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淮安市檔案局,江蘇淮安,223001)

淮安市檔案館陳列室中珍藏的“虎將”周文科烈士生前使用過的望遠鏡
在革命老區淮陰縣劉老莊鄉的一戶周姓農民家庭里,一家人憑著辛勤耕耘,勤儉節約,家境日漸殷實。然而,殘酷的封建統治,連年的軍閥混戰,地主和官兵的盤剝,土匪的搶掠,致使周家迅速走向敗落。亂世出英雄,正是在這普通農戶里,誕生了三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中名震淮海大地的革命英雄——周文科、周文忠、周道(周文廣)三兄弟。他們身材魁偉,英氣蓬勃,驍勇善戰,膽略過人,組織領導人民武裝英勇殺敵,穿梭于槍林彈雨,毫不畏懼,敵人聞之喪膽,群眾見之欣悅,被淮海區廣大軍民譽為“周氏三虎”。
周文科,又名周濟、周毅、周殿伯,生于1913年6月3日,1939年3月入黨。在參加革命的八年里,他歷任淮陰縣抗日義勇隊指導員、淮河大隊營教導員、九團政治部主任、張集區區長、淮陰縣民兵總隊長、警衛團副團長、東海縣警衛團團長、獨立團參謀長、淮陰縣反攻團參謀長、淮漣二支隊參謀長、淮陰縣副縣長兼縣大隊長等職。1947年5月在與還鄉團的一次戰斗中,不幸腹部中槍,壯烈犧牲,年僅34歲。
(一)參加革命。幼年時的周文科經歷了多次的地痞土匪訛詐、官兵敲竹杠,立志讀書出人頭地。他13歲開始念私塾,16歲考入五里莊高級小學。就在他高小快畢業的時候,淮陰縣中共的地下工作蓬勃開展,學校里出現了共產黨的標語,周文科第一次接觸到了共產黨的思想。不久,他被清江成志職業中學錄取,畢業后考上江蘇地政局測繪人員訓練班,幾個月后被派到溧水實習。
安定的工作和生活沒過多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失守,上海淪陷,南京告急,周文科被迫還鄉躬耕。由此,這位知書達理的農民后代,深感亂世之中“民生多艱”,決心“上下求索”。
1938年春,蘇北抗日同盟會在淮陰成立,城里城外的熱血青年到處宣傳抗日。周文科毅然參加了抗日民眾自衛隊,在漁溝訓練班里,他通過政治課的學習,深入了解了黨的理念,不斷接受新思想的洗禮,馬克思主義和黨的信仰在他的心中種下了根。10月,抗日青年訓練班被國民黨當局勒令解散。面對國民黨當局日漸明晰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治立場,周文科進一步認清了國民黨,堅定了跟著共產黨奪取革命勝利的信念。
1939年3月,淮陰城淪陷,中共蘇皖特委派遣張芳九深入淮陰農村,重建黨的組織,領導抗日武裝。周文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淮陰黨組織重建后首批發展的黨員之一。至此,周文科從一個追求個人前途的青年學生,開始成為獻身于偉大革命事業的戰士。
(二)武裝斗爭。一加入革命隊伍的行列,周文科立即拿起槍桿投身抗日武裝斗爭,還將兩個弟弟一起拉進了革命隊伍。周氏兄弟三人打起仗來,驍勇無比,毫不畏懼流血犧牲,如猛虎下山,周家三虎的名聲逐漸傳開。周文科在戰斗中不僅會打仗,還善于總結經驗。為了提高戰士們的射擊技術,他經常給戰士們講課,將總結的射擊經驗傳授給戰士們,并參與一起苦練槍法。在他領導下的戰士中,涌現出許多神槍手,敵人只要聽說是周文科的隊伍,無不聞風喪膽。
1943年3月18日,在周家三兄弟的故鄉,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劉老莊戰斗,新四軍82名指戰員在與日軍的戰斗中全部壯烈犧牲。周文科強忍悲痛帶領區隊和群眾掩埋了為國捐軀的82位烈士遺體。同年,出生于1922年6月的三虎周道,在與偽軍的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救治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1歲。周文科、周文忠兄弟二人含淚送走了親人和戰友,將悲痛與仇恨轉化為強大的殺敵動力,繼續投身戰斗,在對敵作戰中更加機智與勇猛。周文科日漸成熟的御敵之術,靈活多變的應敵之策,奮勇殺敵的英勇氣概,在淮海大地廣為流傳。
(三)組建隊伍。1945年9月,中共淮陰縣委遵照黨中央動員廣大人民參軍的指示,召開了一次縣委擴大會。會上,決定周文科任“反攻團”參謀長。會后,周文科立刻投身于動員群眾參軍的工作中。經過動員,全縣形成空前規模的參軍熱潮,僅一周時間就有3000多人報名參軍,后批準1600余人參加“反攻團”。周文科以淮陰民兵總隊長身份將部分區的區大隊、中隊集體編入“反攻團”,于10月進行短訓。11月“反攻團”分別補充到獨立旅三個團。補充后這個旅隨新四軍第三師進軍東北,在戰斗中擴充成一個縱隊,成為我軍在東北的主力之一。周文科為淮陰黨組織的發展,地方武裝的壯大,我軍主力部隊力量的補充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愛兵如子。周文科對待同志如手足,有口皆碑。“吃”,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并且總是讓戰士先吃。他說,你們要打仗、沖鋒,不吃飽不行,我只是指揮,少吃幾口不礙事。事實上,每一次打仗,周文科都沖鋒在前,拼盡全力。“穿”,周文科將妻子替他做的衣服和鞋子分給了戰友們,自己卻穿草鞋和空心棉襖。“住”,斗爭形勢緊張時一夜要挪幾個“窩子”,戰士們都困得睜不開眼,倒下就睡。而周文科怕戰士著涼,半夜仍然不斷起來查鋪蓋被。“行”,上級配給他的白龍駒,行軍打仗時經常是馱戰士的背包或者傷病員,甚至干脆讓小警衛員騎著,他自己和大伙兒一起步行。
1941年初夏,周文科在戰斗中第一次負了重傷,被抬到后方醫院治療,組織上讓妻子郭文照顧他。郭文帶來了幾只老母雞,周文科卻讓妻子把雞和湯先分給一起住院的其他傷病員吃。他說:“這些傷員都是外地的,家里沒人來服侍,他們就和我家弟兄一樣。”傷員的衣服臟了,周文科又要妻子幫他們一桶一桶地洗。郭文在后方醫院三個月,周文科讓她為大伙兒忙了三個月。每當郭文回憶起這些往事時就說:“文科的心都貼在當兵的身上!”
因為周文科愛護士兵,愛護百姓,沒有一點官架子,如文人一般,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周大奶奶”。
(五)血灑淮海。1947年5月4日,周文科率領淮陰縣大隊迎戰五里莊據點300多敵人,這次戰斗成為了他指揮的最后一次戰斗。在戰斗結束勝利返回的途中,周文科走在隊伍后面以觀察敵情,不料被埋伏的敵匪蔣璧玉、劉中全冷槍擊中。5日清晨,這位叱咤淮海的虎將,終因缺醫少藥,壯烈犧牲。5月22日,新華社六支社向全國報道:“淮陰縣周文科副縣長、副大隊長,英勇戰斗,壯烈殉國,全縣人民準備籌建‘虎祠’以紀念。”7月1日,《淮海報》發表《紀念文科大隊的創始者周文科同志》一文,宣傳周文科生平事跡,鼓勵生者要繼承“他的遺志,為保衛淮陰人民利益而斗爭”,以此哀悼英雄的離去。7月7日,淮陰地委、專署為表彰周文科的功績,追認其為模范共產黨員,對遺屬“優予撫恤”,并將其出生地改名為“文科區”。

綠蔭掩英魂——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中的周文科、周文忠二人墓
周文忠,1918年10月22日出生,1940年3月入黨,參加革命后歷任淮陰縣淮河大隊情報站站長、王營區委書記等職。建國后歷任中共淮陰縣委副書記、淮陰縣人民政府縣長、淮陰市委(縣級市)副書記兼市長、清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1985年8月離休。2007年7月31日病逝,享年83歲。
(一)對敵斗爭。1946年9月,華中野戰軍奉命北撤山東,淮陰被國民黨軍占領。地方上的地主還鄉團有了靠山,開始到處招兵買馬,迅速擴充反動武裝,成立鄉、保等地方反動政權,進行反攻倒算。他們對共產黨留下堅持地方工作的游擊隊恨之入骨,企圖尋機將他們消滅。這種情況下,堅持敵后的隊伍處境十分困難,有時一個晚上要轉移三四個地方。周文忠臨危受命,先被任命為宋集區副區長,后任區長,再任區委書記,和留下的同志們一起打游擊。他積極擴大游擊隊伍,動員人民群眾起來和敵人斗爭,培養積極分子和情報人員。通過努力,全區建立起一定的情報站、聯絡站,游擊隊也迅速發展壯大,區隊由十幾人發展至幾十人。由于周文忠堅持群眾路線,團結人民,游擊隊總能提早獲得可靠敵情。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宋集區就扭轉了形勢,有了可靠的落腳點。
周文忠在戰斗中,總是身先士卒。他身材魁梧,當時正年輕力壯,兩三個敵人也不是他對手,還鄉團聯防隊長杜滿堂便是周文忠親手抓獲的。淮陰縣委為表彰他的這次功績,授予其“戰斗英雄”的稱號。
(二)為兄報仇。1947年7月,淮陰地委將周文科出生地改為文科區以后,周文忠改任文科區區長。弟弟、兄長和同志們的接連犧牲,讓他更加堅定了對敵斗爭的信念。為給死難的烈士報仇,周文忠加強作戰計劃,采取更加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囂張的氣焰。
1948年9月25日,周文忠率領區隊和淮陰縣大隊、縣武工隊一起,在十二縱司令員謝振華指揮下,圍攻徐溜據點,激戰兩小時,全殲國民黨軍一個連及地方武裝220人。這次戰斗中,抓獲了冷槍殺害周文科的兇手蔣璧玉、劉中全,并立即將其鎮壓,周文忠終于完成了為兄報仇的心愿。
周文忠率領的區隊屢殲蔣軍和還鄉團,戰功顯赫,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二虎游擊隊”,而敵人則聞風喪膽。當時,“哪個不憑良心,不被黃狼咬,就被虎叼走(‘黃狼’指黃馭游擊隊,‘虎’即指周二虎)”成為敵軍中詛咒他人的“惡毒”話語。他的威名更嚇得國民黨區長郭初候雖連接兩次委任狀,卻寧愿“住閑”,不敢前往淮陰“上任”。
(三)殺敵競賽。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夏,淮陰縣委、縣政府進駐古寨,周文忠率領區隊武裝根據當時的情況,開展殺敵競賽活動。當時《淮海報》上經常能看到這樣激動人心的報道:“文科區于(1947年)8月×日召開全區武干大會,布置9月份發動群眾等工作,會上再掀起殺敵競賽:二虎游擊隊二排以20天捉土頑5名繳槍2支,向一排挑戰,一排同樣條件應戰……”“淮陰文科區二虎游擊隊,為支持邊區農民翻身,展開殺敵競賽,積極主動深入敵區打擊敵人,一個月完成兩個月殺敵任務……”
周文忠的連續殺敵競賽,采取埋伏戰術與神經戰術,重創了敵人的武裝力量,給土頑以嚴重打擊,有效削弱了土頑士氣,造成敵人聽槍聲便奪路而逃的局面。在他的武裝保衛下,我方“反報復”取得了勝利,敵區的戰士家屬和群眾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邊區770戶農民向地主富農封建勢力清算斗爭也取得勝利,極大地密切了群眾關系。戰斗中,還涌現出一大批戰斗英雄,戰士們的情緒都很高漲,“三天不打仗、不活動,就急得要命”,大振我黨地方武裝的威風,也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四)視民如親。周文忠對待百姓就像是自己的親人,不管住哪個莊上,遇到老百姓總是問寒問暖。碰上小孩,喜歡抱抱逗逗。每到一處,都和同志們一道幫助老百姓挑水、掃地、做農活,對大家關懷備至。攻克宋集據點時,周文忠仔細地搜羅敵人遺棄的衣服,囑咐戰友跟他一起散發給無衣與缺衣的赤貧戶。當衣服全部散完時,一名農婦跑來:“我的小孩子,精條條地沒有一件衣服。”他環顧四周,發現沒有一件剩衣了。于是,他毅然脫下自己的內衣讓她帶回去給孩子穿。正因周文忠對待貧苦百姓的赤子之心,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周二奶奶”。在還鄉團對群眾叫囂著“通匪者殺!”“窩匪不報者,殺!”時,群眾仍然會舍命保護他們的“周二奶奶”。據淮陰革命老干部眭育生回憶說,在周文忠這面盾牌的保護下,當時“許多革命者的家屬都感受到了組織的保護,增強了安全感,更加大膽地擁護革命、支持革命和參與革命。”
三弟周道(周文廣)因早在1943年犧牲,生平事跡留傳下來的很少。周家三兄弟為淮陰人民的徹底解放貢獻了自己的生命與青春。他們對人民的熱愛與忠誠,對士兵的關懷與愛護,拉近了黨與人民的關系,團結了戰斗隊伍,為淮陰黨組織的斗爭活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