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宏為 周 焰(淮安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淮安市檔案局,江蘇淮安,223001)

鄧子恢(1896-1972)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共中央為適應新的形勢,調整和建立各大解放區的領導機構。1945年9月,以淮陰、淮安城解放為標志,地處華中的淮南、淮北、蘇中、蘇北四個解放區連成一片,形成擁有2300多萬人口的大解放區。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原華中局北移山東,與山東分局合并成立華東局,新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
在此之前,華中局提出了主持華中分局工作的人選,決定由鄧子恢負總責,并上報黨中央批準。鄧子恢考慮到華中局面太大,深恐難以勝任,于1945年10月21日向黨中央發去了一個電報,內容如下:“今天華中局決定要我任華中分局書記兼政委,我實不敢負責。我自己知道很清楚,我對軍事不熟悉,工作缺乏計劃性,缺點很多。我仍主張譚為書記,我為副書記,最好張鼎丞同志來任書記、譚為副政委、我為副書記,事關今后華中局面,不是我客氣,望中央慎重考慮。”其懇切之情,溢于言表。黨中央接到鄧子恢的電報后,經過認真討論,最后仍認為他是負責華中分局的恰當人選,做出了正式任命的決定。
鄧子恢接到黨中央的命令后,立刻由淮北趕赴淮陰,隨后抵達淮安城(今淮安區淮城鎮),同陸續到達的譚震林、張鼎丞、粟裕等會合,籌建華中分局。10月25日,華中分局在淮安城宣告成立,由鄧子恢任書記、譚震林任副書記。同一天,華中軍區成立,張鼎丞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委。鄧子恢上任以后,不負眾托,殫精竭慮,扎實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解放區和平民主建設和準備迎接全面內戰的艱巨任務,開創了華中的新局面。他的輝煌業績,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贊許;他以人民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襟懷坦白、謙虛謹慎的高風亮節,一直被傳為佳話。
1946年4月1日,鄧子恢偕同華中分局組織部長曾山乘美方提供的專機經北平赴延安,向黨中央、毛澤東匯報華中解放區工作,然后參加研究制定土地政策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與鄧子恢多次交談,聽取他對新的土地政策的意見。鄧子恢提出,各解放區廣大農民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租、退息斗爭中,已開始直接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5月4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經過深入討論,形成并通過了《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毛澤東在會上講話指出:“解決土地問題的方針,七大講的是減租減息,尋找適當方法實現耕者有其田。當時七大代表多數在延(安)時間太久,各地新的經驗沒有能夠充分反映。現在中央的這個指示,就是群眾所創造的適當方法,為中央所批準的。”毛澤東還和鄧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誕生了。由于鄧子恢直接參與了這個文件的討論,當黨中央決定向全黨公布這個文件之后,他興奮異常,為終于能夠解決中國農民千百年來對于土地的渴望而欣喜萬分。他一回到住地,就迫不及待地打電報把這一好消息告訴在華中的張鼎丞、粟裕、譚震林等同志,讓他們分享這一喜悅。
1946年5月24日,鄧子恢由延安經北平回到了淮安。他立即召開華中分局委員及各地書記聯席會議,傳達貫徹中央《五四指示》精神,部署華中解放區全面土地改革運動。隨后,在鄧子恢主持下,華中分局制訂了一系列適合華中實際情況的土改政策。為獲取經驗,具體掌握政策,鄧子恢直接抓第五地委土改工作,同時派出以分局委員、民政部副部長李堅貞為隊長的土改工作隊到淮安鵝錢鄉(今淮安區建淮鄉)搞土改實驗鄉。鄧子恢十分重視這個鄉的土改實驗,多次找李堅貞了解工作情況,對一些涉及政策的原則問題給予具體指導,創造了“中間不動兩頭平”的新鮮經驗,并及時糾正土改中“左”的和右的偏向。所謂“中間不動兩頭平”,即堅決不動中農的土地,只將地主所有土地,富農出租、佃進的土地拿來與雇、貧農均分。鄧子恢總結了鵝錢鄉土地改革的成功經驗,并在華中解放區加以普及推廣。這個經驗上報中央后,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表揚和肯定,在1947年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上,這個經驗被黨中央肯定為“最堅決的土改路線”。
1946年6月底,國民黨軍向蘇皖解放區發動進攻已迫在眉睫,自衛戰爭一觸即發,一些地方的領導忙于備戰,對開展土改多少有點遲疑不決。鄧子恢發現這個苗頭后,立即以分局的名義指示各級黨委:無論環境多么嚴酷、戰爭動員如何緊張、后勤任務如何繁重,都必須加緊進行土地改革。在他和分局三令五申的督促下,到秋收季節,華中全區除淮南因內戰爆發尚未進行外,其它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其中1500萬貧雇農分得了土地,700萬中農土地不進不出,占土改地區總人口92%的貧雇中農形成了堅強的群眾團結,極大地鞏固了解放區,加強了對人民解放戰爭的支援。在鄧子恢的領導下,面對嚴峻的戰爭環境,華中大部分地區在短短兩三個月中通過土改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改變了存在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這里凝聚了鄧子恢的多少心血啊!
27年后,李堅貞回憶這段往事時,曾動情地說:“直到1972年,鄧子恢病危,我去北京醫院看望他時,老人家正在昏睡之中,鄧老夫人陳蘭同志告訴他說:‘堅貞同志來看你了!’鄧老吃力地睜開眼睛看看我微笑著說:‘堅貞,你土改回來了!’我一時實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一股熱淚簌簌地往外流,連一句安慰老人家的話也說不出來。”可見,鄧子恢當年為了農民的徹底解放操碎了心,直到生命垂危之際還念念不忘此事。
1946年2月5日,中共中央給鄧子恢發出一封指示信,原文如下:
子恢同志:
二十七日電悉。黨對解放區私人企業的政策方針,確屬和平時期經濟建設中的重要課題,將另有決定發表,茲將關于此問題之某些要點的初步意見,先行電告你們參考。……總之,我們是獎勵私人企業,提倡私人資本主義之發展的。我們當前的任務是發展生產、發展解放區的經濟建設。故上述一般方針對私人礦產仍是適用的。
中央
這封指示信,闡述了黨中央對發展解放區私人企業的鮮明立場和具體方針政策,也表明了黨中央對鄧子恢的高度信任,期望他在華中解放區先行一步,作出成績。
經過八年抗戰,由于日軍的殘酷蹂躪,敵偽據點林立,地區分割,斗爭頻繁,再加上自然災害肆虐,華中解放區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全面崩潰,人民災難深重。據1946年2月蘇皖邊區政府、臨時參議會向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的報告稱:在八年抗戰中,全區被敵殺害23.9萬人、致殘5.4萬人、被抓壯丁13.3萬人,目前無衣無食、棲留無所、貧病無依而急需救濟者,計438.4萬人,急需救濟糧食20萬噸、布匹50萬匹、木料800萬根(蓋小屋10萬間以安頓災民)。就是在這種嚴重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給鄧子恢發來的指示信,猶如一盞指路明燈,給他增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他與政府、軍區的領導人一道,深入領會中央指示精神,因勢利導,開拓創新,雷厲風行地在全區開展了比往年規模更大的生產運動。
首先是恢復和擴大原有的企業。清江面粉廠原有8臺磨粉機,日產面粉4萬公斤,供應范圍南到揚州,北至海州。1945年8月,該廠大樓被偽軍燒毀,被迫停產。兩淮光復后,政府及時撥款華中幣千余元,搶修房屋、機器,并由政府出面籌集流動資金60萬元,正式恢復生產,日產面粉三四百包,在本地區銷售。同時,原在農村大部企業遷至城市,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其次,根據“勞資兩利”、“公私兼顧”的原則,決定以公私合營的方式,或增加對私營工商業貸款,或投資扶持私營商業,使城鎮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以六分區(淮海區)為例,有公私合營工廠千余家,總資金為263萬元,其中私資占3/5。為了充分吸收民資,政府把部分公營工廠改為公私合營。如華新煙草公司,增設6000股后資金很快就擴大到3000萬元,添購了卷煙機,大量裝置馬達,成為全區第一家機械工廠。為了發展棉紡業,政府還出面組織民營的利豐棉業公司,招股集資3000萬元,年加工皮棉50萬擔。1946年春,六分區受災最為嚴重,政府撥給該區212.8萬元工業貸款,支持各地公私合營工廠,使之逐漸發展起來。同時,不但緩征春夏季產銷稅,還發放商業信用貸款107.1萬余元、商業抵押貸款136.9萬余元,以及30萬元小本貸款,使該區中小商人得以發展和安渡春荒。在解放區成立后的四個月中,清江市就有商店和固定小攤1457家,資本總額約540余萬元,平均每月營業額為550余萬元。清江市中和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除銀行部經營存款、貸款、貼現等業務外,還經營貿易、投資、運輸、房地產、倉儲等信托業務。由于黨和政府大力實施獎勵私人企業的政策,首府清江市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就一掃百業蕭條的景象,變成了百業俱興、生機盎然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