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茂林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橫貫山西、河南、山東三省,本鐵路通道西起山西省呂梁市瓦塘,途徑呂梁、臨汾、長治、安陽、鶴壁、濮陽、濟寧市,接軌于兗日線曲阜北站,同時修建韓崗經泰安、萊蕪、臨沂至日照南的新通路。線路先后翻越呂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及沂蒙山,跨越南同蒲、太焦、京廣、京九、京滬、膠新、兗日等國鐵干線,全長1 316.334 km。線路自洪洞北引出后,于DK351+695.5~DK357+312.5段經過太岳山山前臺地的老虎溝滑坡群,根據線位與老虎溝滑坡的位置關系,主要有三個不同的線路比較方案(見圖1)。
①滑坡中穿方案D1K353+470~D1K353+866正穿老虎溝滑坡,其中D1K353+470~D1K353+830段以隧道通過,D1K353+830~D1K353+850(長鏈后)以路基通過,D1K353+850~D1K353+866(長鏈后)以中橋通過;②下游繞避滑坡方案D2K位于老虎溝滑坡下游側,距老虎溝滑坡東南側邊緣310 m,通過與老虎溝滑坡預留安全距離通過;③上游繞避滑坡方案D3K位于老虎溝滑坡上游側,距老虎溝滑坡東北側邊緣130 m,對老虎溝滑坡完全繞避。

圖1 老虎溝滑坡群與各比較方案平面示意
老虎溝滑坡位于太岳山山前沖洪積臺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部位,地勢起伏較大,且沖溝發育,地面高程620~830 m,相對高差可達210 m,沖溝內地形陡峻。
區域內地層巖性相對較多,表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砂質黃土,第四系中更新統黏質黃土,上第三系粉質黏土、粉細砂,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上統延長組砂巖、泥巖,中統銅川組砂巖、凝灰巖,以及由斷層構造形成的壓碎巖。
(1)第四系上更新統(Q3)
①砂質黃土(Q3al):主要分布于地表,灰黃色為主,土質較均勻,孔隙度較大,垂直節理發育,土質疏松,松散-稍密,干燥。
(2)第四系中更新統(Q2)
②黏質黃土(Q2pl):主要分布于表層砂質黃土之下,桔黃色為主,土質較均勻,可見少量的鈣質結核,硬塑-堅硬。
(3)上第三系(N2)
③1粉質黏土(N2):棕紅色為主,土質不均,夾有大量的粉細砂,局部含礫,可見大量的黑色鐵錳質結核,堅硬。
③2粉細砂(N2):紫紅色為主,成分主要以石英、長石等為主,砂質不均,夾有大量的黏粒,局部夾少量礫石,潮濕—飽和,中密—密實。
(4)三疊系上統延長組(T3y1)
④1砂巖:淺黃色、灰黃色為主,主要成分以長石為主,細粒結構,薄層狀構造,巖質較堅硬,巖體較完整,風化層厚約4~8 m。
對于協同設計來說,主要是指多個專業的設計人員集中在統一的系統平臺中,借助數據共享協同促進設計項目的順利完成。加強三維CAD基礎平臺的構建,使各專業加強統一的三維數據模型設計平臺的應用,如地質、水工以及工藝等專業,進而實現數據共享的目標,將上下游各個專業之間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多專業協同設計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和準確性,可以促進工程設計質量的提升,順應CAD領域的技術發展趨勢。
④2泥巖:青灰色、紫紅色為主,泥質結構,薄層狀構造,巖質較軟,巖體較破碎。
(5)三疊系中統銅川組(Tt22)
⑤1砂巖:肉紅色、淺黃色為主,主要成分以長石為主,細中粒結構,中層狀構造,局部夾有薄層黃綠色頁巖,巖質較堅硬,巖體較完整,風化層厚約3~7 m。
⑤2凝灰巖:粉紅色、紫紅色為主,細粒結構,薄層狀構造,遇水后迅速崩解,風化后呈紅色、紫色、灰白色彩色黏土狀。
(6)壓碎巖
主要分布于斷層構造帶內,原巖為三疊系上統延長組砂巖、泥巖,顏色以原巖顏色為主,主要呈灰黃色、青灰色、紫紅色,巖體呈碎塊狀,裂隙內有泥鈣質充填,巖體易碎。
該區域處于浮山大斷裂的西側邊緣,受此影響,地質構造發育。老虎溝內主要的地質構造有F1正斷層,斷層寬度變化較大,約45~150 m,斷層帶物質主要以壓碎巖(原巖為砂巖)為主,局部可見斷層角礫。斷層整體走向與老虎溝斜交,南側產狀約N29°E/78°N,延伸至老虎溝滑坡群西南側邊界后,斷層走向朝東側扭轉,產狀大體變為N65°E/78°N,繼續朝北東東方向延伸,延伸至西池村西側被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層完全覆蓋。同時,在花池溝南側,發育有一f1-1次生正斷層,斷層帶寬度約50 m,斷層帶物質主要以壓碎巖(原巖為砂巖)為主,斷層產狀為N60°W/85°N;物探測試查明南側發育f1-2次生斷層,由于表層被第四系覆蓋,斷層性質不明。
(1)滑坡
老虎溝滑坡位于位于F1斷層北側、老虎溝右側,在平面上呈一簸箕形(見圖2)。滑坡長約600 m,寬約450 m,滑坡體厚度變化較大,根據已鉆鉆孔HMGSZHP1號孔揭示,厚度間于5~40 m,滑坡區域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滑坡主體滑向為 S50°W(230°),為一受F1斷層構造帶影響、沿三疊系泥巖軟弱層滑動的基巖順層滑坡。滑坡后緣可見明顯的地表拉裂縫、串球狀黃土陷穴,地形呈明顯的圈椅狀構造,且滑坡呈嵌套式多級滑動。受F1斷層構造的影響,滑坡可分面明顯的兩個主滑部分,滑坡體內又局部發育有小方量的次級滑坡,構成了一大規模的滑坡群。滑坡后緣為第四系黏質黃土,前緣土體被沖蝕,裸露基巖,局部基巖由于受滑坡影響,出現明顯的基巖反翹現象;同時,在滑坡群內又伴生有小規模的次生切層滑坡。
(2)淺表層溜坍
區域內表層地層主要第四系上更新統砂質黃土,砂質黃土孔隙度較大,垂直節理裂隙發育,在下部臨空的情況下淺表層產生錯動,形成小規模的溜坍。該段線路主要以隧道工程通過,淺表層溜坍對工程影響較小。各溜坍具體分布見圖3。

圖2 老虎溝滑坡群全貌
(3)黃土陷穴
黃土陷穴主要形成在滑坡的后緣,由于受滑坡拉裂縫的影響,滑坡后緣的圈椅狀構造處往往地勢相對較低,降水時雨水在此匯聚,并沿滑坡形成的拉裂縫下滲。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長期雨水下滲處黃土區形成局部下陷的洞穴,區域內在滑坡后緣處均有分布。
(1)濕陷性黃土
區域內特殊巖土主要為濕陷性黃土,具濕陷性,根據相鄰區域內取樣實驗,黃土自重濕陷系數δzs=0.01~0.022,濕陷系數 δs=0.01~0.05,屬于Ⅱ級中等非自重濕陷性場地類型。
(2)膨脹巖
隧道出口段出露有三疊系中統銅川組凝灰巖,遇水迅速崩解、軟化,且具膨脹性,工程性質極差,對隧道工程影響較大。
盡管三方案相距較近,但由于受斷層、滑坡影響,三方案通過區域內的巖性、構造和不良地質差異較大,因此,分別從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等方面對三方案做出詳細評估。

圖3 老虎溝滑坡群不良地質體分布示意
滑坡中穿方案D1K通過地層巖性相對較為單一,主要為三疊系上統砂泥巖,線路與F1斷層相交于D1K353+700~DK353+840之間(130 m),D1K353+700~D1K353+830以紅木溝隧道通過該斷層,隧道通過該段巖性主要為壓碎巖,局部為斷層角礫、泥礫。同時,HMGSZ-HP1號孔揭示,該段地下水位埋深較淺(19.5 m),D1K353+700~D1K353+830段通過地層主要為水位以下的斷層破碎帶,工程性質差,且隧道設計、施工風險大。同時,D1K正穿老虎溝滑坡D1K353+470~D1K353+866(D1K353+859.7=D1K353+840長鏈),由于該滑坡方量巨大(長×寬×厚=600 m×450 m×5-40 m),工程上基本上無處理的可能性,建議對此滑坡進行繞避。綜合而言:D1K通過區域內地層巖性較差,且D1K353+700~D1K353+830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于的斷層破碎帶內,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差。
下游繞避滑坡方案D2K通過的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上統延長組砂泥巖,上第三系粉質黏土、粉細砂層,線路與F1斷層相交于D2K354+120-D2K354+250之間。經調查發現,下伏三疊系基巖與上覆上第三系地層為不整合接觸關系,推測F1斷層形成于三疊系與上第三系之間;經鉆探、物探測試驗證,隧道洞身在D2K354+100-D2K354+800全位于上第三系地層中,而F1斷層帶位于上第三系地層的下部,對工程影響較小,見圖4。
D2K方案位于滑坡的下游側,離滑坡群最近距離為310 m,距離較遠,同時,溝心在該段縱坡小,相對高差為6 m,滑坡對D2K方案影響較小;且本次鉆探過程中鉆孔未見地下水。綜合而言:D2K方案通過區域內巖性主要以第三系粉質黏土、粉細砂層,三疊系砂泥巖為主,斷層構造、地下水以及滑坡對該方案均影響較小,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相對較好。

圖4 D2K兩屆莊隧道進口段與F1斷層接觸關系示意
上游繞避滑坡方案D3K方案通過地層主要以三疊系上統延長組砂泥巖,中統銅川組砂泥巖、凝灰巖為主,線路與F1斷層相交于D3K353+665~D3K353+915之間,與F2斷層相交于D3K354+056~D3K354+136之間。受構造的影響,巖性主要為壓碎巖,局部為斷層角礫、泥礫,圍巖工程性質差;同時F1斷層上升盤翼所夾三疊系中統銅川組凝灰巖,遇水崩解、軟化迅速,工程性質很差。受斷層構造的影響,區域內泉點較發育,老虎溝、張家莊西側沖溝內均發現有泉水出露。本次調查發現,老虎溝內常年流水,主要為斷層帶內泉水補給,且水量較大。D3K方案在該段以隧道形式通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D3K353+665-D3K353+915、D3K354+056-D3K354+136斷層破碎帶,F1斷層上升盤翼隧道出口段的凝灰巖工程性質很差,隧道設計、施工風險大。同時,山體表層沖溝發育,局部仍發育有少量的小滑坡、崩塌,對該方案仍有一定的潛在風險。綜合而言:滑坡北側方案D3K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差。
根據以上詳細論述,現分別從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和特殊巖土影響程度、工程風險作出相應對比分析,見表1。

表1 老虎溝滑坡各方案比較
通過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和特殊巖土影響程度、工程風險等方面的評估,綜合考慮斷層、滑坡、斷層富水對隧道工程的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后,在預留與老虎溝滑坡足夠的安全距離條件下,老虎溝滑坡南側方案優勢較明顯,因此,推薦 D2K方案做為貫通方案。
老虎溝滑坡工程地質選線,在充分利用既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合理布置了鉆探、物探等勘探措施,對該區域內的滑坡、斷層等不良地質進行了較合理的綜合分析,選取工程地質條件相對較優的下游繞避滑坡方案D2K作為推薦方案。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鐵路選線,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可能帶來的影響,使線路方案趨于安全合理、經濟科學。
[1]鐵一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TB 10012-2007 J124-2007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3]TB 10027-2001 J125-2001 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察規程[S]
[4]TB 10038-2001 J126-2001 鐵路工程特殊巖土勘察規程[S]
[5]TB 10049-2004 J139-2004 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