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 熊文華 孟繁勝 胡福云 魯海江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導致腰腿痛的最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一旦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大多數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癥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經過保守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癥狀緩解后,出現再次復發。本文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主要原因,提出預防措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4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入院的49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33例,女性16例,年齡21~74歲,平均(46.85±7.85)歲。患者均經過X線、CT、MRI等診斷。所有患者均有腰部疼痛并伴有下肢的放射性疼痛,32例患者有間歇跛行。49例患者首次治療均采用手術治療。
1.2 方法 通過檢索病案、翻閱病例,病史采集等方式,總結患者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預防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7例患者在復發前有劇烈活動史,8例患者有腰部扭傷史。49例患者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以手術突出節段殘留最多見,與其他原因所致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原因分析
3.1 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原因 手術節段殘留椎間盤突出或者相鄰節段髓核再次突出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況。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手術方式主要為將突出物切除,而此手術中,椎間盤的切除越多,髓核的遺留越少,復發率也越低。但是切除的越多,手術后節段越不穩定,會造成剩余的椎間盤組織發生退變越快,進而導致復發[1]。同時,腰椎間盤切除手術后,腰椎前部結構應力水平會明顯減低,其后部的結構應力水平隨之上升,導致上下間隙的椎間盤會加快退行性病變[2]。
硬膜外和神經根周圍纖維化瘢痕的形成也是導致復發的常見因素,其中有5%的患者由于廣泛的粘連造成臨床癥狀[3]。這種瘢痕形成會造成組織的牽拉,進而壓迫神經根和硬脊膜,使小的椎間盤突出;同時,突出的髓核會釋放化學物質,使無菌性炎癥發生,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
腰椎節段的不穩定多由于手術中對韌帶組織的損傷、術后腰椎活動度增加所導致,使原有手術間隙內部殘留的髓核組織進一步出現突出、退變和碎裂,并引起小關節退變加速。此外,對腰椎間盤的切除,也會引起中柱和后柱的損害,使腰椎節段更加不穩定,而患者在手術后的腰椎活動度增加,其三點抗彎強度降低[4],也是造成此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
神經根管狹窄和側隱窩狹窄原因為:髓核摘除造成的病變間隙高度喪失,其前后縱韌帶松弛,其椎管和神經管的容積較小,也會加速退變,使神經根繼發狹窄,引起術后復發。尤其是醫生在首次手術時對此情況的認識不足,會導致神經根通道潛在狹窄被忽視,造成手術失敗[5]。
3.2 預防措施 手術中可以采用開窗椎間盤摘除手術,盡量減少對關節突的損傷,避免損毀病變間隙的椎間盤,并可以聯合使用椎間融合器對椎間隙進行重建,以提高力學穩定性。在手術中進行充分的止血,并盡量減少明膠海綿的使用,利用人造硬脊膜等。
此外,在手術中盡量減少對腰椎解剖結構的破壞,也能夠預防腰椎不穩。對原有下腰椎不穩的患者,在將突出髓核摘除后,還應該進行椎體間融合手術聯合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以更好地穩定脊柱。
對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的椎管擴大手術,并保證脊柱穩定性,常規對側隱窩進行探查,使用椎間融合器以支撐并恢復病變椎間隙的高度,可以預防神經根狹窄等情況。
腰間盤突出癥復發的原因較多,需要醫生在手術前做到周到的檢查,準確對突出段進行定位,并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重視術后健康教育,防止術后腰椎活動度過大,導致腰椎不穩定等[6]。
[1]張德春,尹慶水,吳峰,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癥狀復發的相關問題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4):515-518.
[2]胡文清,呂杭州,張仲,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癥狀復發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1):860-862.
[3]孫守忠,楊慧英,王凱,等.健康指導對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作用[J].齊魯醫學雜志,2010,25(6):552.
[4]張樺,李家順,葉曉健,等.不同術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單純髓核摘除術后復發的長期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3):183-186.
[5]張德春,尹慶水,吳峰,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癥狀復發的相關問題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4):515-518.
[6]車艷軍,陳亮,楊惠林,等.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再手術的術式選擇及療效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20(9):73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