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吉林至琿春鐵路西起吉林市,東至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途徑吉林市、蛟河、敦化、延吉、圖們、琿春等市縣。吉琿鐵路的建設是促進延邊州開放,帶動長吉圖區域、圖們江流域的開發,實施長吉圖區域規劃的先行和啟動。蛟河煤炭工業區分布于蛟河市奶子山鎮北部,煤礦開采歷史悠久,已有120多年歷史,面積近40 km2,累計采出煤炭近7 000萬t,由于資源枯竭,2002年6月,蛟河煤礦正式破產。礦區內20多km2土地地表下沉,房屋受損,基礎設施被破壞,精確確定蛟河煤礦采空區分布成為控制線路方案選擇的決定性節點。
線路出吉林市區向東時有兩個大的方案,南繞煤礦采空區方案從長吉城際鐵路吉林站引出,向東跨越松花江、龍豐線、長圖高速公路后,穿越太平山,跨過拉法河,于蛟河市西南側設蛟河西站。出站后沿國道302行至白石山鎮,之后兩跨既有長圖線至威虎嶺,再沿302國道經黃泥河鎮、秋泥溝鎮至敦化市設敦化北站。主要比選方案是沿高速公路走廊比較方案,該方案從長吉城際鐵路吉林站引出,向東跨越松花江、龍豐線、長圖高速公路后,向東北方向與長吉圖高速公路沿牤牛河河谷并行,橫穿蛟河天崗大理石工業園區后,穿越拉法山于蛟河北設站,出站后繼續與長吉圖高速公路并行,在黃泥河鎮南雙泉上村與南繞煤礦采空區方案相會。該方案在蛟河煤礦采空區附近派生出兩個局部方案:沿高速公路走廊方案和沿高速公路走廊繞采空區方案。其中沿高速公路走廊方案距離采空區邊界較近,有采空區處理和壓覆煤礦的問題(見圖1)。

圖1 蛟河煤礦區方案比選示意
線位通過處為一向斜構造盆地(蛟河盆地),盆地長約42 km,寬約18 km呈北北東向展布,中部河流寬淺,兩岸階地發育,自河谷向東西兩側,地勢逐漸抬高以低緩丘陵為主,海拔260~340 m,相對高差5~30 m,河谷地帶村鎮密布,多為農田,丘陵地帶林木茂密。
蛟河市屬北亞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按照對鐵路工程影響的氣候分區標準,該區為嚴寒地區。夏季短促溫暖,冬季漫長酷寒,春季干旱多風,秋季涼爽,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4℃,極端最高氣溫34.9℃,極端最低氣溫-41.8℃,年平均降水量651.4 mm,主要集中于6~8月;年平均蒸發量948.9 mm;平均相對濕度76%,全年平均風速約2.6 m/s,最大風速31.3 m/s。土壤最大凍結深度167 cm。
區內地層主要有晚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及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期間發生過多期巖漿侵入。煤系地層自下而上分別為侏羅系上統奶子山組(J3n)、白堊系下統烏林組(K1w)。
(1)華力西晚期花崗巖類侵入巖(γ43):與晚二疊世及其以前的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其下限為晚二疊世,多出露于煤田四周。
(2)煤田底板為二疊系板巖:受海西運動影響,巖層多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強烈的褶皺帶,板巖產狀:N40°~50°W/5°~8°S。
(3)侏羅系上統奶子山組(J3n):侏羅系上統地層廣布于整個蛟河盆地,與下伏二疊系板巖為角度不整合接觸,為區內主要的含煤地層,總厚度156~420 m。巖層走向大體為北東向,向西傾斜。巖性主要為含礫砂巖、砂巖、砂質頁巖和三個煤組,共計7層煤,分別為3號、3 號a、3 號b、4 號、4 號 a、5 號、5 號 a。其中3 號、4號、5號是采煤的主要對象。3號煤層最穩定,分布最廣,煤質最好,距離地表深度151.2~263.0 m,最大厚度為6.813 m,最薄為0.047 m,平均厚度2.393 m;4號煤層埋深179.7~313 m,最大厚度2.164 m,最薄0.098 m,平均厚度0.963 m;5號煤層埋深209.35~385.2 m,平均厚度在1 m左右。其余煤層局部可采。
(4)白堊系下統烏林組(K1w):主要分布在蛟河盆地東部邊緣,出露在柳樹林子、奶子山鎮、煤窯屯、平安堡一帶,呈條帶狀展布。本組巖性特征明顯,主要為一套粗碎屑堆積,為灰黃色、灰白色礫巖,砂巖,青灰色細砂巖夾灰黑—灰綠色粉砂巖,夾1號、2號兩個煤層。1號、2號煤層為本區內最差煤層,煤層埋深淺,1號煤層埋深48~99 m,2號煤層埋深60.22~124.2 m,主要為個體私采的小煤窯,多分布于大礦周邊,構成一個由粗到細的比較完整的沉積旋回。其中斜層理及交錯層理發育,反映了由河流相向湖沼相逐漸過渡的特點。煤層主要分布于葦塘、奶子山、烏林一帶,由此向其他方向煤層很快變薄尖滅。本組地層厚度103~250 m,與下伏上侏羅統奶子山組呈平行不整合關系。
(5)第四系地層(Q4):以沖洪積黏性土、砂土為主,厚2~10 m。
蛟河煤礦位于張廣才嶺的西南部,屬中朝地塊。
烏林礦區在地質構造上屬于蛟河煤田盆狀向斜構造之北東邊緣部分,在生成煤田之前因造山運動影響,使古生代石炭二疊系地層形成波浪式褶皺,與煤系地層底部形成角度不整合關系。另詳查報告中已查明斷層大小共計5個,多為規則的高角度正斷層,走向由南北轉向北東方向,反應出該區域地質構造比較復雜,煤層沉積變化較大,殲滅現象比較普遍。
比較方案沿高速公路南方案,處于礦區邊界及高速公路之間,受蛟河礦區大面積采空區(蛟河煤礦烏林塌陷區)及小煤窯采空區的影響較大。根據蛟河煤礦烏林礦區的精查報告,蛟河煤礦塌陷區、老礦區采礦權及新的小煤礦采礦權拐點坐標,并通過調查訪問及物探,在圖上反應了分布于大礦周邊的井口,及小煤窯采空區的邊界。
蛟河煤礦采空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1)大面積采空區(蛟河煤礦烏林塌陷區)分布于線位西南方向,其邊界距離線位190 m。主要為國營大礦開采,目前資源已枯竭,形成塌陷區。(2)小煤窯采空區:分布于多屬個體、集體私采或歷史遺留造成的,無采礦權、無規劃及勘查資料。小煤窯采空區地表一般都有裂縫(見圖2),局部已產生塌陷(見圖3)。通過收集資料、調查訪問及布設物探工作,基本查清了其分布范圍,線路距小煤窯采空區最近距離位30 m。沿高速公路南方案行走于原宏達礦區邊界外194 m,距小煤窯采空區邊界194 m,處于采空區安全距離以內。同時據訪問當地居民該處線位C13K80+040右184 m為一處較老的J3礦口(已經廢棄),是建國初期的私采小煤窯,根據物探資料顯示C13K80+040右30 m處為采空區;另外,根據訪問,線路里程C13K80+800右350 m、C13K81+000右400 m為復興煤礦J5礦口和龍鳳煤礦J6礦口,由于開采能力小,儲量小,投資大等原因均已停業,礦井均廢棄,根據物探資料顯示C13K80+800右130 m、C13K81+000右120 m處為采空區。其余J1、J2、J7屬宏達煤礦和平安煤礦礦口(見圖4)。

圖2 蛟河煤礦采空區房屋裂縫

圖3 蛟河煤礦采空區地表沉陷
線路方案比選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線路方案比選情況分析
綜合分析認為,大面積采空區及小煤窯采空區均對線位有影響。
大面積采空區(烏林塌陷區),埋深約在200~400 m之間,新建鐵路位于其北部安全距離內,采空區埋深大,處理困難,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小煤窯采空區,埋深20~120 m,開采深度較淺,但開采年度久遠,勘探處理工程投資大,施工質量難以保證,安全問題亦難以解決。

圖4 蛟河煤礦礦區平面示意
通過對三個方案的比選,確定了最終的推薦方案為南繞煤礦采空區方案,該方案在進行優化后作為吉琿鐵路最終的線路設計方案。
[1]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TB10012—2007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3]TB10027—2001 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察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