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杰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天津 300251)
著重介紹在初測過程中的滑坡調查及勘探。
初測階段滑坡勘察,應在航片判釋的前提下,進行充分的地質調查,再輔以綜合勘探,查明滑坡類型、范圍、性質、形成原因及危害程度,判明滑坡的穩定程度,確定線路繞避滑坡方式或通過滑坡的部位及整治方案。
(1)地形與地貌條件
易匯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洼地斜坡地段;易受流水沖刷和掏蝕的山區河流凹岸緩坡地段;由堆積土組成的上陡下緩,下伏基巖面向坡外傾斜的斜坡地段;黃土塬邊及黃土地區高階地前緣的緩坡地段等。
(2)地層條件
具備貯水構造、聚水條件和下部地層有隔水軟弱面時下列地層易形成滑坡:易于風化或遇水易軟化的軟質巖層;雖為硬質巖,但夾有軟弱夾層;上部松散,下部致密的黏性土、膨脹土地層或各種成因的堆積黏性土地層。
(3)地質構造條件
當存在傾向斜坡,傾斜度較陡的斷層面、巖層層理面、不整合面,連通性較好的節理面、褶曲兩翼的傾斜面及其他軟弱結構面時,易沿這些結構面形成滑坡。
(4)自然因素
氣候、水、地震等作用。
(5)人為因素等。
(1)形態特征
呈圈椅狀和馬蹄狀環形谷;后緣有陡壁及順坡擦痕;上部有弧形拉張裂縫;中部坑洼起伏,常有鼻狀凸丘或多級平臺;前緣有鼓丘并常有鼓張扇形裂縫;滑坡體兩側可見羽狀裂縫及多形成溝谷,并有雙溝同源現象。有的滑坡體上還有積水洼地、馬刀樹、醉漢林、房屋傾斜開裂等現象。
(2)地層標志
地層的整體性因滑坡而被破壞,有擾動現象;巖層層位、產狀或構造與外圍不連續,有時巖層層序倒置或重疊;常有泥土、碎屑填充或未被填充的張性裂縫。
(3)水文地質標志
斜坡體含水層的原有狀況被破壞,滑坡體成為單獨的含水體;水文地質條件變得特別復雜,如潛水位不規則,流向紊亂;在滑動帶前緣常有成排泉水溢出。
滑坡野外地質調查以調繪為主,查清巖層產狀、結構裂隙面要素、分布范圍并作出對工程影響的判斷。調查采用遠觀近察的方法,遠觀觀察滑坡外形特征,如后緣形狀、后緣附近拉張裂縫、坡體中間丘狀鼓起及階梯狀平臺、前緣鼓張扇形裂縫等;近查以觀察滑坡周圍地層標志為主,如與外圍巖層層位是否連續,是否存在地層錯動或倒置,后緣處是否存在積水洼地,兩側沖溝內是否存在滑動面等。同時了解大面積地表滑坡、房屋、道路等構筑物的變形等。
該滑坡位于呂梁山西坡,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屬低中山區,山體上部多覆蓋厚層黃土。受長期水流侵蝕和切割作用,形成以黃土梁、峁和深切沖溝為主的典型黃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且凌亂破碎;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溝壑縱橫,地表植被稀少,交通不便。沿線經調查滑坡160多處,多為順層中厚層狀土質滑坡,滑坡形成的年代不等,少數現在仍存在滑動跡象。103號滑坡的平面位置及勘探點布置見圖1。

圖1 103號滑坡平面
滑坡壁呈“圈椅”狀,后壁傾角70°~80°,坎高20~22m,頂部覆蓋新黃土,下部為第三系粉質黏土。滑坡周界:滑坡后緣在山坡上粉質黏土陡壁前緣,滑坡體兩側以變形土體為界,滑坡前緣可見多條鼓脹性裂縫,經雨水沖刷深切成溝。滑帶以下部風化基巖面為標志層面,在滑體下部主要與全風化砂泥巖直接接觸,巖體破碎,透水性較強,易形成富水層,且砂泥巖巖性遇水易軟化,在地下水增多時,易沿風化基巖層面下滑。滑坡壁以下,地形突然轉折,變得相對平緩,滑坡臺地呈臺階狀,臺階長約200~210m,寬約650m,臺階高差約24m,滑坡臺地展布方向與主滑方向基本一致;經調查與勘探確認:滑動面形態上部陡,中下部趨緩,總體呈圓弧狀。
①滑坡區屬剝蝕中低山山前陡坡地帶,坡角約30°~40°。下伏地層為(P2s)砂泥巖緩傾地層,巖層產狀258°∠6°。因巖層傾向與斜坡傾向大體一致易引起上覆地層順層面滑動;河道掏蝕形成臨空面,破壞坡體的平衡條件,在自重力作用下,使上部巖體沿軟弱結構面產生應力松弛,引發坡體的下滑。
②山體斜坡下覆基巖為砂、泥巖,軟硬不均,存在差異風化,下部砂巖性質較好,風化程度低,透水性差,形成一個相對阻水面;而上部全風化泥巖巖體破碎,力學性能差,抗剪強度低,遇水易軟化;泥巖之上覆蓋厚層—巨厚層新黃土及粉質黏土,客觀上具備上重下軟(滑)的條件。
③水對斜坡土石的作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條件。滑坡區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上部土體及全強風化巖層厚度大,結構較松散,孔隙度較大,滲透性好,大氣降水能快速向下滲流,直接補給松散巖類孔隙水,孔隙潛水下滲補基巖裂隙水。區域地下水補給源相對較單一,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儲量隨季節和降水動態變化。當水滲入下部砂巖、泥巖全風化帶后,不但可以增大整個巖體的下滑力,而且可以迅速改變全風化砂巖的性質,降低其抗剪強度,從而起到“潤滑劑”的作用。
④降雨是滑坡體形成的主要誘發條件。過量的水使土體飽和,沿剪切面孔隙水壓力過大造成了滑動破壞的條件。滑坡需有以上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先在一個點或一個局部范圍發生剪斷破壞,然后逐漸發展形成貫通的剪切破壞面、滑動面,在滑動力大于抗滑力時產生下滑,從而形成滑坡。
沿主滑方向布置1條斷面,共完成3個鉆孔。主滑方向工程地質縱斷面見圖2。
滑坡縱長約450m,平均寬度約550m,滑體面積約247 500m2,滑體平均厚度 14.0m,體積約3 465000m3,主滑方向260°。滑坡體積屬巨型滑坡,依據滑動面埋藏深度屬中厚層滑坡,滑坡體的滑動方向與下伏巖層傾向基本一致,此滑坡為順層滑坡,按滑動的力學性質推斷為牽引式活動滑坡。
在滑坡的調查中宜采用遠觀近查的方法,遠觀核對滑坡的野外形態特征,近查核對地層標志、水文地質標志及側溝溝壁是否存在明顯滑動面,同時采用訪問的形式獲取滑坡的直接證據。再輔以綜合勘探,確定滑動面位置、滑坡體厚度等。根據調查、勘探的成果,綜合分析滑坡形成的機理、類型、穩定程度、危害程度等。巨型、大型滑坡線路應繞避,當無法繞避時應選擇在危害較小段落大角度通過,同時在詳勘階段還應加強勘探,進而確定防治的措施。

圖2 主滑方向工程地質縱斷面(I-I')
[1]鐵道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8
[2]TB10012—2007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3]TB10027—2001 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察規程[S]
[4]TB10041—2003 鐵路工程地質遙感技術規程[S]
[5]馬麗.論工程滑坡的成因與防治[J].西部探礦工程,2003(5)
[6]曹雄.西康鐵路增建二線太峪滑坡勘察[J].鐵道勘察,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