地地段較多,其中DK86+300.00~DK88+800.00段為沙丘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流動沙丘在該段線路兩側顯著分布,植被覆蓋率約10%。線路就近填料多為粉砂,缺乏A、B組土填料,為本線路具代表性風積砂填料改良試驗段。
新恩陶鐵路線路等級為Ⅱ級,正線數(shù)目為單線。線路在該試驗段主要以填方路基形式通過,最大填方高度為7.0 m,試驗段路堤、路塹路基面寬均為7.8 m,不考慮沉降加寬。路肩寬度:路堤0.8 m,路塹0.6 m,如圖1所示。

圖1 路堤標準橫斷面(單位:m)
根據(jù)現(xiàn)場11組取樣顆粒分析試驗,該試驗段路基填料所采用風積砂為均勻、級配不良粉細砂,少量為中砂,不均勻系數(shù)Cu=1.6~3.5,曲率系數(shù)Cc=0.82~0.85,顆粒級配不良,天然密度ρ0為1.724 g/m3,最大干密度1.77 g/m3,天然含水率4.3%,最佳含水量W1pt為9.8%。按照鐵路路基填料分類應屬于C組填料。
天然風積粉細砂級配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天然風積粉細砂級配曲線
于DK86+300.00~DK87+000.00試驗段,采用干壓法分別松鋪30 cm和35 cm兩種厚度進行路基本體填筑試驗(如表1所示)。
采用干壓法進行風積砂填筑路基存在以下問題:(1)壓實系數(shù)K和地基系數(shù)K30均不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而且與規(guī)范中壓實系數(shù)K為0.90和地基系數(shù)K30為80的要求相差甚遠。(2)采用震動壓路機碾壓后強度下降。同時,重載自卸車存在陷車問題,不具備高強度機械作業(yè)的條件。
另選取DK87+500.00~DK88+800.00試驗段落,打井蓄水布設給水管道(管路為 PVC給水管φ110,公稱壓力0.4 MPa),每隔200 m預留三通接引管的方法進行灑水,填料表面人工打方格,方格打成9~12 m2為宜。灑水必須灑透,即兩層填料中間不得留有夾層(如表2所示)。

表1 不同松鋪厚度采用干壓法填筑成果

表2 不同松鋪厚度采用濕壓法填筑成果
粉細砂填料松鋪25 cm厚度過薄,和松鋪30 cm的壓實遍數(shù)相同,而松鋪35 cm則碾壓遍數(shù)過多,所以松鋪30 cm為最經濟方案。
在進行路基基床底層填筑時,僅對粉細砂填料進行碾壓不能達到規(guī)范壓實系數(shù)K為0.91和地基系數(shù)K30為90的要求,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改良。
結合本線特點,從經濟、技術和施工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得出適宜在全線范圍推廣采用的改良方案,決定采取化學改良和物理改良相結合,分別使用水泥改良、生石灰改良和摻砂巖的措施進行粉細砂的改良填筑試驗。
試驗段落選取DK86+300.00~DK86+500.00,在風積沙填料中依據(jù)前期試驗的最佳重量比5%拌和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松鋪40 cm風積沙,人工按5%重量比攤撒水泥,路拌法施工,拌和三遍,推土機攤平,灑水,壓實(如表3所示)。

表3 粉細砂拌和水泥改良試驗成果
試驗段落選取DK86+500~DK86+700,松鋪40 cm風積沙,人工按15%重量比攤撒白灰,路拌法施工拌和三遍,推土機攤平,灑水,壓實(如表4所示)。

表4 粉細砂拌和石灰改良試驗成果
試驗段落選取DK87+400.00~DK88+800.00,根據(jù)試驗的最佳體積比風積沙∶砂巖=7∶3,風積沙松鋪28 cm,砂巖松鋪12 cm,路拌法施工、攤平、灑水、壓實(如表5所示)。

表5 粉細砂摻拌砂巖改良試驗成果
(1)路基本體填筑時,由于現(xiàn)場風積砂天然含水率過低,采用干壓法無法壓實,不予采用;濕壓法從經濟角度分析比較,一方面填料充足,線路兩側均可取土,一般不超過3 km,運距較短,成本低;另一方面本地區(qū)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施工用水方便、不污染環(huán)境,為最佳施工方法。
(2)進行路基本體填筑時,分層松鋪厚度選擇30 cm,壓實厚度達到25 cm,松鋪系數(shù)為1.2,裝載機滿鏟壓實3遍,推土機壓實3遍,地基系數(shù)K30(MPa/m)達到81~85,壓實系數(shù)K達到0.9~0.92,雙控指標均能滿足基床以下路基壓實標準。
(3)粉細砂以5%重量比拌和標號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松鋪40 cm,推土機結合振動壓路機碾壓7遍,地基系數(shù)K30(MPa/m)達到92~95,壓實系數(shù)K達到0.96~0.98,雙控指標均能滿足基床底層路堤壓實標準。
(4)粉細砂以15%重量比拌和石灰,松鋪40 cm,推土機結合振動壓路機碾壓7遍,地基系數(shù)K30(MPa/m)達到91~94,壓實系數(shù)K達到0.92~0.95,雙控指標均能滿足基床底層路堤壓實標準。
(5)粉細砂與砂巖以體積比7∶3摻拌,風積沙松鋪28 cm,砂巖松鋪12 cm,推土機結合振動壓路機碾壓7遍,地基系數(shù)K30(MPa/m)達到92~95,壓實系數(shù)K達到0.96~0.98,雙控指標均能滿足基床底層路堤壓實標準。
(6)結合砂巖在本線分布特點,綜合運距、單價、儲量等因素,在綜合運距小于25 km時,路基基床底層采用粉細砂摻拌砂巖改良填料填筑,其經濟效果更佳;由于摻拌石灰較普通水泥量大,因此其他地段采用普通水泥改良粉細砂填料更為經濟合理。
(1)按照《鐵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TB10001—2005),風積粉細砂屬于C組填料,其壓實標準采用地基系數(shù)和壓實系數(shù)雙指標控制。采用合理工藝即可滿足基床以下路基的壓實標準,但基床底層填筑后雙控指標難以達到標準,需進行填料改良。
(2)毛烏素地區(qū)新建鐵路工程,根據(jù)粉細砂的成分可參考本線試驗段成果進行路基填料設計。
[1]TB10001—2005(J447—2005) 鐵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S]
[2]TB10414—2003(J285—2004) 鐵路路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S]
[3]馬旭東.粉細砂填料的改良應用[J].甘肅科技縱橫,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