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大學社會科學系 王 麗娜 張 宏巖
長期以來,資源型產業對青海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傳統的以初級加工產品為最終產品,以耗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為代價,附加值低、利潤流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線性發展模式,不僅使資源型產業自身發展缺少可持續性,同時造成了青海省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比較嚴重的發展問題。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表1 2007~2010年全國和青海省三廢排放量(單位:萬噸)
據統計,2010年,青海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為2.55噸標準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6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達3.18噸標準煤,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如表1所示,2007年至2010年青海省工業“三廢”的排放量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全國“三廢”的排放量在逐年遞減。以201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三廢”排放量為指標,如表2所示,其萬元工業增加值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及萬元增加值SO2(二氧化硫)排放量明顯高于全國水平,這說明青海省環境污染依舊很嚴重,節能減排任務仍十分艱巨。

表2 2010年青海省單位增加值廢物排放量比較
此外,如表3所示,2010年,青海省實現工業增加值613.65億元,工業終端能源消耗總量為1948.72萬噸標準煤,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71.76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0.45%,能源消耗占全部工業終端能源消耗總量的78.60%,因此,青海省資源型產業轉型勢在必行,這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由之路。

表3 青海省工業企業能源消耗情況統計表
資源型產業轉型是指舊產業退出、新產業替代,或是通過技術升級以完成產業升級[2],也就是說,通過發展下游加工業,建立起資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產業群,或者利用資源開發所積累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賴原有資源的全新產業群,把原來從事資源開發的人員轉移到新興的產業上來的手段[3],最終實現資源型產業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型,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再向新型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的混合方向發展轉型,從低附加值、原材料粗加工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深加工產業轉型[4]。但是,青海省在資源型產業轉型過程中,還存在著觀念、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青海省自然資源豐富,然而,長期依靠對資源的粗放式開采、挖掘以尋求經濟快速發展,忽視了資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對資源的循環利用性。并且,創新意識差,往往容易產生封閉的發展思維,只著眼于眼前,力求形成自我完整的社會再生產體系,排斥新鮮事物,具有嚴重的地方自我保護意識。在項目選擇方面,信息不靈,調查缺失,這種落后的方式,將嚴重束縛經濟的發展,加重環境破壞的程度,從而導致事故頻發。
青海省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活環境差、福利待遇低、工作條件艱苦等現狀很難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制約了資源型產業向其他產業延伸的能力,產業轉型舉步維艱。以目前青海省現有人才的專業構成、年齡結構難以適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難以適應產業轉型和發展的需要,如表4所示,青海省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每萬人中從事R&D(研究與開發)人員數明顯低于全國。并且,作為支柱產業的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從事R&D人員絕對數為350人,這表明了青海省從事R&D人員相對數的不足,因此,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資源型產業轉型的瓶頸。

表4 全國和青海省大中型企業每萬人中從事R&D人員數狀況
第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要用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帶動生態轉型,以生態轉型來促進經濟的轉型;第二,摒棄狹隘的資源觀。改變狹隘地、毫無節制地,對資源開采和利用,應該采取開發—保護—開發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綜合利用和切實環保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盡快實現資源型產業向綠色產業、統籌型產業轉型;第三,通過宣傳教育,開展轉型大討論活動。著力破解與轉型不和諧的思想和認識,營造轉型的良好氛圍,群策群力,推動轉型順利開展。
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基本模式可以分為產業替代模式、產業延伸模式。對于資源枯竭的產業,可以選擇產業替代模式,即依托原有的資源型產業所提供的資本積累,建立起基本不依賴原有資源的新產業群。對于資源未枯竭的產業,可以采取產業延伸模式,即在資源開發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下游產業,建立起資源加工利用的產業群。結合青海省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實際,首先,青海省在主導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應積極發展下游產業,建立起資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產業鏈條。其次,青海省還應該大力培育替代產業,選擇適宜的新興產業,建立新的產業體系,這種模式與青海省資源型產業鏈條短,產業分布不均衡的現狀相適應;最后,為避免產業結構調整與其他地區相同,還應該培育技術含量高[5],附加值高的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的發展,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擺脫對資源的過分依賴。
作為青海省主導產業的資源型產業,鑒于自身的特點,在實現資源型產業轉型過程中,仍然要考慮到自然因素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從而在轉型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實現資源型產業的良性有序穩妥轉型。
[1]張宏巖.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研究——以青海省為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6).
[2]姜琳.產業轉型環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
[3]張米爾.西部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8).
[4]張復明.資源型經濟與轉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
[5]王桃榮,張宏巖.關于青海省科技創新問題的探討[J].經濟師,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