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榮華
(長春師范學院傳媒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研究我國高校網絡教學模式應用的現狀,根據依賴網絡環境與網絡資源的程度分析,可將其分為以網絡為輔和以網絡為主兩大類型,而大多數高校則是采用以網絡為輔的教學模式開展網絡教學[1]。面向高校,以網絡為輔的網絡教學模式是將網絡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而教學仍然采用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教學環境是學校,師生共處一室,網絡對于教學來說起到了補充作用,并能夠使學生從上課低頭抄板書、缺乏學習資源、課后輔導不及時等問題中擺脫出來,這種模式更易于師生接受。當前國內多數高校非常重視網絡課程與網絡平臺的建設,這為高校開展網絡教學打下了基礎。
由于國內網絡教學的開展是從遠程教育開始的。因此,網絡教學被引入到高校中時,會受到遠程教學模式的影響。首先,過分強調網絡教學方式的應用。網絡教學在實現師生互動、實時交流方面彌補了以往遠程教育的不足,因此受到高度重視。但作為高校網絡教學,因為師生共處一個校園,面對面的交流還是最有效的,完全使網絡教學取代課堂面授,則會使教學本末倒置。其次,過于注重學習資源的作用。高校教師所指導的學生數量相對于遠程教學來說不大,而直接利用網絡教學給學生提供繁多的資源,對于實施個性化教學來說并不合適。因此,過于夸大網絡資源的作用,使網絡教學成為學習資源的傳遞手段,那么應用網絡教學則失去了高校人才能力培養的目的。最后,過于夸大精品課程的作用。以往的電大等教學機構均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對于精品課來說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然而高校內教學活動以面授為主,因此精品課等相關的教學資源在學生自學或預習階段尤為重要,它為課堂教學提供適當的補充。作為引導學生獨立研究、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用精品課全部代替傳統課堂教學則會使教學活動過于單一和呆板。
有關“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曾在研究中得到過定義,從總的定義設計的范圍來說沒有大的差別,一般都將“研究性學習”分為廣義與狹義概念,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一種學習方式和理念,也有人稱為“探究式學習”[2];狹義的“研究性學習”則是指某一類課程。在這些概念中最具權威性的要屬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的界定:“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3]。”
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網絡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按照功能模塊劃分共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圖1 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網絡教學模式
對于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網絡教學模式而言,學習資源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學習需求將其分為教師教學材料、相關課件、教學視頻及學科發展動態四個部分。其中教學材料可以讓學生了解課程的安排和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需求選擇性地進行學習;相關課件讓學習者隨時鞏固所學知識,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打下基礎;教學視頻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師生均可以從中受益;學科發展動態對于師生雙方都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它可以讓學習者隨時把握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方向、發展動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或前言知識進行研究,這不僅提升了學習者專業素養,也為其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校教學十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來體驗研究的思路和過程,為其今后開展研究活動做好準備。因此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流程設計了研究資源模塊。
(1)研究選題。考慮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在研究選題方面既要考慮到理論知識的鞏固又要注意學生技術、實踐等能力的發展。因此在組織選題方面,應按照知識積累的過程將研究選題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趨勢研究三個維度,這就使得每一維度的選題都具有針對性。
(2)研究方案。為學習者提供國家級、省級、校級等相關的基金項目申請書及各級給類的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申請評審書等相關的模板,同時也會將歷年申請成功的相關科研項目提供出來以供參考、借鑒。學習者可以通過這些研究經驗來制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具體的方案。并在結合選題的基礎上,為學習者提供優秀文獻綜述,來幫助學習者掌握撰寫論文、提高學術能力,從而鍛煉和培養學習者良好的研究能力。
(3)研究方法案例。考慮到學習者掌握的研究方法對今后將要從事的科學研究活動有著重要意義和影響,根據各研究方法在相關課程和教學內容中的應用順序和使用的頻率,筆者提供了內容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行動研究等各種研究方法及根據其特點提供的適合案例資源[4]。例如,在調查研究法中提供典型的調查問卷、調查數據和調查報告等資源;在行動研究中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源等。通過這些資源幫助學習者確實、系統地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并掌握其特點、適用對象以及在實際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等。
(4)成功個案。對于學習者來說當觀摩成功的案例之后都會對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引導思路、找到靈感并幫助開展研究活動、優化研究過程等。例如師范專業的教法課程訓練,就是通過觀摩、學習來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講課水平。因此,在這部分中建設者要把包括知名專家學者的研究、各個學校相關優秀作品等都添加進來,從而消除學生對研究感到高不可攀、無從下手的心理;并通過了解這些成功的個案使學生能夠捕捉到切實可行并能夠和所學知識結合的課題。
學習支持服務模塊是專門為學習者開展研究性學習而設立的補充性模塊,包括常用工具軟件模塊主要提供一些與研究、課程相關軟件的下載(如:常用的裝機工具軟件、數據統計分析軟件SPSS、常用的程序設計軟件、多媒體制作軟件、文獻閱讀器、翻譯軟件等)。交流模塊則為學習者提供了可以進行反饋、交流并獲取教師指導的平臺。從而為開展分層教學、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支持。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評價是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相比有很大差別的部分,這部分包括學習者自測、考核、評價和作品展示四部分。與傳統的課堂筆試考試和網絡教學的網上提交試卷考試不同,研究性學習重視的不是試卷的分數而是學習的整個過程。學習者能夠提出問題解決方案、鍛煉自己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學會協助以及與他人合作,通過實踐驗證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挖掘和創新才是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點[5,9]。學習者通過階段性學習可以自測,并根據結果進行選擇性學習并可以根據需要獲得教師的評價、指導。學習階段完成后可以通過靈活的、多樣的手段來進行學習效果檢驗,例如作品展示、個別性考核等相結合的方式等。
作為網絡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產物,在教學活動必然表現出其不同于傳統教學的特點,我們要重視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教學的特點、優勢及規律,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在結合傳統教學的同時,讓其為教學活動的必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要注意存在的問題,網絡教學不是簡單地將知識傳遞轉移到網絡,而是通過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此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授對象選擇合適的知識獲取途徑。
在硬件和軟件的應用方面要綜合考慮,一方面節省開發和維護等的成本,另一方面避免由于新設備、新技術的不穩定性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在界面設計方面也要突出重點和簡潔,以免造成系統界面過于“絢麗”而造成“喧賓奪主”,必然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另外,在功能設計方面也要結合實際的教學要求,進一步突出信息的引導作用、學與教的互動性、學習效果智能分析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6]。
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在教學管理方面不同。因此,制定合理的機制是網絡教學取得成功的保障[7]。如建立適合網絡環境下的評價標準,實現對網絡教學的正確引導、學習過程的矯正和學習結果的客觀評價等,從而改變目前網絡教學過程中的無序、自我摸索等混亂狀態,實現有效開展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的開展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發展是分不開的。讓大多數教師從事不熟悉的領域,包括教學平臺的應用、編寫適合的教學方案及輔導學生等都需要大量投入時間、精力。由此,高校應一方面加強技術培訓,解決技術難點;另一方面就是制定獎勵機制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網絡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活動有效而必要的補充。其主要特點在于針對特定主題進行海量搜索、存儲及管理,來提高搜索效率,從而減少沒有必要的時間浪費。因此,依托網絡平臺、利用更新靈活的資源使開展研究性學習成為當前高校最為有效的一種學習形式。然而教學資源的建設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要突出質量,顯而易見僅對資源容量進行擴充是無法滿足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教學的要求的[8]。因此將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和研究性學習兩者如何進行有效結合才是我們所要解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不同與其他學習方式,其基于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習者主動利用網絡尋找線索,并主動發現問題,在已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上解決問題,指導者不會直接給出問題解決的方案[9]。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遇到難題可以隨時取得指導和幫助。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性,讓學習者通過自己或與他人合作利用網絡、圖書館等途徑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研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狀態,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并在教師創設的有利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網絡教學環境中進行學習[10]。教師在整個教學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角色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知識提供者變成提供學習資源和必要的幫助的指導者;學習者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單一接受者變成個人或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主導者。
網絡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習者或教與學雙方形成共同體,從而有利于他們之間形成更加高效、便捷和穩定的信息共享、交流的學習環境,為其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保障。
通過網絡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和鞏固,并且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和形式來檢驗和評價學習者的成果,有利于學習者知識的擴展,使學習者的實踐技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在研究性學習中,因為學習者興趣、思維方式、學習基礎、心理成熟度及個性等均有不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開放性、多元性的特征。一方面表現在學習者構建問題、組織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學習者的多元性評價上,這種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教學不但有助于學習者個性化的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且網絡環境下提供的虛擬實踐也可以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培養有益處[11]。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者彼此間或師生間憑借網絡進行交流互助、取長補短,同時在與他人協作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習者適應環境和工作的能力。另外,研究性學習是以各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在網絡環境下學習者要有分析問題、適應環境和構建情境的能力,掌握將問題進行分解并逐一解決的能力,進而達到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獲取。
[1]蔣東興,張繼才,羅念龍.高校網絡教學現狀與對策[J].計算機教育,2004(9):44-46.
[2]汪泳.探究性學習對高校教師的啟示——兼談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EB/OL].(2005-06-17)[2005-07-05].http://www.hie.edu.cn/lybgmj/kyck.asp.
[3]何善亮.研究性學習的又一視角與基礎型課程的教學整合[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2):39-42.
[4]蔣霞.高校教學模式應用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6(7):1-4.
[5]劉亞平.對網絡教育教學模式若干問題的思考和研究——談自主學習模式[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2):139-141.
[6]徐芳,程軍.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之教學基本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07(4):62-63.
[7]楊曉玲,姚金鑫,孫名松.網絡教學平臺選擇與應用策略[J].應用能源術,2009(1):45-47.
[8]閔秀容,丁化,譚宇昆,等.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資源庫設計——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5):90-93.
[9]鄭萍.網絡教育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評論,2008(5):65-87.
[10]馮樂堯.用建構主義理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數學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11]林關征.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探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5):112-115.